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三十三:大運河與隋煬帝、朱自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編者按:2013年9月份,「行走隋唐大運河」大型文化考察活動在「運河名城」安徽淮北悄然興起。

考察組以「走運河,話兩岸,溯歷史,展風情,看變遷」為宗旨,力求按照「世界遺產點、大地風貌、市井生活和民俗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四位一體的考察,將運河進行全方位展示。

三年來,考察組一行冒嚴寒、戰苦暑,途徑5省2直轄市和30餘個地縣,至2016年10月底將通濟渠、永濟渠考察完成,隋唐大運河全線考察結束。

為展現隋唐運河考察的整體面貌,反映考察途中的人文歷史情懷,本網特錄系列紀實報導於此,以饗讀者。

行走隋唐大運河考察組在揚州考察的時間裡,不僅對運河遺址和文化遺產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而且還探尋了有關大運河的人文歷史。

2016年6月29日,考察組一行來到了隋煬帝楊廣陵墓,對陵墓進行了系統考察,並參觀了文學大家朱自清的故居,找尋被遺忘的運河文化。

考察隋煬帝楊廣陵墓

圖為隋煬帝陵現狀。

中國青年網實習記者 李華錫 攝

「史書上雖然稱他為暴君、昏君,但是他開鑿大運河成為溝通南北的橋樑和紐帶對後世的經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一點是功不可沒的。

大運河自修成後便成為溝通中國南、北兩域最重要的水上運輸要道,日運財貨百萬,惠及兩岸千年,為中國後世的繁榮富強打下了牢固堅實的基礎,時至今日仍在發揮著重要的航運價值。

作為行走隋唐大運河的領隊,張秉政教授向隊員們介紹了隋煬帝對於隋唐大運河的歷史功過是非。

在他的帶領下,考察組來到了位於揚州市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的隋煬帝陵墓。

一下車,考察組就被眼前蕭條的景象所震撼了。

陵墓景點門前空無一人,更沒有遊客參觀。

進入陵區,高大的石碑樓橫樑上書寫著「隋煬帝陵」四個大字。

陵門氣勢恢宏,寬敞的正門配以兩個偏堂,左偏堂為隋煬帝生平圖片展覽,陳列了數十幅圖畫,圖文並茂地介紹了隋煬帝功過並存的一生。

根據講解員介紹,隋煬帝楊廣(公元569-618年),在位十四年。

初殯於江都宮流珠堂,後葬吳公台下,唐平江南後,以帝禮改葬雷塘現址。

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大學士阮元為其立碑建石,揚州知府伊秉綬隸書「隋煬帝陵」。

2013年4月,揚州市邗江區一處房地產項目施工時發現了兩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誌顯示墓主為隋煬帝楊廣。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隊員們穿過了石橋,經過長長的墓道,到達了隋煬帝陵墓前。

帝陵占地3萬平方米,由石牌樓、陵門、城垣、石闕、側殿、陵冢等組成。

整個帝陵形制獨特、氣勢雄偉,是典型的隋唐建築風格。

墓前立有巨型墓碑,底座為階梯式,上部為片狀雲,中部左上方刻有「大清嘉慶十三年在籍前浙江巡撫阮元建石」。

正中刻「隋煬帝陵」,每個字為臉盆大小,右下方刻有「揚州府知府汀州伊秉綬題」。

在陵墓的正前方,還可以看到很多香火殘跡,證明有人來到這裡拜祭過隋煬帝。

在講解員的講解中,考察組成員了解到,此處的陵墓為誤判,這種誤判之所以出現,在於唐代以後隋煬帝陵漸漸荒蕪,不為人知。

清嘉慶年間,大學士阮元經考證認為,今槐二村的一處大土墩為隋煬帝陵,於是出資修復,並囑託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書寫墓碑。

上世紀80年代以後,該處經過多次整修,成為揚州著名的旅遊景點。

但2013年的一次考古發現,還原了歷史真相,確定了隋煬帝陵墓的真正所在。

2013年年3月,考古部門在揚州市西湖鎮司徒村曹莊「中星海上紫郡」房地產建設項目中發現兩座磚室墓。

4月中旬,揚州曹莊隋唐墓葬一號墓出土了一合墓誌,志文中有「隨故煬帝墓誌」等文字。

隨後南京博物院、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蘇州市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開展考古發掘工作。

論證會上,發掘領隊、揚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束家平匯報了揚州曹莊隋唐墓葬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情況。

專家稱墓內兩顆牙齒鑑定為50歲左右的男性個體,結合文獻記載,隋煬帝楊廣生於公元569年,卒於公元618年,年齡和「牙齒年齡」吻合,確認一號墓主人是隋煬帝楊廣。

二號墓內保存有部分人骨遺骸,經南京大學體質人類學專家鑑定為大於56歲、身高約1.5米的女性遺骸。

二號墓雖無文字信息,但根據墓葬形制、墓內出土高等級隨葬品和對人骨遺骸的鑑定,結合文獻記載,判明墓主人正是隋煬帝的蕭皇后。

2014年4月10日,飽受爭議的揚州曹莊隋煬帝墓高票入選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

4月16日,揚州曹莊隋煬帝墓中出土的135件/套文物,在揚州雙博館展出。

現如今真實的陵墓已經確認,因為正在挖掘和保護中,考察組未能到達現場考察,站在陵墓的周圍,張秉政教授踱步轉了幾個圈。

「想不到昔日戰功顯赫的隋煬帝如今如此的安靜,作為封建帝王,秦始皇和隋煬帝都有著雄才大略,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太急功近利,不顧百姓死活,濫用民力。

