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讀書會---美國暢銷書作家丹.布朗的創作經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丹·布朗堪稱美國最著名暢銷書作家之一。

他的小說《達·文西密碼》自問世以來,一直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其父親是知名數學教授,母親則是宗教音樂家,成長於這樣的特殊環境中,科學與宗教這兩種在人類歷史上看似如此截然不同卻又存在著千絲萬縷關聯的信仰成為他的創作主題。

2010年11月15日,「2010第五屆中國作家富豪榜」子榜單外國作家富豪榜首次發布,該榜統計了2000至2010十年間,外國作家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版稅總收入,共有25位外國作家上榜,丹·布朗以1800萬元人民幣版稅收入,榮登外國作家富豪榜第3位,引發廣泛關注。

一、人物經歷

1.早年經歷

丹·布朗出生於美國新罕布夏州的艾斯特鎮,是家中老大,母親是一名職業宗教音樂家,丹·布朗的父親查理·G·布朗是一名數學教授,撰寫過教課書,退休前在菲利普·埃克塞特學院教授數學。

丹·布朗的父親是一名曾獲得總統榮譽獎的數學教授,母親是一名職業宗教音樂家,因此,他從小就生活在科學和宗教相衝突的荒唐哲學中。

這些互補的觀點後來成為了丹·布朗那部被人交口稱讚的小說《天使與魔鬼》(Angels & Demons)(2000年)的靈感來源。

丹·布朗1982年從菲利普艾斯特學院畢業之後,丹·布朗進入阿默斯特大學,成為古老的塞尤斯倫兄弟會的一員,他打壁球,參加艾摩斯特合唱團,向小說家艾倫·陸契克(Alan Lelchuk)學寫作。

2.音樂生涯

丹·布朗1986年拿到西班牙語和英文雙學位之後,涉足音樂界,創作合成音效,自製一卷叫《動物合音》的兒童卡帶。

他那時自己開了一家名叫「鬼混」的錄音公司,在1990年針對成人市場自資發行一張叫《Perspective》的音樂CD。

1991年,搬到好萊塢追求創作歌手和鋼琴家的人生大夢。

丹·布朗在洛杉磯進入國家作曲學院參與不少活動。

也是在這時候,他遇到大他12歲的布萊絲·紐頓,學院的藝術創作系(Artist Development)主任。

她不尋常地接下丹·布朗栽培計劃,寫新聞稿,舉動活動,並將他介紹給有力人士,1993年,丹·布朗出了一張同名專輯。

她和丹·布朗感情上也進展神速,雖然直到1993年為止,朋友都還不知道他們在交往,不過當丹·布朗回到新罕布夏州,而布萊絲夫唱婦隨時,大家就明白了。

他們在1997年結成夫妻。

幫助丹·布朗的歌唱事業外,布萊絲最大的影響莫過於寫作,她對丹·布朗的作品助益良多。

他們曾用筆名合寫過幽默小品,推測她應該也在其它作品裡占有重要的角色。

在《騙局》的鳴謝頁上,丹·布朗感謝「布萊絲·布朗,感謝她不辭辛勞為我研究背景、提供寫作靈感」。

丹·布朗和布萊絲在1993年搬回家鄉新罕布夏州,到他的母校菲利普艾斯特學院擔任英文老師,並在林肯阿克曼小學一所只有8個年級250名學生的小學校教高年級學生西班牙文。

1994年,丹·布朗發行一張名為《天使與魔鬼》(Angels & Demons)的音樂CD,美術設計就是後來為同名小說設計雙元式圖標的約翰·蘭登唱片封面上,同樣也有致妻子的感謝辭,「送給我孜孜不倦的合力撰稿者、合作製片人、副技師、其他重要的人,還有心理治療師。

也是同一年,他到大溪地度假時,讀完席尼·薛爾頓的《末日追殺》他認為自己可以寫得比他好。

於是他開始起草撰寫《數字城堡》,一邊跟妻子用筆名丹妮兒·布朗(Danielle Brown)合寫幽默小品《187種該躲開的男人:給情場失意女的指南》,作者介紹寫著,「丹妮兒·布朗現住新英格蘭,教書寫書躲男人。

」著作權頁還是列著丹·布朗的名字。

3.寫作生涯

1996年,丹·布朗辭去教職全心投入寫作。

1998年出版《數字城堡》,布萊絲為這部小說作足了行銷,她撰寫新聞稿、為丹·布朗敲定談話節目以及記者訪談。

幾個月後,丹·布朗和妻子又發表了另一本幽默小品《The Bald Book》,這部小品的作者正式屬名為布萊絲,不過出版商說主要的撰寫人還是丹·布朗。

丹·布朗的前三部小說成績平平,每部小說的初版大約只有萬本,但是到了第四部小說《達文西密碼》,一躍而成暢銷作家中的黑馬,這部小說2003年一出版隨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現在已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小說之一。

