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古國全檔案:歷史上的夜郎國是什麼樣子?(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節選自《消逝古國全檔案》,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



在中國,流傳著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夜郎國在漢朝時是一個小國,地處偏遠,土地貧瘠,但是夜郎國王卻一點也不覺得自己的國家小而貧窮,相反,他還很驕傲地認為夜郎是一個又大又富裕的國家。

有一次,漢朝的使節到夜郎國訪問時,夜郎國國王竟然問漢使說:「漢朝和我的國家相比到底哪一個大呢?」漢使聽了忍不住掩口而笑,不知該如何回答。

夜郎國因此得「夜郎自大」之名。

從此「夜郎自大」就成了自以為是、驕傲自大者的代名詞。

夜郎國真是一個彈丸小國嗎?夜郎的國都在哪兒?夜郎人創造了怎樣的文化?

「夜郎自大」的國度

「夜郎自大」是在中國流傳了千百年、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的成語。

當年,那位地處蠻荒之地的夜郎國國王向漢朝使者發問:「漢孰與我大」時,就註定他以及他的國家會因為這個不明智的發問而貽笑千年。

「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也正是因為有了夜郎王的這一個愚蠢的問題,才使得夜郎國這個原本不為人知的偏僻閉塞的小國留在了人們的印象中,也留在了史冊上。

夜郎是我國秦漢時期在西南地區由少數民族建立的一個國家。

西漢以前,夜郎國名無文獻可考。

夜郎之名第一次問世,大約是在戰國時期,楚襄王(298年~前262年)派「將軍莊躍溯沉水,出且蘭(今貴州福並縣),以伐夜郎王」,「且蘭既克,夜郎又降」(常瓊《華陽國志·南中志》)。

在《史記》的記載中,夜郎國有精兵10萬,是生活在貴州一帶、興建起的城市的農耕民族。

夜郎國被中原政權記述的歷史,大致起於戰國,至西漢成帝和平年間,夜郎王興同脅迫周邊22邑反叛漢王朝,被漢使陳立所殺,夜郎也隨之被滅,前後約300年。

之後古夜郎國神秘消失。

這個古老的文明在中原史籍記載中留下了一團迷霧。

彝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風俗、自己的文字。

在他們的文獻記載中,竟然有非常詳細的關於夜郎國的記述。

根據彝族的史料可知,夜郎興起於夏朝時期,歷經武米夜郎、洛舉夜郎、撒罵夜郎、金竹夜郎4個朝代,於後漢時王朝終結,歷時大概有2000餘年。

武米歷史時期又分為夜郎、采默、多同、興和蘇阿納4個歷史階段。

夜郎時期,夜郎國只是一個較強大的奴隸制君長國。

從國王采默即位開始,以夜郎為首,四周的小國建立起了聯盟,並與周朝建立了聯繫。

采默夜郎統治的聯盟有5個成員國;多同夜郎統治的聯盟有6個成員國;興夜郎統治的聯盟有10個成員國,其中有7個歸其直接統治;蘇阿納夜郎統治的聯盟有9個成員國;蘇阿納之後,夜郎盟長轉移到佐洛舉部落,是為洛舉夜郎。

洛舉夜郎曾經統治了10個成員國。

但這一代夜郎王朝在首領佐洛舉死後就斷了香火,來自於武部分支的撒罵繼任盟主,建立撒罵夜郎。

其後,又有人建立了更為強大的金竹夜郎。

只是,後來金竹夜郎惹怒了漢王朝,才引來了國破家亡的大禍。

夜郎奴隸制聯盟有濃厚的軍事性。

為了共同的和各自的利益,各聯盟國在夜郎國的指揮下作戰;戰事結束或夜郎國實力衰減時,一些盟國就可能脫離出去,各自為政。

當時那裡的戰爭非常頻繁,其中有關夜郎的戰爭最多。

夜郎的最高統治集團由君、臣、師和匠組成。

師有些像祭司,又有些像史官,負責講解道理、規矩,記載歷史事件和君的言行,君則按照規矩發號施令,臣和匠按君的命令行事。

臣主要管理行政和領兵征戰,匠則專門管理經濟事務,領導生產、建設。

由此可見,夜郎有一整套嚴密的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制度。

那麼,組成夜郎國的的主體族屬是什麼人呢?或者說,誰是夜郎國的主人呢?

