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文化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京開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光明網訊(記者殷泓)11月5日,由民族文化宮、三都水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辦公室聯合主辦,中國民族圖書館、民族文化宮展覽館、民族文化宮文化交流中心承辦的「神秘水鄉
秀秀三都——水族文化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開幕。
民族文化宮副主任陳丹、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歐善闖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中國民族圖書館館長吳貴飆主持開幕式。
開幕式上,水族少女現場展示水族歌舞。
殷泓攝
此次展覽,以水族四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展出水文古籍文獻10種,水文古籍保護成果、水族研究等精品文獻近400冊,馬尾繡作品10幅,水文書法作品4幅,水族剪紙作品2幅。
同時,還有水族水書習俗、水族馬尾繡現場演示。
參展文獻及作品內容涵蓋了史志、文化、文學、藝術、民俗、旅遊等多個類目,匯集了水族文化的精華。
三都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被譽為「像鳳凰羽毛一樣美麗的地方」,地處「雷公山、月亮山」腹地,總面積2400平方公里。
三都轄一城六區,2015年全縣總人口39.2萬人,其中水族人口24.38萬人,占總人口64.2%,全國57%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在三都。
水族歷史悠久,起於殷商,融入百越;水族有著「源水而徙、傍水而居、臨水而樂、借水而盛」的文化脈絡。
非遺傳承人在開幕式現場展示水族馬尾繡技藝。
殷泓攝
水族的水書習俗被稱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是古代水族先民用類似甲骨文和金文記錄下來的一種古老文字,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水族馬尾繡,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堪稱世界一絕,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端節,又叫瓜節,水族人稱為「借端」,是水族人特有的傳統節日,與漢族的春節相似,被稱為世界上最長的年節,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水族剪紙,普遍流行於水族地區,不僅是水族的傳統文化,也是對生活的藝術性表達,2014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這些水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民族的瑰寶、國家的瑰寶,也是水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展覽展出的水族古籍。
殷泓攝
「希望通過舉辦這個展覽,能引起全社會對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優秀民族文化的關注,讓更多的觀眾了解三都水族自治縣悠久的歷史、深厚文化底蘊、濃郁的地域特色、豐富的文化資源。
助推三都水族自治縣地方文化建設,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做出貢獻,讓少數民族文化綻放光彩。
」歐善闖說。
觀眾參觀展覽展出的水文古籍、水族研究精品文獻等。
殷泓攝
木刻版蒙古文藏文古籍珍品展開幕
本報訊 (記者胡克非)近日,由遼寧省阜新市政協、民族文化宮聯合主辦,遼寧省阜新市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遼寧省阜新市政協文史館、中國民族圖書館、民族文化宮展覽館承辦的「墨香遺珍——遼寧省阜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