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泉青瓷燒造技藝理論與實踐踐行導師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06年5月20日,龍泉青瓷燒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時隔3年,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於2009年9月30日正式入選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裡邊唯一一個陶瓷類項目,在這麼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裡面,龍泉成為世界陶瓷類第一。

自此,龍泉青瓷再一次為世人所矚目,迎來自己的又一個「黃金時代」。

就在龍泉青瓷受到國內外關注之前,柏躍德老師已經多次深入龍泉等地一線,對包括龍泉青瓷在內的多種青瓷燒造技藝展開實地調查研究,並從事燒造技藝的研究和實踐。

通過個展和參展,柏躍德不斷加深著對青瓷的認識,並且用自己的創作作品和設計方法,不斷促進著包括龍泉青瓷在內的青瓷行業作品和產品的創新以及燒造方法的發展,用實際行動為龍泉青瓷的社會文化地位在全國不斷地傳播和提升,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並喜歡上青瓷,從而為(龍泉)青瓷燒造技藝這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不斷注入活力與影響力。

在十餘年的青瓷藝術研究、教學與創作過程中,柏躍德不斷總結自己的心得體會,先後出版了《青瓷·龍泉》、《材料之美》和《中國青瓷史》三本專著著作,並在相關的學術期刊雜誌上發表了包括《建窯建盞與宋代鬥茶文化》、《談青瓷手工藝在奧運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簡析文學作品對青瓷創作的幾點啟示》、《談龍泉青瓷創作的幾點感受》、《初探陶瓷材料課程中的應用設計》等在內的學術論文。

在青瓷製作、研究與教學過程中,柏躍德可謂「十載青瓷著述累累」。

不管是學術研究著述,還是燒造實踐,柏躍德所作出的貢獻都是行業內人士有目共睹。

產區普遍認為的傳統青瓷的燒造是一個複雜的工藝環節,取決後期的施釉、裝窯、素燒和本燒幾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應謹慎認真。

柏躍德老師認為:青瓷的燒制難度大,是因其特定需求審美因素決定的:一方面青瓷的審美態度,追求的是單色釉的變化關係,這種在含蓄的美和單純中尋求豐富變化的審美內涵正符合與古代文人雅士理解的美的標準,青瓷歷來的燒成標準就是純凈的、雅致的、與自然形成的美玉色澤相同的,所以做到這一點並非一件容易的事;第二個原因就是燒成的思維,一般來說陶瓷的燒制過程都是由低溫到高溫的升溫過程,根據材料所能夠承受的溫度點來決定設計燒成的升溫曲線表指導整個燒成進度何時升溫、何時停燒。

燒成思維決定了兩個氣氛在轉換過程中,執行者如何把握關鍵環節的量化標準來實現。

以上兩點並非簡單的技術問題,更是對每次燒成計算後的充分心理預想而達到的最好效果,這是添加色料以及先進窯具設備所無法取代的。

基於以上兩個基本點,柏躍德老師認為,我們在探討燒成不僅需要技術層面的支持,更需要對燒成想法和燒成思維的思考,這也許是今天中國瓷器的後人們需要變革和思考的問題,青釉瓷器的燒成思維成為了今後傳統燒造技術實現的關鍵,並希望將這一抽象思維轉化成可量化的標準完成優秀的傳統燒成工藝精品,而非是今天普遍採用的加入某些成分來實現釉色改變這一做法,這也成為了他以後要面對的新的研究課題。

據了解,在青瓷燒造過程中,柏躍德老師每燒一窯都在做各種燒成思維的嘗試,窯內所裝作品達50餘件,經過15小時的煤氣燃燒,出窯時的成功率不足20%。

可以看出,提升燒瓷是件很辛苦也很有風險的有益嘗試,但他仍然堅信和堅持。

正是因為這樣的高風險,很多原本從事青瓷燒造技藝的人都開始紛紛轉做他行。

久而久之,國內的陶瓷藝術界中從事青瓷研究和創作的專家成了這個圈子裡的精英,像柏躍德這樣堅持十數年,並且成果豐碩的青瓷專家更是少之又少。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柏躍德對龍泉青瓷這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所做出的貢獻是相當傑出的,如此堅持專一的為青瓷的燒成技藝的努力付出甚至是獨一無二的。