不少學者認為,夜郎的主體民族,應當是彝族的先民——羌人。

因為夜郎和彝族一樣,在日常的生活中、祭祀中、慶典中,都有著各式各樣竹崇拜的民俗傳統,這在其他民族來說是比較少見的。

與此同時,考古工作者在可樂漢墓發掘出的套頭釜和銅戈上,有老虎的形象,一些死者頸部也發現有虎形飾物,而據彝族民間傳說,彝人最早的祖先正是老虎;在出土的隨葬品中,還有一個赤腳、圍裙的人物形象,其頭飾與今天彝族仍然流行的「英雄結」十分相似。

就這樣,夜郎人來源於羌人的觀點就成了一個比較受支持的觀點。

可是,由於歷史的久遠,文獻的稀少,對這個問題一些人還有著不同的觀點。

有學者認為,夜郎的主體是來自徐淮夷的「謝人」。

西周時,周王室把東夷集團的徐淮夷居住之地謝邑賜給了申侯作封地;謝人因難以忍受周人的壓迫,逃亡黔中,成為後來夜郎人的先祖。

也有考古工作者認為現在的仡佬族是夜郎的主體民族。

仡佬族是「濮人」的後裔,魏晉時稱作「僚」,隋唐後改稱「仡佬」,是本地歷史最久遠的土著。

他們自稱是貴州「本地人」,民間也流傳著「蠻夷仡佬,開荒辟草」的說法,而且仡佬族至今還保留著一些竹崇拜的民俗,例如祭祀先祖時必須在神龕上放置一節竹筒,以表示自己是那個產自竹筒、「以竹為姓」的夜郎侯的後代。

還有人認為,夜郎人發展成了現在的布依族。

布依族的先民「濮人」,其族源可以向上推溯到古越人。

布依族的「布」就是「濮」字的對音;夜郎的「夜」就是「越」字的對音,也就是布依的「依」字。

「郎」是壯侗語「竹筍」一詞的記音。

所以「夜」、「郎」兩個音節合起來,表示的是「以竹為祖先的越人」;「布依」則是指「百越族系中的濮人」。

此外,文獻記載中夜郎境內的某些郡縣名可以用布依語得到解釋,這些郡縣的疆域也與布依族在貴州的分布地大致吻合,所以,夜郎的主體民族應當是布依族。

夜郎作為一個古老文明的國度,作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它至今的種種未解之謎團,也許隨著考古發掘的不斷深入和史料的進一步豐富會一一揭開,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夜郎的都城到底在何方

從史料記載來看,夜郎並不是一個彈丸小國,那麼,在夜郎故地中,古夜郎國的「首邑」即該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在哪裡呢?這個問題,史學界已經爭論了幾百年。

總括各家的說法,大體有三種。

首先,貴州長順縣廣順鎮說。

關於夜郎國的起源,在《後漢書》中記載了這樣的一個傳說:一天,一個女子在河邊洗衣服。

突然,一根三節長的大竹子從水中漂到女子的腳邊。

女子想把竹子推走,但推了幾次,竹子仍舊漂回來。

此時,女子有些動怒了,想要擼胳膊挽袖子好好地把這根竹子推走。

可就在此時,從竹子裡傳來嬰兒的哭聲。

她很詫異,於是把竹子帶回家,用柴刀破開,竟然在裡邊發現了一個男嬰。

善良的女子把嬰兒養大成人。

嬰兒長大後,有著超常的天賦,又通過刻苦的學習成了一個文才武略、智勇雙全的人。

他憑藉自己的才智,迅速在西南崛起,統一了各族,成為第一代夜郎國王,為了紀念自己的身世,他還以「竹」字作為自己的姓氏。

(「有竹王者興於遁水,有一女子浣於水溪,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推之不肯去。

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

長養有才武,遂雄長夷狄,以竹為氏。

」)