到2006年全球銷暢量已累積達6050萬本,丹·布朗前幾部小說也跟著大賣。

他的四部小說2004年同時進入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2005年,他被《時代》雜誌列入年度百大最有影響力的人,《福布斯》雜誌將丹·布朗評選為2005年百大名流第12名,估計他年收入達7600萬美元,《時代》雜誌估計他光是《達文西密碼》就有2500萬美元的進帳。

在2004年10月,丹·布朗和家人捐款220萬美元給菲利普艾斯特學院,祝賀父親獲得總統榮譽獎,設立「查理·布朗科技基金」,用於「提供電腦和高科技設備給貧困的學生」。

丹·布朗對密碼學、密鑰和密碼興趣濃厚,一直都是他故事裡的主題,評論家常對書里的密碼學行話和科技用語進行探究,他的小說已經被翻譯超過40種語言。

2006年,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推出由丹·布朗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達文西密碼》,朗·霍華擔任導演,湯姆·漢克斯飾演主角羅伯特·蘭登,奧黛麗·塔圖飾演索菲·納芙,伊恩·麥克萊恩爵士飾演利·提賓。

這部電影被認為是2006年最令人期待的影片,5月17日在坎城電影節首映,評語卻是一片唱衰。

丹·布朗列名為電影《達文西密碼》的執行製片,為電影設計了不同的密碼。

丹·布朗自編自奏的歌曲《Piano》也收錄在電影原聲帶裡面。

二、主要作品

出版年度 英文原名 中國大陸譯名
1998年 Digital Fortress 數字城堡
2000年 Angels and Demons 天使與魔鬼
2001年 Deception Point 騙局
2003年 The Da Vinci Code 達文西密碼
2009年 The Lost Symbol 失落的秘符
2013年 INFERNO 地獄

三、創作特點

1.作品主題

丹·布朗小說中,高科技知識文化與古代神秘知識文化總是發生著融合與衝突,這既是「丹·布朗旋風」顯示的一道靚麗風景,也是當代人類真實生存狀態的鏡像。

小說主人公生活在高科技知識文化的包裹里,具備高科技文化知識和研究創造的才能。

他們是高科技知識的從業者,高科技知識的享用者,也思考著高科技知識文化給人類生存造成的新的社會問題和未來。

所謂宏大主題指的是那些具有深層社會意義,與社會發展的當前形勢聯繫在一起,具有一定理論高度的主題。

這種主題體現對人類生存的思考與關懷,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

丹·布朗宏大主題的形成與他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有很大關係。

丹·布朗的父親是位數學家,母親是位宗教音樂家,這樣的家庭環境就決定了他存在著科學與宗教兩種相對的世界觀。

因而他的創作中常常表現出宗教信仰和科學共存的、矛盾的世界觀。

從小說內容方面來看,丹·布朗的作品集謀殺、恐怖、偵探、解密、懸疑、追捕、言情等通俗小說的元素於一體,卻又不以某一現行題材作為主導,從而突破了題材的界限,實現了各種亞題材的有機結合;同時,作品中借用了大量的文化知識,如達·文西的《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岩間聖母》、《維特魯威人》、斐波那契數列、五步抑揚格、聖杯故事、當代高新科技和現代信息技術,並巧妙地揉合了密碼學、數學、宗教、藝術、文化、海洋學、地質學、天體物理學、古生物學、冰川學等諸多方面的知識信息;而且,作品情節在跌宕起伏中不留任何斧鑿痕跡,雅俗共賞,從不同角度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閱讀需求,被認為是「預言了嚴肅小說與通俗小說逐漸合流的趨勢」之作。

2.懸念設置

丹·布朗從經典通俗小說樣式中吸取了很多精華成分,再通過個人的創作得到了一種包羅哥特、偵探、驚險、懸疑、高科技、言情、間諜等眾多流行因素的文體,這無疑是他得以成功的要素之一。

丹·布朗小說中第一類懸念設置形式是總懸念與小懸念共存。

總懸念與小懸念亦稱整體懸念與主要場面中的小緊張格局。

總懸念是小說中主要衝突的焦點所在,在小說開始即要提出,並隨著衝突的上升而不斷加強,一直到高潮。

它是貫串全篇的情緒支柱。

小懸念則屬於小說的每一個發展段落或主要場面中出現的局部緊張情勢,它起著不斷豐富和加強總懸念,並在每一章節結束時,把觀眾的注意力和興趣引向下一章節的作用。

丹布朗小說中第二類懸念設置形式是期望式懸念和突髮式懸念交織。

期望式懸念建立在對讀者不保密的基礎上,它是在讀者對人物命運和事態發展有一定預感和了解的情況下所造成的期待;突髮式懸念則主要依靠對讀者保密,通過使讀者大吃一驚來加強懸念效果,是情節發展過程中出乎讀者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複雜情況和險要轉折。