《青瓷·龍泉》與龍泉青瓷燒造技藝

龍泉青瓷緣起晉代,北時期已初具規模,宋元之際進入鼎盛時期,制瓷規模空前龐大,技藝登峰造極,弟窯中的梅子青、粉青釉問鼎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這個時期也被稱為龍泉青瓷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龍泉也因此成為全國著名的瓷業中心,至清代逐漸衰落。

新中國成立後,龍泉青瓷開始逐步恢復生產,並且在製作技藝上不斷創新,逐步進入隆盛時期。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龍泉已經有1000多家青瓷企業,從業人員數千多人,湧現出了徐朝興、毛正聰、夏侯文、張紹斌4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10位陶瓷大師和幾十位高級工藝美術師。

就是這樣一種有著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陶瓷工藝,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是在師徒間口傳心授,並沒有形成一部全面而科學的專門著作來介紹龍泉青瓷的歷史及詳細的製作工藝。

解放後,雖然龍泉青瓷的製作工藝和規模開始逐步恢復,可供參考的專門著作也還是鳳毛菱角,屈指可數。

2005年,柏躍德開始主持北京工業大學陶瓷藝術與設計實驗室工作,並逐步將自己的工作和研究重點轉移到青瓷上來。

研究青瓷自然繞不開龍泉青瓷。

在從事學校教育的工作過程中,柏躍德開始認識到,正規而系統的介紹龍泉青瓷的專著是如何的缺乏,這樣的局面嚴重製約了龍泉青瓷技藝的傳承及優秀人才的培養。

對此,柏躍德一直記掛在心裡,希望有一天能為改善這一局面貢獻一份心力。

關於青瓷,國內非專業的讀者可能比較陌生,也許許多陶瓷專業的人也並沒有太多接觸過它。

除了已故的陳萬里老先生早年的《中國青瓷史略》一書,很難再能夠有更為詳細的資料,最新的介紹青瓷的書籍也是屈指可數,於是柏躍德便萌生了寫一本既可以作為系統資料查閱,同時又不能過於枯燥的教條理論的書的想法。

早在2004年起,作為柏躍德青瓷傳統燒造技藝研究和中國青瓷歷史挖掘研究項目的前期研究就已經開始了,通過長時間地構思和連續的搜集、整理資料,以及在龍泉創作之餘的時間走訪古代的龍泉青瓷窯口。

柏躍德老師發現關於龍泉青瓷的背景知識大量的是淺嘗輒止的。

龍泉青瓷在一定程度上是繼承了古代更早期的各個青瓷窯口的產品造型特徵、工藝手段和燒成經驗的基礎上,在歷史的機遇上發展起來的青瓷窯系。

《青瓷·龍泉》一書作為柏老師青瓷系列研究成果的前期,不可能只是孤立地了解和撰寫關於龍泉的青瓷燒成前後、時間年代和工藝燒成的事。

龍泉青瓷的肇事、發展、高峰時期的來臨到底是基於什麼情況下產生的呢?龍泉青瓷窯系產生以前的大量經驗是怎樣得來的呢?與其他燒造青瓷的窯口聯繫因果,這些都是需要柏躍德了解和學習的。

經過7年多的教學實踐和悉心研究,柏躍德終於在2011年出版了自己在前期青瓷研究領域的第一本專著《青瓷·龍泉》。

該書主體部分由10章構成,從製作原材料、施釉燒成工藝、名窯總覽、鑑賞以及人文氣質等方面對龍泉青瓷做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紹。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柏躍德在該書的「青瓷工藝的形與神」和「施釉、燒成工藝的思考」兩個章節中,不但認真解析了龍泉青瓷的製作過程,而且還對每道工序進行了圖片展示,這樣的展示圖片有70多張。

如此一來,讀者便能夠更加形象地了解整個過程,便於模仿學習,非常適合作為教科書,供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交流互動。

