家風正,子孫興(3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明朝·李時珍)

李時珍是明代傑出的醫學家、藥物學家,蘄州(今湖北蘄春)人。

他曾任楚王府奉祠正,出身於醫藥世家,博覽醫書,收集驗方,上山採藥,實地調查,醫術精湛。

經過二十七年的努力,他閱讀書籍八百餘種,撰寫出那部190萬字的中醫學巨著《本草綱目》。

這部巨著分16部52卷,集古代醫藥學之大成,收集藥物1892種,附處方11096則,插圖1160幅,總結了十六世紀以前我國勞動人民豐富的藥物經驗,對後世藥物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等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後來,《本草綱目》被譯成日、英、德、法、俄、拉丁等多種文字,流傳到許多國家,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

著名的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讀了《本草綱目》,稱讚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李時珍出生於湖北蘄州瓦屑壩一個世代行醫的家庭里。

父親李言聞是當時著名的醫生,著有《四珍發明》、《人參傳》等書。

古時候行醫,不僅要管診斷,還要提供藥物,給病人抓藥。

蘄州是一個出產藥材的地方,李時珍小時候常常跟父親上山採藥,幫助父親切、研、灸、曬藥材。

在父親的薰陶下,李時珍不僅懂得了一些醫藥常識,還對醫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父親起初並不願讓兒子終生行醫,因為在封建社會醫生的社會地位比較低,幹這一行被人看不起。

他一心希望兒子考取功名,好光宗耀祖,不再像自己一樣受歧視。

李時珍14歲那年考中了秀才。

後來,他連續三次去武昌參加考試,考舉人,結果三次都落選了。

那時講究門第與靠山,李家世代行醫,門第不高,也無靠山,再加上李時珍的興趣和精力都沒放在八股文上,所以難以考中。

為了應付考試,他還得了一場大病,險些丟了性命。

李時珍決心不再應考,向父親提出要立志行醫。

父親看他態度十分堅決,也就同意了。

他一面向兒子傳授臨床經驗,一面指導兒子攻讀古典博物學、醫學書籍。

每天天不亮,李時珍就起床埋頭苦讀。

像《內經》、《傷寒論》、《本草經》等醫學、藥學名著,他都精心研究過。

傳說李時珍年輕時,「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可見他在學習理論方面是下了苦功的。

李時珍在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他繼承和發揚了父親的醫療技術,靈活地掌握了「辨證論治」的治療方法;他學習前人的經驗,同時採用「經方」、「時方」,吸取民間驗方;他兼施博用,外治、內服並舉,曾治好許多疑難雜症。

父子倆的醫道和醫術,受到了群眾的熱情稱讚,名氣越來越大。

在他家門口,每天從早到晚都擠滿了前來就診的病人。

李時珍在行醫實踐與勤奮讀書中,發現歷代藥物學著作《本草》中有很多缺陷,不僅藥物品種不全,而且錯誤的地方也很多,分類方法也不當。

從35歲開始,李時珍立志重修《本草》。

可是,還有不少疑難問題解決不了。

比如,同一藥材,對其性能各家說法不一,難以斷定真偽。

有一次,李時珍問父親:「書上說白花蛇身上有二十多個斜方形的花紋,是真的嗎?」

父親雖然早已親自證實,完全有把握回答兒子的提問,但並沒有正面回答兒子的問題。

他對兒子說:「我們蘄州有的是白花蛇,你到山上去捉一條,親眼看一看,不就知道了嗎?」父親有意識地啟發兒子去實地觀察。

第二天,李時珍登上附近的鳳凰山,捉了一條白花蛇,仔細一看,果然肚皮下面有非常明顯的二十四塊斜方形花紋。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