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光有青銅器有什麼用,上面形制與圖案的變化你看得懂嗎?藏者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商代的青銅器,厚重華麗,充滿神秘、威懾的色彩。

特別是具有權力和禮儀象徵、國家政權的象徵的鼎。

《司母戊方鼎》、《虎食人卣》等。

司母戊方鼎

周代的青銅器,神秘色彩淡化,風格趨向簡樸、典雅之美,其所具有的禮儀紀念性質也更加明顯地體現出來。

《大盂鼎》等。

大盂鼎

春秋、戰國的青銅器:器形輕靈、奇巧,裝飾手法寫實。

《蓮鶴方壺》、《鑲嵌圖像紋壺》等。

蓮鶴方壺

秦、漢的青銅器,向輕便、精巧、實用的生活用具和觀賞器發展。

《長信宮燈》、《馬踏飛燕》等。

長信宮燈

原因:

1、 商代鬼神觀念,高度集權的殘酷的奴隸制度„„ 2、西周理性思想的發展,統治階級權力的分散

3、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混亂,各種思想、學說爭鳴,當然還有新技術的出現

4、鐵器的出現和發展夔紋 表現傳說中的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多作為器物上的主紋。

龍紋 圖案取傳說中龍的形象。

基本上有三種形式:屈曲形態,幾條龍相互盤繞,頭在中間分出雙身。

蟠螭(chi音吃)紋形狀象夔,張口,卷尾,圖案以蟠屈的小蛇(虬)構成圖形。

鳥紋 有的長翎垂尾,有的長尾上卷,頭前視或作回首狀。

也有的鳥頭上作仰起或下垂的高冠,這種形狀的鳥紋,也通稱為鳳鳥紋。

鳥紋多作為器物上的主題紋飾。

蟬紋 大多數在三角形中作蟬體,無前後足,四周填以雲雷紋。

蠶紋 頭圓,兩眼突出,體屈曲狀。

多飾於器物的口部或足部。

象紋 圖案表現象的形態,有長鼻構成明顯的特徵,也有單以象頭、象鼻為圖案的。

魚紋 圖案表現為魚的形態,有的魚形象較呆板,有的形象生動。

龜紋 其狀一般是刻畫出龜的全形,在銅器中見到的不多,多施於盤內。

貝紋 形狀作貝殼狀,將單獨的貝殼連接起來組成圖案。

雲雷紋 青銅器上的一種典型紋飾。

乳釘紋 青銅器上最簡單的紋飾之一。

紋形為凸起的乳突排成單行或方陣。

另有一種,乳釘各置於斜方格中,稱為斜方格乳釘紋 青銅器飾紋象徵性闡述 :

1、圖騰標記

圖騰是一種自然形象,比較多的是動物形象,某一原始氏族認為這種自然形象與他們本氏族有著特殊的關係,或視之為本氏族的祖先,或視之為本氏族的親屬或保護神,因此無比虔誠的敬奉它、崇拜它。

如龍紋、夔龍紋、鳳紋、蟬紋等。

龍紋是中華民族最吉祥、最神聖的紋飾,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象徵。

在新石器時期,龍紋接近蜥蜴、壁虎的形象,到青銅器時代逐漸由此演變成夔龍紋、龍紋。

鳳紋是由原始彩陶上的玄鳥演變而來的,西周基本形象是雉,早期鳳紋有別於鳥紋最主要的特徵是有上揚飛舞的羽翼。

因此,鳳紋在青銅器中是最為美麗的紋飾。

2、神靈崇拜

青銅器紋飾中宗教意味最濃的是饕餮紋,關於饕餮有各種說法,主要有兩種:一是認為它們是原始社會圖騰觀念的遺留;一是認為它們是祭祀鬼神祖先的犧牲,或引申為 「助理巫覡通天地工作的各種動物在青銅儀器上的形象」。

在上古人類心中,整個世界都充滿著種種稀奇古怪的精靈,其中有的是人的命運的主宰者或者朋友,有的是專與人類搗亂的妖魔鬼怪。

上古人類將種種自然的或社會的災禍都歸與妖魔作怪。

驅除妖魔鬼怪是原始人的重要的活動之一。

這種活動通常叫辟邪。

如司母戊方鼎,它是以細密的雲紋組成的裝飾帶襯托浮雕式的獸面紋主題,整體面貌以對稱的猙獰獸面象徵王權威嚴,是商末青銅器的代表作。

3、驅神辟邪

在商周的紋飾中,可以看到以神化了的動物食人的方式來辟邪。

這種用圖騰動物捕食怪物的形象辟邪,反映的是神與魔的鬥爭,又曲折的反映了人與自然的抗爭。

虎食人卣,銅體作虎踞坐形,以虎後爪與尾為器的三個支撐點,而虎的前爪正有力地攫著一斷髮跣足的人,作噬食狀,造型十分逼真生動。

此卣形制複雜,顯示鑄造的高超技藝。

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是為了辟邪,反映「虎食鬼」的神話;也可以說是人獸相擁,人為作法巫師;還有的認為虎為神物,猛虎食人是「天人合一」。