丹布朗小說中的懸念使小說情節緊張,張力極大,緊緊吊住讀者的好奇心,並在哥德式的恐怖氣氛中經歷心靈與精神的高度刺激過程;交迭敘事則使得小說在情節和氣氛上得以調節,使之鬆弛有度。

懸念設置與交迭敘事是相輔相成的。

這種敘事策略與讀者閱讀時的精神忍受限度有關,始終不懈的緊張,只會使讀者感到疲憊,暫時的緩解,是調節情緒,既可吊起讀者胃口,又為進一步緊張作精力上的準備。

3.敘事風格

敘事當然得藉助於一定的敘事話語。

作為偵探小說,小說語言的選擇當然要服務於懸念的設置和故事的敘述。

除了簡潔、緊湊和明朗的語言特色以外,丹·布朗還選擇了一些特殊的話語和字符來為敘事服務。

在《天使與魔鬼》中,丹·布朗設計了幾個非常特殊「雙元式」的字符:「水」、「火」、「土」、「氣」和「光明之路」。

這些字符都服務於故事的敘述:他們都怪異地出現在死者的屍體上,且每一次出現都把故事推向高潮。

這些字符的使用大大增強了故事的懸念性,勾起了讀者的強烈好奇心,同時也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語言本身的使用價值。

丹·布朗的小說成功的運用了哥特風格,從情節到人物再到場景都滲透著濃濃的哥德式風格,使他的小說充滿了懸疑和驚悚的色彩,如他小說中的神秘場所不僅有寺廟,從而大大提高了他的小說的吸引力,這也是他的小說成為暢銷小說並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這主要歸功于丹·布朗抓住了人類心中最深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和對未知的恐懼。

這種恐怖最深刻的時刻就是它還未發生的時候,而一旦它發生了,就應該具有一種殘酷的、怪異的美。

丹·布朗小說的通俗性在於「基本上沿用了通俗小說的敘事框架,並揉合了懸念、言情、謀殺、恐怖等偵探小說的元素,從而能夠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需要」。

從故事的內容和情節的安排上看,丹·布朗小說沿用了古典式偵探小說的模式。

如在《達·文西密碼》中,索尼埃留下了一串匪夷所思的線索,蘭登和索菲一直在推理、解謎,而解謎的過程又是懸念叢生的過程。

縱觀丹·布朗小說的敘事,不難發現丹·布朗小說有自己的鮮明敘事特色。

從宏觀上看,丹·布朗選用的是外視角(全聚焦模式),其「敘述者既在人物之內又在人物之外」,洞悉一切,掌控全局。

然而丹·布朗並不拘泥於外視角,他在平實的敘述中也藉助於內視角來探索人物的內心世界和表現現實世界的矛盾,多層次、多側面的表現了科學、藝術和宗教相互衝突的主題。

從敘事層次上看,如果按「敘述分層的標準是上一層次的構成為下一層次的敘述者」來衡量的話,丹·布朗小說的敘事至少有兩個層次:故事敘述者(隱在作者)在敘述故事,而他所敘述出的小說的主人公又敘述出所謂的重大秘密。

在敘事結構上,丹·布朗小說往往先把一件離奇的兇殺作為楔子,以引起讀者強烈的好奇心。

然後,丹·布朗再用後現代作家所常用的蒙太奇手法行文,用幾條線索同時推進來加強小說的懸疑性,把共時的情節蘊於歷時的敘述之中,「十分巧妙地把讀者控制在驚驚與快感之中」。

最後,慢慢地把讀者的視野聚焦到故事本身隱含的所謂重大秘密之上,把讀者急於了解故事結局的心態轉移到「對這種結局的原因與根源的探尋上來」。

而收尾則常常出人意料,給人留下無限遐想的空間。

四、人物影響

寫了許多暢銷小說,其中就包括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的《達·文西密碼》。

這本書堪稱有史以來最優秀的暢銷書之一。

2004年初,丹·布朗的四部小說在同一周內同時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

一時間,丹·布朗成為了眾多媒體關注的焦點,他先後被美國有線新聞網(Cable News Network)、今日秀(The Today Show)、美國國家廣播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等邀請成為節目嘉賓,同時,他也接受了多家雜誌的採訪。

包括《新聞周刊》(Newsweek)、《時代周刊》(Times)、《福布斯》(Forbes)、《人物》(People)、《GQ》(GQ)、《紐約客》(The New Yorker)等。

他的小說已經被翻譯成了40多種文字在全世界出版。

丹·布朗的小說已經被翻譯成40多種不同語言的版本,銷量超過8000萬冊,在圖書市場上掀起了一股強勁的「丹·布朗旋風」。

文章來源:百度百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