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得「盜墓」,歷史總能讓你淚流滿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盜墓筆記》、《鬼吹燈》一系列經典作品,讓一種特別的文化被很多人熟知,甚至頗為興致盎然。

盜墓。

在很多人的想像里,盜墓這種行為總有點特別的意味,雖然本質上是「盜」,但人們在形式上對它的定義,好像更為「俠」一些。

基於很多虛構文學作品的印象,我們還會戲稱官方考古研究為「官方盜墓」。

當然了,以上的印象都局限於虛構作品裡的意象,現實中的盜墓者,仍然是被詬病的。

不管是官方考古還是非法盜墓,你會發現人們往往感興趣並不是地下掩埋的稀世珍寶,而是那些掩埋在底下沉默千百年的歷史與輝煌。

土司遺城海龍屯

這部由央視出品製作的考古系紀錄片,可能很多人的下意識會覺得枯燥無聊,甚至會覺得這又是一部鼓吹我泱泱中華厚重歷史的作品。

要這麼想,真的就讓它成為滄海遺珠了。

用豆瓣這位網友的評論來說,這部紀錄片:不懸疑,不雞湯,不勵志。

不懸疑。

一部只有兩集的紀錄片,總時長52分鐘。

從考古隊發現遺址,到田野發掘,到棺槨研究,到歷史真相還原,大幕揭開徐徐道來。

位於貴州省遵義市,是一處宋明時期的「土司」城堡遺址。

201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它比較為人所知的,是這條飛虎關36步天梯。

1979年的冬天,當時的在貴州的文物員發現這座海龍屯的時候,就是從這條天梯爬上去的。

手腳並用爬上龍巖山頂端,舉目望過去看到的,就是這座土司堡壘雄偉的關口。

龍巖山上一直籠罩在濃霧中的海龍屯遺址,總是若隱若現,當地的居民中流傳著這是奇珍異寶的埋藏地,但真正的考古項目從未在這裡開啟過。

直到2012年春天,由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飛帶領的考古團隊,正式開啟了這個貴州省考古史上最大規模的考古項目。

首先,團隊發現的海龍屯具體遺址範圍確定了。

總範圍達1.59平方公里。

勘探中完全不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巨大天梯已經叫人驚嘆,更讓人驚異的是,這座堡壘的遺址,很明顯顯現出兩個不同時代的城牆基石。

但相同的範圍構建,都拱衛著一個中心。

這說明什麼?在歷史上,海龍屯經歷過一次加強修復。

再往深勘探,275天的田野考古,考古隊收穫了瓦當、脊獸、瓷片等幾萬件殘片實物。

幾萬件,九牛一毛,就可想而知原址之龐大和富有。

那麼,是誰建造了這座海龍屯?為什麼而建?又為什麼落敗?

考古隊發現了遺址附近20公里處的陵墓遺址,從墓室內的精美度和廣度,可以預見的是,這位墓主人的尊貴地位。

墓室里隨葬的金銀器具,多達上百件。

多器型精美,金銀歷經百年仍閃爍耀眼光芒。

這個金銀器不僅數量多,器型的製作上也非常精美。

雕刻工藝精細,製作工藝繁複,不僅彰顯著墓室主人的身份,更預示著一個故去時代的輝煌。

還有被銀片包裹的盾牌,配套箭鏃被放置在一起。

盾牌的出現,意味這個墓室,會有大量的兵器。

這個墓主人,應該是武將出身。

隨著挖掘工作的持續進行,兩具木質棺槨顯出雛形。

連土一起運回北京的棺槨,被研究人員小心翼翼剝開泥土,陪葬器物又一次讓人震撼。

二號坑的木棺,是一個女墓棺。

精美華貴的鳳冠首先從泥土裡掙脫開來。

接著是整片的金覆面,也就是面具。

配套胸前的整片金覆胸,這位女子享受的葬禮,真真是叫人震撼。

紀錄片也毫無吝嗇對著陪葬品的讚美之詞,甚至就今天的考古學者來說,這場開棺,都像是面臨這一個華麗的美夢。

而從一號坑裡的棺槨里,考古學者發現了一柄隨身陪葬的寶劍,更加坐實了墓室主人是武將出身的猜測。

甚至用旁白的話來講,這是一位蓋世英雄。

所以,他到底是誰?

