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逝的金枝玉葉——隋嵌珍珠寶石金項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隋嵌珍珠寶石金項鍊,長43厘米,重91.25克。
1957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隋李靜訓墓,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項鍊分上、下、左、右四部分。
左、右相同,各由14個直徑1厘米左右的鏈珠組成,鏈珠上原各嵌珍珠10顆,鏈珠之間以多股金絲編成的金鍊連接。
項鍊上部為5個鑲嵌飾,居中的呈圓形,邊緣飾金焊珠一周,內嵌深藍色珠飾,珠飾凹刻一鹿;其兩側對稱飾兩對較小的方形、圓形藍色鑲嵌飾,方飾物上嵌青金石。
其間以金環、金鉤相連接。
項鍊下部是一組垂飾,主要由六件飾物組成。
居中為一圓形金飾環,環邊飾小焊珠一周,內邊又嵌小珍珠一周,共24顆;中心嵌飾一大圓形紅寶石。
圓形金飾兩側為內曲方形金飾及圓形嵌珍珠金飾各一對,兩對金飾中心均嵌藍色珠飾。
最下掛卵形垂珠,內嵌一大塊卵形青金石。
金項鍊左右兩部的鏈珠均由12個小金環焊接而成。
每環外圍飾小焊珠一周,大焊珠5顆。
這種鏈珠又稱多面金珠,在巴基斯坦、印度東部海岸及越南南部海岸均有發現。
其原型可溯至希臘邁錫尼文化。
多面金珠上所用的焊珠工藝曾盛行於古代兩河流域、埃及、希臘等地。
據考證這種工藝傳入我國的時間約在西漢後期。
金項鍊上部飾一藍色鑲嵌珠飾,上面凹雕一鹿。
凹雕技法並非中國固有,其淵源可溯至古代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
巴基斯坦呾叉始羅的比爾丘區發現了相當於公元前4世紀的寶石飾三件,其中兩件為纏絲瑪瑙,一件為碧玉,三件寶石上均凹雕出大角鹿形象。
關於這三件飾物的風格有兩種意見,一說源於古希臘愛奧尼亞,一說源於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
不管其起源於何處,這三件飾物的發現證明至少在公元前4世紀,在寶石上凹雕大角鹿的風格、技法已傳至印度一帶。
這種以西方風格技法製成的手工藝品出現於隋李靜訓墓中,可見這件金項鍊的裝飾風格來自西方無誤。
金項鍊下部為一環狀垂飾,珍珠邊,內鑲嵌寶石。
同類形制的飾環在印度、阿富汗及我國新疆地區較常見。
金項鍊上鑲嵌的多塊青金石亦為國內很少見的外來品。
在古代,阿富汗巴達克山為這種青金石的主要產地。
可資類比的材料還有一件藏於大英博物館的銀碗,碗內底飾有一身四臂女神像,女神所佩的項鍊下端亦有一組垂飾,其形制幾乎與隋李靜訓項鍊的垂飾相同。
據銀碗原所有者稱,這個銀碗出土於古代粟特地區。
另有學者考證四臂女神應取材於印度教的濕婆神。
當貴霜王統治巴克特利亞和鍵陀羅時,曾受到印度的影響。
並未肯定銀碗的產地,但似乎傾向於巴克特利亞(阿姆河以南)和鍵陀羅兩個地區。
綜上所述,隋李靜訓金項鍊的多面金鍊珠及其焊珠工藝、藍珠飾上的凹雕工藝、青金石和飾環狀珍珠邊寶石垂飾等作法均起源於西方;並且與呾叉始羅和阿富汗地區關係較密切。
大英博物館藏四臂神銀碗的產地雖較難確定,但大致應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鍵陀羅地區。
此外,該四臂神與隋李靜訓項鍊的形制亦相同。
因此似乎可以認為隋李靜訓項鍊是製作於巴基斯坦或阿富汗地區。
後流傳或進貢的方式來到我國。
李靜訓,字小孩,隴西成紀人。
曾祖父李賢,祖父李崇,父親李敏。
外祖母為周皇太后楊麗華。
李靜訓自幼深受外祖母周皇太后的溺愛,一直在宮中撫養。