總結幾年來的研究和著述心得,柏躍德說:「龍泉青瓷不僅是對古越窯青瓷製作工藝和燒成工藝的傳承,同時還是在其製作技藝的基礎上繼往開來並取得重大突破和發展。

」幾年的研究和著述下來,柏躍德越來越強烈地認識到,如果一個人沒有足夠的天賦,就需要用心去感悟。

青瓷創作就是這樣,自從尋找到自己喜歡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創作心聲,他更相信只有勤於創作,用心感悟才能使自己更多學習和掌握青瓷材料語言的表達和完成。

柏躍德他把這些年來對龍泉的認識、理解和摯愛傾注在字裡行間,娓娓道來。

這中間有對歷史的追憶,有對青瓷在中國的陶瓷文化中的作用闡述,更多的是對傳承歷史文化的思考。

······幾年來他常去龍泉,去觀察,去做青瓷,去用心靈感受。

伴隨著學術理論研究的深入,柏躍德對龍泉青瓷的認識越來越全面。

在完成自己學術著作的同時,柏躍德也在不斷做著龍泉青瓷燒造的探索。

在十幾來年的時間裡,一件件包含著柏躍德傳統燒造技藝思想與審美意識的龍泉青瓷燒制而成,傳統燒成技藝研究也逐漸形成了具有他的特定符號。

在此期間,柏躍德還將自己的作品拿出來進行展出,與行業內的專家和愛好者共同交流,切磋。

其中2004年9月的「柏躍德龍泉青瓷藝術展」(個展)就是其中一次令人稱道的行業內盛事。

為了籌備此次個展,拿出最地道和經典的具有個人燒成思維注入的龍泉青瓷作品,柏躍德在龍泉創作一個多月,每天工作16個小時,經他之手,不知「淘汰」了多少作品,最後展出的40件作品代表了他對這些年來對龍泉青瓷的認識。

第二年又舉辦了一次,之後便專心進行進一步的研究與創作。

七年之後的2012年,舉辦他的第三次龍泉青瓷作品展。

這次展覽,柏躍德帶來了二十幾件作品,這些與文房相關的青釉瓷器作品代表了柏躍德作品在燒造技藝的獨特思維想法。

為了給龍泉青瓷的創作注入新的活力,柏躍德試圖在青瓷創作中做一些「去龍泉化」的嘗試:他認為,去龍泉化應是作為創新前沿的中國高校教師群體的責任,反對一味模仿,才能更好的推動產區和院校在傳統燒造技藝共同進步,帶動中國青瓷傳統燒成文化的新發展,他的新作品突破龍泉青瓷現有的經典造型,為青瓷創新提供更多的空間,也為後來的龍泉創作者競相跟隨與模仿。

柏躍德的燒造技藝與作品也越來越得到專家和收藏家的青睞,紛紛將柏躍德的青瓷作品購回收藏。

柏躍德的作品《雨霽》粉青釉絞胎大盞被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女士收藏,作品《粉青釉鼓腹園罐》被焦志敏女士收藏,等等。

一件件作品的被收藏意味著柏躍德在青瓷領域的傑出貢獻被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可和尊重。

青瓷長河與《中國青瓷史》

作為柏躍德老師青瓷燒造技藝研究和青瓷歷史溯源的研究後期成果,在與前期研究成果的時隔3年後,柏躍德青瓷系列研究成果——《中國青瓷史》正式出版。

《中國青瓷史》,全書21萬字,此書以歷史時間為順序,以青瓷發展歷史為主線,涉及了九千年的中國陶瓷歷史和五千年漫長的青瓷發展歷史,本書記述青瓷發展時間截止到2012年,比較全面地記述了古今全國各個青瓷窯口的不同歷史年代的青瓷發展面貌,是目前國內唯一一部字數超過21萬字的青瓷歷史專著。

是怎樣的原因讓柏躍德在教學和研究的忙碌中還要花費如此大的力氣來立此專著?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青瓷的發展史說起。

