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的堅持 兩代人的傳承——記德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江應樑傣族博物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4月11日下午,「中國·德宏2017國際潑水狂歡節」前夕,「江應樑傣族博物館」開館儀式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舉行。

出席儀式的有德宏州的黨、政、人大、政協的領導以及省內外的專家學者和各方佳賓,還有緬甸聯邦前副總統賽貌康博士、印度阿薩姆邦P.K.Buragohain泰學與東亞研究會執行主席月旺女士等數十位來自境外的佳賓。

前來參加潑水節活動的泰國、緬甸和印度等國各界人士當天也參觀了展覽,來自緬甸的南傳上座部佛教高僧召納塔率領26位僧人念佛誦經,淋灑聖水,為博物館祈佛。

「江應樑傣族博物館」由「傣族銅器展」、「清代傣族圖籍展」和「江應樑傣學研究展」3個專題展廳組成。

博物館現藏數千件傣族文物,時間跨度從新石器時期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藏品包括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民俗用品、宗教用品、武器、樂器、典籍文獻、圖錄和歷史照片等,內容涵蓋傣族社會歷史經濟文化的各個方面。

這個博物館,是全國高校目前唯一一所展現傣族社會歷史文化風貌的專題館。

這座凝結著江應樑、江曉林父子心血的傣族歷史人文寶窯,是與江應樑先生民族研究事業有關的第5次展覽,也是唯一的一座永久性展覽館。

江應樑先生(1909一1988年)是中國著名的人類學家、民族史家。

1937年夏天,尚在中山大學研究院攻讀人類學碩士研究生的江應樑,冒著「瘴氣酷暑」,依靠騎馬步行,深入到被稱為「騰龍沿邊」的今德宏一帶的傣族地區進行田野調查,從此開始了他為之付出畢生心血的傣學研究。

他是我國運用人類學方法對傣族進行研究的第一人,在傣學研究方面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被譽為傣學研究的泰斗。

先後岀版傣學專著7部,論文100多篇。

1980年代中期,他出版巨著《傣族史》。

並在弟子的協助下,編成並出版《江應樑民族研究文集》。

直至辭世前夕,他還在組織編寫《中國民族史》。

1938年夏天,江應樑先生用在「騰龍沿邊」收集的傣族服飾、民俗和宗教用品分別在昆明、香港和廣州舉辦了專題展;1941年,又在保山師範學校舉辦了「江應樑先生邊疆文物展覽會」,展出了滇西傣族、景頗族、傈傈族、德昂族、阿昌族和廣東瑤族、海南苗族、黎族的照片和紡織品、工藝品;1950年春,在江應樑的大力推動下,雲南大學社會系舉辦了「雲南大學民族文物展」,展出了有關少數民族的文字書籍、宗教用品、生㓉用品、服裝首飾、工藝品、歷史文物和各類照片等8個系列的展品。

歷經「文革」刧難之後,已年逾古稀的江應樑還在他擔仼所長的「雲南大學西南邊疆民族歷史研究所」的工作計劃中提出:「有計劃的收集民族用品,成立民族陳列室,最終建立民族博物館」。

江曉林畢業於雲南大學中文系。

他對父親的傣學研究十分痴迷。

幾十年來,特別是中年之後,他為傣學研究傾盡了全力。

他在傣族妻子、傣文專家蔡小晃的大力支持和協助下,對父親留下的著作、手稿、照片、圖錄、文物和典籍以及重新見到的其他傣族史料等,進行了認真地研究、整理,編輯、再版和新版,先後完成出版《〈滇西擺夷之現實生活〉箋注》、《滇西擺夷區諸族圖說》、《傣族銅俑考》、《芒市安撫司印考》等多部傣學研究的著作,以及《江應樑傳》、《三論江應樑的治學道路》等著述。

秉承父親重視田野調查和文物收集的理念,江曉林在德宏、版納和臨滄以及緬甸、寮國和泰國等傣泰民族聚集區,走村串寨,尋訪田夫野老、土司後裔,聽他們講述傳說、故事,收集各種能夠收購的史籍、經書、拓片、圖錄、工藝品、服裝、首飾、兵器、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2011年7月,昆明市圖書館為江曉林舉辦了一次「江曉林藏品展」,並請江曉林作了「雲南民族文物收藏面面談」的專題講座。

這也是有關江應樑先生傣學研究和收藏的第4次展覽。

昆明電視台《盛世典藏》欄目為這個展覽作過專題節目。

江氏父子認為,人類學研究十分重視田野調查工作,重視對各民族生產工具、服裝、飾品、民俗用品、宗教器物等物品的搜集和展示,因為這些民族用品中蘊藏著每個民族大量豐富的歷史、社會、文化、經濟、宗教、生產方式、科技水平、生活方式及審美觀念等信息,是研究民族歷史,了解民族傳統,傳承民族文化最為保貴的資源。

