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是很久以前的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尚書》曰:「惟有殷人,有冊有典。

」典籍和書冊是最早的古籍裝幀形制。

這也能從側面表明,遠在殷商甲骨文的時代,已經有在竹木片簡牘上刻漢字了。

甲骨文為證。

「冊」的甲骨文就是一片片竹簡拿繩子串起來;「典」是「冊丌(「拱」的初文)」,重要的「(書)冊」就是「典(籍)」。

最早的書籍就是從竹簡而來。

在紙張發明之前,書用簡帛製成。

竹簡綴連在一起,成為一卷。

稱為【簡策裝】

紙張發明後,仍然延續了簡帛的風格。

最早出現的裝幀形式是【捲軸裝】。

這種裝幀大家一定不會陌生,現在的書法和繪畫有時候也使用這種裝幀方法。

捲軸裝的內容含量小,所以不見於後來的一般書籍,而它裝幀精美,更多用於內容少又追求精緻的書法,繪畫、寫經等等。

至今,書籍的章節單位「卷」仍受裝幀捲軸裝影響。

【經折裝】對於僧侶來講,正襟危坐念經時翻閱捲軸很困難,於是,流行的捲軸裝改革,首先從佛教經卷上發生了。

唐朝開始,逐漸繁盛。

大家看《西遊記》中唐僧的通關文牒,就是經折裝裝幀。

【清宣統 端方奏摺】直到今天,絕大多數佛教典籍仍然是經折裝形制。

也許佛教典籍賦予經折裝莊重的內涵,大臣給皇帝奏書也採用經折裝,故稱奏摺。

【梵夾裝】梵夾裝最早是將經書寫在貝多羅葉上,然後碼好,用兩塊木板夾住,中間穿孔訂成。

也有像捲軸裝那樣連續的頁面,比捲軸裝攜帶方便。

這是一種從古印度傳來的一種對佛教經典的裝幀形式,在我國少數民族的典籍中也有用貝葉寫經的。

【貝多羅葉】後來經過唐代的改造,將貝葉改換為仿貝葉紙張,形成紙書梵夾裝。

再到後來,梵夾裝有了進一步變化。

國家圖書館藏有五代時期用回鶻文字書寫的梵夾裝《玄奘傳》,沒有穿繩的圓孔,但兩端各畫有一個紅圈,這顯然是鑽孔的位置,鑽孔成了一種象徵意義。

後來的蒙文大藏經以及清宮所藏泥金書寫的佛經,都是長條仿貝葉紙片,上下裝有厚重木夾,都決無鑽孔,採用黃綾繞捆。

成了變了態的梵夾裝。

【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故宮藏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是現存中國古代書籍旋風裝的唯一例證,彌足珍貴。

【旋風裝】唐代是詩歌的黃金髮展時期,詩人寫詩需要經常參看韻書。

傳統流行裝幀形式——捲軸裝書籍,由於其特性只能單面書寫,不能方便查閱韻部。

於是一種捲軸外表,以粗長厚紙做底,書葉片片粘裱於底紙右端,如龍鱗般排列,這種裝幀形式叫「旋風裝」。

這樣的裝幀保留了捲軸裝的外殼,又解決了翻檢不方便的矛盾。

古代的印刷技術不像現在那麼發達可以雙面印刷,而是採取單面的印刷。

無論是雕版印刷還是活字印刷,都需要做一個書版,就像這樣的【雕版】,將每張印好的書葉,以版心為中縫線,以印字的一面為準,上下兩個半版面字對字地折齊。

集數葉為一疊,折邊居右戳齊為書脊,再在書脊處用漿糊彼此粘連。

這樣的形式很像現代的平裝書,打開時版心像蝴蝶展翅。

【蝴蝶裝】蝴蝶裝書籍一版一葉,版心集於書脊,即使磨損也傷不到文字,同時也沒有穿線針眼和紙捻訂孔,散了重裝也不至於損壞,這些優點致使它在宋元兩代流傳了將近400年。

五代時期,政府開始允許並主持雕版印《九經》。

至於宋,雕版印書事業空前發展。

捲軸裝幀的書可以不分段落的連寫下去,雕版印書就不行了。

這就需要將一書刊刻成若干版,一版一版印刷,印出來的是以版為單位的書葉。

於是就有了蝴蝶裝這種裝幀形式的誕生。

【包背裝】蝴蝶裝優點很多,但書葉粘連兩個文字區域的版面,容易造成兩個半葉文字彼此吸連。

包背裝從蝴蝶裝發展,跟蝴蝶裝不同,包背裝的書口向外,書本的裝訂用漿糊黏貼,書背連在一起,跟現在的書一樣。

蝴蝶裝與包背裝的區別

【線裝】想到古籍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這個。

線裝由包背裝發展而來,不同於包背裝,線裝是用線裝訂的,而且把包背改為露背。

線裝書的折法跟包背裝一樣,但跟蝴蝶裝、包背裝的不同就是,它的裝訂不用漿糊,而是用線。

將書頁碼齊之後,再加上封面和封底(兩頁,而包背裝和蝴蝶裝是一頁)在邊上訂四個孔,然後用線穿起來。

所以線裝是露背的:

古籍的裝幀形式大抵就是這樣。

正是因為有這些古籍,才成就我們中華民族不斷代的文化傳承。

水煮百年(微信號:shz100_com)帶你奇聞猛料一鍋燉,讓歷史麻辣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