有人這樣評價青瓷,說:「青瓷之美在其色澤溫潤婉約、含蓄典雅,具有美玉的品格。

『她』的美不在外表裝飾的繁花冗縟,是透過乳濁似玉的青色釉層讓你體會她的靜謐與恬閒。

自宋代以來青瓷就倍受皇室貴族以及文人雅士的喜愛與推崇。

她溫婉潤澤的釉色美倫美奐,更重要的是其類玉似冰最能體現和提升這一階層的身份與品格。

因此,青瓷當屬中國瓷器中的上品。

青瓷文化源遠流長,青瓷歷史也傳承久遠。

商代是青瓷初創期,多是生活用品,且多仿青銅器造型。

春秋戰國時,原始青瓷有了很大發展,瓷胎質地細膩,器壁厚薄均勻,器型非常規整,水平已接近東漢。

秦、西漢時,青瓷製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造型、紋飾皆有創新,施釉也有改變,由浸釉改為刷釉。

東漢青瓷迅速發展,工藝技術不斷提高,創燒出成熟的青瓷。

數據表明,東漢制瓷業已達到現代瓷的水平,具有劃時代意義。

三國時期,青瓷的質地、造型、紋飾皆以嶄新面貌出現,除能生產精緻的日用品外,還燒制陪葬的冥器,佛教題材開始滲透到青瓷裝飾藝術中。

西晉時,青瓷開始多元化發展,堆塑、鏤空、貼印等技法廣泛使用,裝飾從平面走向立體。

東晉時,青瓷造型和紋飾趨向簡樸實用,晚期出現蓮花紋。

南北朝時,由於佛教盛行,蓮瓣、飛天、菩提和寶相花等,成為青瓷的重要裝飾。

宋代時,青瓷的燒制達到巔峰,不僅出現了專為宮廷燒制御用青瓷的汝、均、官、哥四大官窯,民窯中的龍泉窯、耀州窯燒制的梅子青釉及刻、印花青瓷等,也都具有極高的藝術水平。

元朝統治者喜愛白瓷,青瓷窯紛紛衰落,只有東南沿海的龍泉窯因適用海外需求得以發展,並取得新成就。

明代時,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中心,青花瓷有了很大發展,龍泉窯漸漸衰落。

如此梳理下來,青瓷的歷史也不過區區5萬餘字。

柏躍德花費數年時間搜集、整理、研究、反覆實踐,寫出這本《中國青瓷史》。

這二者之間又有著怎樣的區別呢?

柏躍德在為《青瓷·龍泉》搜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關於青瓷的資料是很分散的,無論是陶瓷美術史、工藝美術史,或是考古報告,再或是矽酸鹽研究的研究編寫,對於青瓷的描述都幾乎是從各自的研究領域來闡述和說明的。

這種情況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中國陶瓷產地窯口眾多,發展歷史漫長,陶瓷歷史資料浩若煙海等原因造成的。

柏躍德認為對於一個像他這樣專門從事陶瓷藝術與設計創作研究的人來說,查找與青瓷相關的資料尚且如此吃力,那麼對於普通的興趣愛好者或者收藏者來說,這樣的查找過程就顯得過於艱辛了。

抱著要給像他一樣尋找有關青瓷資料的人參考,讓人們可以系統、方便地在一本書里簡單地了解中華三千年陶瓷歷史,認識和學習中國青瓷文化的系統知識的想法,柏躍德開始了《中國青瓷史》的撰寫工作。

《中國青瓷史》一書共計21萬餘字,分10章系統地介紹了從商周時期到新中國成立等各個歷史時期內青瓷的發展歷史以及青瓷文化、輸出史等。

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介紹中,柏躍德首先會對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做出概括,並從中抽出青瓷發展的整體脈絡。

具體到正文內容,作者在介紹各地和各個窯口的青瓷特點、產量等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還總結出這一時期青瓷發展與社會文化及人們生活之間的互動關係,讓青瓷的文化更加豐滿。

鑒於想讓讀者更為直觀地感受中國青瓷發展的演變歷史,《中國青瓷史》採用了大量具有學術研究價值的圖片資料來幫助觀察者更好地解讀青瓷。

所選精品圖片來源包括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以及各地博物院、館和民間收藏機構等。