以上是來自民間的傳說,生動地反映了夜郎的建國經過。

夜郎在西漢後期逐漸建立政權,而「竹崇拜」則成為夜郎的一種標誌。

「貴州長順縣廣順鎮」為古夜郎文明中心的說法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

廣順鎮,坐落在天馬山下,左有美女山,右有郎山、夜合山。

當地人代代相傳,說夜郎國時的金竹夜郎王府就坐落在這裡。

當地老百姓稱那裡的古城池為夜郎王府、竹王府等。

「竹」字與「夜郎」的同時存在,也證明了夜郎國「竹崇拜」的猜測。

現在,在那裡仍可看到殘垣斷壁舊址。

古城池面積為2平方公里,有4個出口,內有兩道城牆,用土石築成。

近代,人們在郎山西側山下墾荒時,還曾挖出金劍、方印、青銅匙等多種文物,也挖出過多處古夜郎的墳墓。

其次,夜郎的都城還有貴州畢節赫章可樂說,在近年發現、整理、翻譯、出版的《夜郎史傳》等彝文文獻中,古夜郎的中心被指為可樂。

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學家還在可樂發現了大量的戰國、西漢、東漢文物。

可樂,彝文古籍稱為「柯洛倮姆」,意為「中央大城」,史志記做「柯樂」,後演變為「可樂」。

今天雜居可樂的彝、苗、布依等少數民族中,彝族人最多。

據彝文古文獻記載,兩漢時期,與貴州可樂齊名、能稱「倮姆」的,有成都(勒姑倮姆)、重慶(儲奇倮姆)、昆明(勒波倮姆)等西南地區的著名城市。

可樂地區的建制沿革,前人缺乏考訂,但將歷史的發掘與文獻對照研究推斷,在戰國至秦漢時期,很可能是屬於夜郎國的重要「邑聚」或「旁小邑」的境地,也說明可樂在貴州古代歷史上曾經占有重要地位。

另外,還有湖南沅陵說。

2000年5月,考古學家在湖南懷化沅陵發現了一個龐大的巨型墓葬群,其年代在戰國至漢代之間,大部分墓葬規模超過了長沙馬王堆漢墓和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沅陵虎溪山1號漢墓。

專家推斷,墓主可能就是夜郎王。

而沅陵有很長一段時間為夜郎古國文明中心。

他們提出了自己的依據,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於唐永貞元年(805年)被貶為朗州(今常德),期間作《楚望賦》云:「武陵(西漢初年幼黔中郡改名)故郢(楚都,代指楚國)之裔邑,夜郎諸夷雜居。

」指的是古黔中境內為夜郎各族雜居之地。

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聞王昌齡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這裡的夜郎指的是今日沅陵。

這首詩被收入明代萬曆年間的《辰州府志》和《沅陵縣誌》。

《唐人七絕詩釋》一書為這首詩註解時特別說明:「此夜郎在今湖南省沅陵縣。

」因沅陵戰國時為夜郎都城(中心),故梁天監十年(511年)「辟沅陵縣置夜郎縣」(《沅陵縣誌》)。

沅澧流域是我國稻作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可考的歷史近7000年。

可想而知,戰國時期沅陵農耕十分發達。

《史記》與《漢書》均稱夜郎「其人皆稚結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

這也比較吻合。

既然沅陵曾是夜郎古國的文明中心,而沅陵有夜郎王的陵墓也在情理之中。

神秘的「套頭葬」

墓葬文化在中國具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伴隨華夏文明誕生而同步發展的。

華夏遠古的先民們在創造華夏文明的同時,也在譜寫著中國墓葬文化史。

同時也給今人留下了很多不解之謎。

在眾多歷史知名的墓葬文化中,發現與貴州省畢節地區夜郎國可樂遺址的套頭葬文化,更因夜郎國這個充滿各種歷史謎團的歷史古國而顯得尤其神秘。

一具數千年以前的屍骨靜靜地躺在墓穴中,頭頂套著一件銅釜,或是鐵釜、銅鼓的大型金屬器,有的足部也套一件銅釜或鐵釜,或墊一件銅洗。

這就是可樂最重要的考古現象——套頭葬。

可樂發現的套頭葬,在國內外可謂比較獨特的了。

可樂地處烏蒙山腹地,平均海拔1990米,可樂河自西向東流過。

可樂遺址(古墓群)幅員9.4平方公里,由3個遺址和15個墓群組成,約有古墓上萬座。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該地進行過多次發掘。

共發掘墓葬271座,出土文物近2000件。

目前發掘的墓葬尚不足4%,有「貴州考古聖地、夜郎青銅文化殷墟」的美譽。

屬於古代夜郎時期「南夷」民族戰國至西漢時期墓葬108座,在許多重要發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奇特的「套頭葬」等特殊葬式。

專家們發現,使用套頭葬的墓只占一小部分,這類墓中有較多隨葬器物,有某種威嚴或神秘的氣氛。

由此,專家推斷,死者的身份定與常人不同——他們是夜郎民族的中下層巫師,還是地位尊崇的氏族首領?除套頭葬之外,可樂的出土文物,為復原夜郎文化提供著豐富的線索,比如,具有鏤空捲雲紋的銅柄鐵劍顯示出高超的鑄造工藝,銅戈提供著夜郎文化在地域分布上的重要信息。

一具「干欄」式陶屋模型,展現了中原建築文化和夜郎建築文化的融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