這就是江氏父子持續八十年,勤苦兩代人,一以貫之,堅持搜集民族文物、舉辦民族展覽的原因。

2013年10月,江曉林和蔡小晃受聘成為瑞麗市「中緬邊境文化交流協會」的專家,進行傣族歷史文化研究,並編輯「傣學研究叢書」。

2014年,已經出版3部著作,有老一代學者的傣學研究專集,有傣族古籍的翻譯,也有新近的研究成果,如江曉林著《清代雲南傣語族系種人圖志》、蔡小晃翻譯古傣文文獻《召武定傳說》等。

面對著前來釆訪的記者,年近古稀的江曉林吐露心結:想辦一座傣族歷史文化博物館。

他說,自己一生所得的錢,基本用來做兩件事,一是收藏傣族文物,二是研究傣族的史料。

我身邊已經有很多珍貴的「寶貝」,足以開辦一個非常棒的傣族歷史文化博物館,供民眾參觀,供學者研究。

但是,「辦博物館要足夠的場地,要有建設開辦的高額投入,每年還需要幾十萬元維護資金,都是大問題。

」曾經有好幾年,江曉林曾為此晝夜焦慮,寢食難安,四處奔走,多方求助。

2016年冬春,德宏高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的領導經過與江曉林、蔡小晃的多次接觸恰談,詳細了解了江曉林夫婦的傣學研究和文物收藏,果斷決策,決定為江應樑、江曉林兩代人的研究和收藏建設舉辦一個博物館,聘請江曉林為該校教授、博物館館長,聘請蔡小晃擔任該校副教授、傣族文獻庫主任。

並委託他們二位籌備成立傣學研究中心。

經過一年多的辛勤工作,「江應樑傣族博物館」如願建成。

這一個可供國內外學者開展相關研究的資源庫和共享平台,使江氏兩代學人嘔心瀝血的學術成果與珍貴收藏有了一個可以安放並能夠持續發揮作用的寶庫;江應樑先生開創的事業,由一個人的傳承將升華成為今後代代學人的傳承;江氏父子的珍貴文物,由一個家族的收藏保護,上升成為一個高等學府的收藏保護和使用。

印度傣學者送禮給江曉林、蔡小晃夫婦

在4月10日舉行的相關研討諮詢會上,與會的專家學者指出,傣泰民族是一個遍布中南半島多國及南亞印度阿薩姆等地區,人數多達6800多萬以上的歷史悠久、文化豐饒的龎大族群。

我國的傣族人數也多達120多萬人。

在雲南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幅射中心」、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重要前沿和節點、「民族文化大省強省」的偉大事業中,加強傣族歷史文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德宏師專建設「江應樑傣族博物館」等舉措,有見識,顯智慧,將產生良好深遠的影響。

德宏師專江滇校長在會上表示,德宏是我國兩個傣族自治州之一,是沿邊開放的重要前沿,作為一所地方高校,德宏師專計劃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爭取再建設一個更具規模更有豐富內容的民族博物館,建設包括傣學研究在內的民族學學術研究基地,充分發揮天時地利人和,為邊疆穩定經濟繁榮民族團結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雷強)

作者簡介:

雷強,生於1948年5月,昆明人。

先後擔任過工人、教師、機關幹部。

歷任雲南中華職業教育社業務處處長、辦公室主任,《市場新報》社副社長兼副總編輯,雲南工貿學院院長、昆明唐碼風馳傳媒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中青飛揚傳媒有限公司總裁等職務。

現任雲南民營企業家協會顧問。

長期擔任多家電視台、廣播電台、報紙欄目策劃、主持人、撰稿人。

參加過政府部門委託的重大項目策劃或研究以及藝術景觀策劃,擔任主要策劃和執筆工作,其研究成果已成功實施或已結集出版,並有多種作品發表。

因多次受邀在各類講壇舉辦講座並演講,2010年三月被雲南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雲南演講學會評為「優秀演講嘉賓」;2015年3月被雲南演講學會評選為「十大演講家」、「優秀演講嘉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殿堂樓閣說責任

《恭王府的博物館之路》是一部既有翔實的歷史資料又有恭王府發展歷程以及未來規劃的圖文並茂的大型畫冊,共分8個篇章,分別從發展規劃、文物保護、展覽展示、業務研究、文化活動、對外交流、公共教育以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