如何處理好民生需求和『政績工程』,對於當代經濟和社會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啟示和警示。

說到這,張秉政教授打開了隋唐大運河的流經圖,在上面用手指勾勒著運河的軌道,陷入了沉思。

參觀朱自清故居

考察組領隊張秉政教授在與李江華女士進行交流。

中國青年網實習記者 李華錫 攝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揚州作為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城市,在這片土地上,孕育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從唐朝鑒真和尚,到揚州八怪,從書法理論家阮元,到近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幾千年來,運河流淌的這座城市滋潤著他們,也成就了他們。

朱自清,就是出生在運河邊上的傑出揚州人。

「我個人非常尊重朱自清先生,也是我崇拜的文學大師,他的作品充滿了愛的芬芳。

無論讀他的散文《背影》還是《荷塘月色》,有時候都能夠留下淚水。

揚州運河的水養育了他,而他也將這份水的包容精神帶到了他的散文中。

」聽完張秉政教授對朱自清的介紹,考察組準備到朱自清故居進行參觀。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在揚州有一條窄窄的巷子叫安樂巷。

現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詩人、學者和民主戰士朱自清的故居就坐落在巷子的27號院中。

從吳道台宅第經過,一路老街古巷、青磚石板路蜿蜒輾轉,指引著嘉賓走向朱自清故居。

街角轉彎,一道紅木板門向內打開,「朱自清故居」幾個字散發著歷史氣息與文學氣質,讓人不禁想走進去,感受先生品格。

故居為晚清所建,今仍完好,計三間兩廂一對照,另客座兩間,大門過道一間,天井一方,是揚州傳統的三合院式民間住宅。

來到故居,首先看到的,是懸掛在門洞上方「朱自清故居」牌匾,這是江澤民題寫的。

進入第一進庭院,薄磚鋪地,條石鑲邊,青苔接縫,磚牆細瓦,雕花屏門,古樸大方。

天井、門堂、廂房,紅木清漆打造的窗欄、案幾、條桌、櫥櫃、大床和房間裡的陳設,讓隊員們想到當年朱家人忙碌的生活場景。

堂屋的正廳為朱家的客廳,兩側是朱自清父母及兒女的住處。

這些清代木椅、案幾、八仙桌等都是當年朱家的日用家具。

條案上的座鐘、花瓶、石屏擺件、燭台和觀音像是老揚州居民家中普遍的陳設。

序廳中央佇立著朱自清塑像,塑像上方是江澤民的題詞「清芬正氣傳當世」。

左面是朱自清的生平簡介,右側是毛澤東和江澤民對朱自清一生的評價。

屋中陳列的書櫥、菸斗和文房四寶是朱家後人捐獻的朱自清生前遺物,現在都已成為珍貴的文物。

序廳後方就是朱自清生平事跡陳列室。

採用圖文並茂的形式,通過《我是揚州人》《新文學的開拓者》《著名學者和教育家》等主題展示了朱自清的生平事跡,展廳中還陳列了許多朱自清的生前用品,再現了他傳奇的一生。

在正堂中間,考察組見到了朱自清故居的前任負責人李江華女士向隊員們介紹了朱自清的生平事跡,並為考察組成員講起了朱自清故居的故事。

她拿出了自己編寫的《朱自清故居的故事》與《朱自清與揚州》兩本書與考察組分享。

「朱自清在美國時一身重病,但他寧願餓死,不吃美國救濟糧。

他雖然低調,但很有骨氣,很有我們中華脊樑精神,我本人是非常欣賞他的。

」說起為什麼要寫朱自清的故事,她坦言道,這只是第一個原因,其二是自己當故居負責人的時候,很多遊客來故居參觀,都問她有沒有書籍或者紀念冊可以參考。

「那個時候終於下定決心,我要寫一本關於朱自清的書籍出來。

」前後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四本關於朱自清的書籍就完成出版了。

在她的講解中,考察組得知,朱自清的祖籍並不是在揚州,小時候他的父親從連雲港來到揚州第一站在邵伯做官,而他在邵伯的家是緊緊鄰著大運河的,而且他的臥室正面對著大運河。

由於朱自清的祖父在揚州居住,後來就搬到揚州來了。

「由於小時候受揚州文化、地理、風俗等等的影響,在他終年創作散文時的作品出現的就是揚州的文化內涵。

」談到朱自清以後的文學創作,李女士向考察組細心的講解道。

談話即將結束時,考察組向李女士建議,可以利用聲光電的現代技術將整個故居更好「活」起來,拓展館藏信息資源,讓前來參觀者更容易也更直觀的了解朱自清的事跡。

李女士接受了隊員們的建議。

告別了朱自清故居,考察組陷入了思索。

揚州的運河文化孕育了朱自清,也成就了朱自清,他那種上善若水的心境與整個揚州文化相吻合。

如果不是揚州運河文化的滋潤,在他的作品中或許會少了一份堅韌,少了一份豁達,就不一定是現在的朱自清了。

(實習記者 李華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千年古墓:隋煬帝墓里的驚天秘密

2013年4月,揚州市邗江區一處房地產項目施工時發現了兩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誌顯示墓主為隋煬帝楊廣。另一座的發掘剛剛開始,專家推測墓主很可能是隋煬帝的皇后蕭氏。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專家2013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