考古學者終於在棺槨里發現了蛛絲馬跡。

在陪葬的銀燭台上,他們發現了這樣的刻字:「雄威郎制使」

不雞湯的,說到這位雄威郎。

從海龍屯所處地理位置來看,從宋代開始,這裡就是歷史上曾雄踞中國西南境的播州。

13世紀,面臨蒙古不斷擴大的侵略戰爭,播州安撫使楊價帶領部下在青野原一戰中,以少敵多,力御蒙古軍,立下汗馬功勞。

自此,播州一帶成為楊式一族的地界,官位世襲。

楊價被封雄威軍,直至南宋後期,西南一隅成為抗擊蒙軍的前沿,當時的播州便在首領的帶領下,歷時11年,建造了這座海龍屯。

從川北到川南,一系列的山城寨堡首尾相連,阻斷了蒙軍從川攻破的計劃。

也是這樣一座保衛家國的堡壘,使得後來的南宋,晚了30年才滅國。

然而,這樣歷史地位曾經如此崇高的堡壘,直到今天,卻被大多數的國人所不知。

為什麼?

接下來的故事,毫不勵志。

到了明朝萬曆年間,播州土司的子嗣楊應龍,繼承了祖上世襲下來的沃野千里和海龍屯,也要去到國子監學習,獲得帝王的恩准,繼續守護播州這一片故土。

萬曆十五年,楊應龍受封正二品都指揮使,受驃騎將軍。

這是播州楊氏一族最高的官階。

楊應龍展現了他的家族沿襲幾百年的勇猛智謀,一度力抗侵略朝鮮的豐臣秀吉一軍,再寫楊氏一族的輝煌。

然而到了楊應龍中年時期,因為殺妻、暴虐等傳言,楊應龍屢次被諫,多方朝臣夾擊之下,次子也被送往作為質子壓制楊氏一族在播州一代的勢力。

楊應龍失去了世襲的土司身份,也開始了修葺海龍屯的大工程。

次子最後死在了重慶,是壓垮楊應龍的最後一根稻草。

憤懣的楊應龍發起了內亂,一路斬殺至重慶,拿下綦江。

至此,播州楊氏一族和中央的抗戰,開始了。

在13世紀冷兵器時代,驍勇善戰的蒙軍攻打海龍屯三個多月未果,播州楊氏一族靠這條堅固的堡壘守住了當時的南宋江山。

而到了16世紀的明朝,火炮的興起,讓海龍屯抵抗了60多天之後,最終被攻破了。

帶著楊氏一族抵抗未果的楊應龍,最後一把火燒掉了府邸,自縊于海龍屯內。

經營了725年的大廈,轟然倒塌。

而歷史上曾經顯赫一時的海龍屯,也成為火炮兵器下的「手下敗將」,慢慢被塵土掩埋,知道新世紀考古學家發現了它。

海龍屯展現不僅僅是一個幾百年世襲武將家族的興衰,側面也展現了中國歷史上四個朝代更迭的璀璨時光。

它是13世紀人類工程學的智慧結晶,也是16世紀冷兵器時代向火炮時代的歷史見證。

楊氏一族的故事也毫不勵志,它的衰敗象徵著明朝派系之爭的悲劇結果,也展現了歷史車輪的無情前進。

在央視爸爸的手底下,它被喚醒和呈現給我們的方式,還是如此地敬重和厚重。

歷史感十足的畫面還原。

跨越宋、明朝代的故事講述,歷史畫面的呈現細節也非常到位。

宋、明兩朝的群演服飾,感受一下。

明朝時期的服飾、禮儀和特有的氛圍打造,叫人嘆為觀止。

紀錄片最後這樣概述:那些沉睡在黃土之下,悽美的悲壯的纏綿悱惻的故事,在考古者的手鏟下,被輕輕喚醒。

歷史與歷史的相遇,總是能讓人,淚流滿面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