這些圖片的加入讓讀者在閱讀青瓷發展歷史的同時,能夠看到現存的各個時期出產的一些青瓷精品,如此一來,原本枯燥的文字闡述便會變得生動不少。

談到《中國青瓷史》的出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建中在《以生命的意義——青瓷探源》一文中這樣寫道:「柏躍德十數年潛心研究青瓷藝術,孜孜不倦,從數據到理論,再以理論指導著實踐,反反覆復不斷提升。

學習、積累、貫通,這本《中國青瓷史》共計二十一萬文字,雖然並不算鴻篇,但卻將青瓷三千年的生產燒造歷史有點有面、順序條理的,甚至於包括歷史年代都一一詳盡展現出來,脈絡清晰地將青瓷發展歷史背景由來,成瓷時代以及青瓷的艱辛發展歷程,在飽含著對瓷器燒造的滄桑巨變中,通過敬意的文字,將個人情懷流露表白,可謂真情意切。

這是柏躍德學術研究的成果。

其中,其中對宋代青瓷及文化精神的闡述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對元代外銷青瓷的梳理與文化特徵的解釋也都細緻明了,詳細介紹了元代青瓷生產狀況和藝術特徵,以及中國青瓷對外貿易的狀況。

這本書主要針對學生和普通讀者群體,介紹中國青瓷歷史流變,目的在於向大眾普及青瓷的歷史知識。

繁星閃爍的學術論文

除了學術專著外,柏躍德在學術期刊雜誌上發表的一系列相關學術論文也是格外引人注目。

自2001年至2015年,柏躍德的撰寫的《建窯建盞與宋代鬥茶文化》、《談青瓷手工藝在奧運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簡析文學作品對青瓷創作的幾點啟示》、《談龍泉青瓷創作的幾點感受》、《初探陶瓷材料課程中的應用設計》等學術論文相繼在《中國陶藝家》、《美術嚮導》等刊物上發表,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

柏躍德的這些學術論文不僅僅局限在陶瓷工藝的探討上,而且還在文學、文化等層面上展開了討論,從而將包括青瓷在內的陶瓷藝術與整個社會文化生活相連接,讓人們在欣賞陶瓷的造型、色澤美麗的同時,也能在文化的更高層面上有所感悟。

《青瓷•龍泉》和《中國青瓷史》兩本學術專著是獲得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和廣電總局批准的考古類書籍,是柏躍德二十餘年對中國傳統陶瓷文化的鑽研體驗反覆驗證的研究成果。

兩本專著均被中國國家圖書館永久性收錄。

《中國青瓷史》一書也是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的第一部專門研究中國青瓷歷史的專著。

這種對中國傳統青瓷的深度與廣度的探索研究,在目前的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專業教師以及中國的同行業中是獨樹一幟的。

該著作2015年獲得黑龍江省十大精品圖書獎,也是國內青瓷歷史專著獲得此獎的唯一一本專著,具有唯一性。

本研究在該領域是具有填補空白的歷史作用。

如果說《青瓷·龍泉》和《中國青瓷史》是柏躍德「青瓷十年」創作、研究與教學的結晶,是兩顆璀璨的明星,那麼在這期間陸續發表的一系列學術論文則是日常工作中擦出來的一簇簇絢爛的火花。

《詩》云:「言念君子,溫如其玉。

」說的是君子像玉那樣溫文純潔。

青瓷類玉,柏躍德十餘年潛心研究青瓷藝術,久而久之,受其影響,並進而在著書立說中遵循玉之氣質,其文也精,其播也遠。

下一個十年,柏躍德將會在青瓷研究中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感受,值得期待。

柏躍德個人簡介:

生於鳳陽;

北京工業大學陶瓷藝術與設計實驗室負責人;

中國陶瓷協會藝術委員會常務理事;

中國陶瓷協會陶瓷藝術設計中心副秘書長;

研究方向:青瓷文化及燒造工藝研究;

創作方向:青瓷藝術形態的傳承與創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