大業四年(608年)六月一日,李靜訓歿於宮中,年方九歲。
楊麗華十分悲痛,厚禮葬之。
1957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們在西安城西的梁家莊附近,意外的發現了目前保存最完整,等級規格最高的隋代墓葬——李靜訓墓。
李靜訓墓位於今西安市玉祥門外西大街南約50米處。
該墓墓室為長方形豎井坑,就是從地面向下挖一個平面為長方形的土坑作為墓室,墓室深度可達2.9米。
在墓室的南邊有一斜坡型墓道,長6.85米。
盛放墓主人的石棺就在此墓室中。
石棺之上便是墓葬的填土,夯土的夯層緻密。
清理夯土後,除棺前的墓志銘外,墓室正中放置著一個造型逼真的殿堂式的石棺,上刻「開者即死」。
打開棺板,眼前出現一塊早已殘朽的絲麻織品,長約70厘米,寬26~35厘米,厚約3厘米。
這件絲麻織品應當是蓋在墓主人身上的被子。
輕輕揭去絲麻織品,散亂的人骨和隨葬品便出現了。
數累計230餘件的隨葬物品皆置於石槨、石棺中間不足3平方米的狹窄空間內,除一般常見的陶俑及少數陶器外,還出土了大批珍寶,如金器,有嵌珠寶金項鍊、嵌珠寶金翎、金戒指、金杯、金釵飾品、玻璃器、玉石器、鋼鐵器、骨、木漆器和絲織品等。
從這些隨葬品中可以看出,陶俑和陶器屬於儀仗類的殉葬品。
陶、瓷、銅、鐵、骨、木、漆器是日常服御器,種類齊全,幾乎是把死者生前所需的日常物品一件不漏地都殉葬了。
量繁多的陶俑,鑲嵌玉石的項鍊,結構精巧的手鐲,形式多樣的日用器具,潔白晶瑩的刑窯瓷器,來自波斯的金銀器皿,琳琅滿目,宛如微縮的人間繁華。
李靜訓家世顯赫,她的曾祖父李賢是北周膘騎大將軍、河西郡公;祖父李崇,是一代名將,年輕時隨周武帝平齊,之後又與隋文帝楊堅一起打天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在抗拒突厥侵犯的戰爭中,以身殉國,享年48歲。
隋文帝楊堅念李崇戰功赫赫,且為國捐軀,因此對李崇之子李敏也備加恩寵,自幼便將其養在宮中。
開皇初年,周宣帝宇文贇、皇后楊麗華(隋文帝楊堅的長女、北周宣帝皇后,靜帝即位後被尊為皇太后)的獨女宇文娥英親自選李敏為婿。
從墓誌的記載來看,李靜訓自幼深受外祖母楊麗華的溺愛,一直在宮中撫養,然而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她卻「遘疾終於汾源之宮」也就是說,李靜訓應該是被楊麗華帶在身邊,隨同隋煬帝一起前往汾陽宮時夭逝的。
一個年僅9歲的小女孩,生前錦衣玉食,死後享受厚葬,只因為她是皇親國戚的特殊身份。
與其說這座墓是李靜訓本人地位的反映,不如說是她複雜的社會關係在其窀穸之所的一種折射。
李靜訓的父母雙方與皇室親密而微妙的關係,喪事操辦者的性格和情感以及個人的信仰,最後都轉化為實物形式體現在她死後的安厝之所中。
9歲女孩之墓堪比帝王,陪葬絕世珍寶,卻千年無人敢碰,只因四字
已發現的隋朝墓葬大多較節儉,一是因為隋朝歷史短,發現的墓葬較少;二是因為隋文帝的倡導和以身作則,隋文帝始終素衣素食,節儉愛民,死後所葬的泰陵,隨葬品也很一般,因此幾乎沒有盜墓賊願意去光顧。但也...
九歲女孩深埋皇城,棺外刻四字咒語,千年無人敢動
1957年,西安市玉祥門外的一個建築工地上,施工人員意外發現一座隋朝的古墓。雖然古墓規格特別小,但卻出土了很多精美的隋代飾品,大家都很好奇到底是哪位王侯將相。
9歲女童石棺上竟刻「開者即死」,裡面發掘驚人秘密!
古代下葬為了防止陵墓被盜,都會採取不同的辦法來阻止盜墓賊。但是考古人員在西安一處古墓的發掘過程中,發現了一個詭異的石棺。石棺上面竟然刻著「開者即死」四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