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范回顧」從秦漢文明展珍貴文物中,讀懂先人的智慧和藝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前221年,

隨著齊國的不戰而降。

長期分裂割據的歷史迷霧被終結。

各種版本的秦始皇形象

六王畢,四海一。

不到十年,

秦王嬴政就為歷時兩個半世紀之久的戰國時代,

划上了一個碩大的句號,

實行中央集權,

推行君主立憲,

統一文字度量衡。

猶如風捲殘雲般就統領了中華大地。

漢朝,

在各項制度發展和完善的過程當中,

文化也以多元的,繁榮的形式完成了蛻變,

擁有了具有歷史特點,自身獨特的面貌和豐富的內涵。

秦漢時期,

可以說是,中國王朝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

秦漢文明展

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覽簡介

「秦漢文明」展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承辦。

此次展覽以學術為基礎,從全國30多家文博機構精選出170件組300多件重要文物,基本涵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秦漢時期的重要考古成果,通過對文物的深入解讀和相關拓展內容的展示,力圖全面展現秦漢時期中國的輝煌發展,為廣大觀眾奉獻一場名副其實的文化盛宴。

展覽亮點

本次展覽分為七個部分,

五大主題,

一一展現。

FOLLOW ME。

序 廳

序廳部分展示了一組秦始皇兵馬俑,

象徵秦國橫掃六合,統一中國,建立秦王朝。

陶跪射俑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這個重裝步兵俑於1977年在陝西省秦始皇陵兵馬俑2號陪葬坑出土,作跪射狀。

跪射重心穩,用力省,便於瞄準,同時目標小,是防守和設伏時比較理想的一種姿勢。

陶戰袍將軍俑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根據服飾、甲衣和冠帽的不同,秦始皇陵兵馬俑也有不同。

此俑所戴鶡冠,是其將軍身份的重要標誌。

文治武功

此單元通過建築磚瓦、秦詔文物、錢幣、印章、封泥、兵器、漢兵馬俑、熹平石經、《儀禮》木簡等數十件文物展品,輔以文字圖表等內容,圍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制度的建設與完善,闡釋秦漢王朝對國家的經營與管理。

青銅詔鐵權

甘肅省博物館藏

權是衡(天平)上使用的砝碼。

這個鐵權一側鑲嵌一青銅詔版,上陰刻篆書6行40字: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是秦代統一全國度量衡法令得以實施的直接證物。

陶動物紋瓦當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秦代瓦當上的動物紋飾豐富,有龍紋、鳳紋、虎紋、獾紋、鹿紋、蟾蜍紋、四獸紋等,尤以鹿紋最多。

該瓦當紋飾屬於複合型動物紋飾。

「滇王之印」金印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蛇鈕,方形印台,印面陰刻篆文「滇王之印」4字。

據記載,漢武帝元封二年發巴蜀兵臨滇,滇王投降,西漢在滇國區域設置益州郡,賜滇王王印,使其繼續統領滇國民眾。

漢武帝所賜「滇王之印」,滇王代代相傳,不能用以隨葬。

此印製作不精,字體亦不夠嚴謹,可能是用以隨葬的仿製品。

長樂未央

此單元展現當時上層社會的生活。

主要展示畫像磚、漆器及動物俑等文物。

鎏金青銅犀牛及馴犀俑

南京博物院藏

犀牛以寫實手法表現,雙眼鑲嵌黑色料珠,為西漢時期生活於雲貴兩廣地區與東南亞區域的蘇門答臘犀的形象。

西漢時期,犀牛是皇家苑囿和諸侯王國苑囿中馴養的動物。

帝後及諸侯王死後,還以犀牛或犀牛形象之物隨葬。

陶繞襟衣舞俑

徐州博物館藏

舞俑身體呈「S」形,兩隻長袖隨舞步變化而一前一後拋甩。

此俑表演的正是漢時流行的長袖楚舞。

漢代繼承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舞蹈藝術,尤其繼承和發揚了楚舞的折腰、舞袖的風格。

長信宮燈

徐州博物館藏

西漢長信宮燈,1968年從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中出土。

竇綰在歷史上被提及不多,但她是竇漪房竇太后的族人,竇太后是漢景帝的母親,同時也是劉勝的祖母。

這個宮燈燈體通高48厘米,一通體鎏金、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神態恬靜優雅。

長信宮燈設計非常巧妙,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際上是一根虹管,用來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污染,又有審美價值。

事死如生

「事死如事生」的觀念決定了漢代厚葬之風的盛行,形成了特色鮮明而又內涵豐富的漢代喪葬文化。

此單元展示了那個時期的喪葬風俗。

「西王母」陶座青銅搖錢樹

四川省廣漢市文物管理所藏

樹座上塑「天祿」「辟邪」二神獸。

樹身採用失蠟范鑄,由樹幹、樹葉和朱雀組成。

樹幹分六節,懸掛葉片64片,葉片上有西王母座像、仙人騎驢、狩獵等圖案。

搖錢樹流行於東漢初期至蜀漢晚期,墓中隨葬搖錢樹的宗教文化,有祈求長生富貴、升天成仙、豐產社祭和原始樹崇拜等觀點。

玉覆面

濟南市長清區博物館藏

玉覆面出土時仍然覆蓋在墓主人面部,保存完好。

其組合、形狀、結構、大小等情況都比較清晰。

覆面由額、頤、腮、頰、頜、頦、耳、鼻罩等組合而成,共18件,原應用絲線穿綴。

西漢時期,玉面罩成為高級貴族的喪葬用器。

金縷玉衣

河北博物院藏

金縷玉衣主要出土於中國漢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

文獻中又稱「玉匣」,用金屬絲或者絲線將玉片連綴而成。

東漢玉衣的使用有嚴格的等級制度,皇帝玉衣用金縷,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等用銀縷。

曹魏黃初三年,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玉衣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多元文化

秦漢時期,中國的許多文化知識與科學發明都居於當時世界前列。

造紙術的發明使人類書寫材料發生了劃時代的革命。

此單元展示秦漢時期領先世界的燦爛文明。

九頭人面獸畫像石

山東博物館藏

有專家認為,漢畫像中九頭人面獸多與魚、鹿、龍、虎的等在漢畫中代表升仙工具的神獸共處一個畫面,足見其應是騎之可以登仙的神,實質上是求仙者乘龍舟登仙在漢畫中的變異表現形態。

彩繪多枝陶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陶燈造型繁複,上下分為三層,由下而上為覆缽形底座、兩個喇叭形承盤可拆卸組合,以擎柄相連。

多枝陶燈在漢墓中有較多出土,是秦漢時期神仙信仰的共同追求,不僅能照亮死者到達神仙世界的路途,燈上裝飾的羽人、神獸等還是死者靈魂進入長生不老仙界的引領者。

此燈是目前出土的多枝燈中體量最大者。

青銅騎獸人物博山爐

河北博物院藏

博山爐是專指仙山造型的熏爐,是春秋戰國以來持續發展的薰香文化和當時社會普遍流行的升仙信仰相結合的產物。

絲路交通

公元前138年,為聯合大月氏攻打匈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進入新紀元,形成了後人所稱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發展將秦漢王朝與域外聯繫起來。

嵌寶石金牌飾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牌飾正面浮雕熊和騎龍、牛、馬的三騎士,並鑲嵌有瑪瑙、綠松石、赤鐵礦和貝殼。

龍、熊、大角牛等是漢代常見的裝飾紋樣,綠松石和瑪瑙則屬於舶來品。

牌飾出土於西漢宣帝杜陵陵區,毗鄰杜陵邑,推測墓主很可能是陪葬杜陵的高官權宦。

「中國大寧」鎏金青銅鏡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為博矩紋銅鏡,鏡背鎏金,圓鈕,柿蒂紋鈕座。

鏡銘反映了漢代陰陽五行學說的盛行,同時也表達了對子孫的祝福以及希望國家統一、安定、繁榮的願望。

尾 聲

四個多世紀的經營與沉澱,使秦漢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至關重要的開創與變革時期,其政治、經濟與思想體系不僅為後世王朝所取法借鑑,也為中華文明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展覽信息

秦漢文明展

2017年9月17日——11月30日

國家博物館南7展廳

免費開放

本期嘉賓

秦漢文明特展策展人 單月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國寶級文物走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中新社紐約3月27日電 (記者 馬德林 廖攀)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27日舉行發布會,宣布「秦漢文明」特別展將於4月3日正式開始,屆時包括秦始皇陵跪射兵馬俑、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金縷玉衣在內的一...

32家中國博物館的164件秦漢文物將在紐約展出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於今日宣布「秦漢文明」特別展將於4月3日正式開始,屆時包括秦始皇陵跪射兵馬俑、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金縷玉衣在內的一大批珍貴中國秦漢時期文物將與觀眾見面。覽共展出164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