4、裝飾作用

青銅器中的自然物象多以變異的手段來表現,最常見的是雲雷紋、渦紋和水波紋,這種紋飾曾被普遍用作填滿所要裝飾的環形裝飾帶及大面積的「地子」上,又被稱為「地紋」。

這種「變異現象」不僅表現出由原始先民傳承而來的企圖藉助想像來超越現實的思維方式,也表現出奴隸時代由社會等級、權力意識激發出的幻想。

立體式的、浮雕式的饕餮紋、夔紋等,襯托以線刻的雲雷紋等各種底紋,構成繁密複雜的圖案。

強烈的宗教情感在青銅器上凸現,神秘詭異,氣勢逼人。

這種紋飾的變化不僅僅是因為製造工藝或者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引起的,同時與人類生產力的提高及社會的變革也存在一定的聯繫。

青銅器紋飾的產生是中國勞動人民勤勞、樸實、聰穎、智慧的結晶,是體現人們美好心愿的依託物,是人們與大自然抗爭、共存、達到「天人合一」樸素心愿的具體表現,他們用高超的鑄造技藝,為我們留下象徵中華文明的藝術瑰寶。

( 網格紋鼎夏網格紋鼎高20厘米,口徑15.3厘米,此器為斂口、折沿、環耳,空心四稜錐狀足,腹飾一周帶狀網夏網格紋鼎絡紋,是迄今所見時代最早的銅鼎。

1987年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

夏乳釘紋爵高22.5cm,長流尖尾,束腰,平底,三棱足,腹部一側有五枚橫排乳釘,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最精美的一件青銅酒具。

爵,是一件酒具。

寓 意:加官晉爵、代表深情厚誼

司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為後配),折沿寬緣,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

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首尾相接,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緣飾饕餮紋,均以雲雷紋為地。

足上端飾浮雕式饕餮紋,下襯三周凹弦紋。

它是迄今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馬槽,所以人們又叫它「馬槽鼎」。

腹內壁鑄有「后母戊」三字。

{商王武丁的兩個兒子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親婦妌(jǐng)}而制的}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間用肥筆。

該鼎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氣勢恢宏,紋飾美觀,鑄造工藝高超,亦是已發現最大的商代青銅禮器。

四羊方尊1938年湖南省寧鄉縣出土,銅尊盛行於商代和西周時期,是一種飲酒用具。

禮器。

方口,大沿,長頸,高圈足。

邊長為52.4厘米,其邊長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重達34公斤 。

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設計成四個大卷角羊,增加了變化,在寧靜中突出威嚴的感覺。

設計奇特獨一無二的造型,理當進入文物精品之寶庫。

紋飾——
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

四角各塑一羊,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

羊胸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

全體飾有細雷紋。

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線合范處均設計成長棱脊。

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感,增強了造型的氣勢。

肩飾高浮雕蛇身有爪的龍尊四面正中,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

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於一器,把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融會貫通、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的恰到好處。

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氣象。

形體的端莊典雅是無與倫比的。

此尊造型簡潔、優美雄奇,寓動於靜。

被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 。

四羊方尊被認為中國青銅鑄造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

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再進行整體澆鑄。

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



大孟鼎高101.9厘米,口徑77.8厘米,重153.5千克。

銘文291字,器厚立耳,折沿,斂口,腹部橫向寬大,壁斜外張、下垂,近足外底處曲率較小,下承三蹄足。

器以雲雷紋為地,頸部飾帶狀饕餮紋,足上部飾浮雕式饕餮紋,下部飾兩周凸弦紋,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樣,雄偉凝重。

器內壁鑄銘文19行291字,記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冊命貴族盂之事。

西周大克鼎,出自中國西周時期,其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

該鼎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

大克鼎腹內壁上銘文共28行290字,為西
周大篆的典範之作,銘文內容分為兩段:第一段是克對祖父師華父的頌揚與懷念,讚美他有謙虛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輔協王室,仁愛萬民,管理國家。

英明的周天子銘記著師華父的偉績,提拔他的孫子克擔任王室的重要職務膳夫,負責傳達周天子的命令。

第二段是冊命辭,周天子重申對克官職的任命,還賞賜給克許多禮服、田地、男女奴隸、下層官吏和樂隊,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賞賜,乃鑄造大鼎歌頌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靈。

其銘文前段14行有陽線格欄,後段格欄制范時除去。

銘文用筆厚重質樸,筆勢遒勁雄偉,形體舒展、挺拔,雖用圓筆,也有其偉岸與雍容之態度。

該件「大克鼎」出土於清末金石學和金石書法鼎盛時代,故其銘文書法在當時倍受推崇。

春秋蓮鶴方壺(一對)

類別】:銅器、青銅器【年代】:春秋【文物原屬】:1923年河南新鄭李家園出土【文物現狀】:現一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館,另一件藏於河南博物院,這兩件蓮鶴方壺原本是一對。

通高117厘米 口長30.5厘米 口寬24.9厘米。

壺上有冠蓋,器身長頸、垂腹、圈足。

該壺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

壺冠呈雙層盛開的蓮瓣形,中間平蓋上立一展翅欲飛之鶴;壺頸兩側用附壁回首之龍形怪獸為耳;器身滿飾蟠螭紋,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體小獸,圈足下有兩個側首吐舌的卷尾獸,傾其全力承托重器。

其構思新穎,設計巧妙,融清新活潑和凝重神秘為一體,被譽為時代精神之象徵。

曾侯乙編鐘的鐘架高大,由長短不同的兩面木架垂直相交組成,長面位於墓西,長7.48米,高2.65米;靠南的一面長3.35米,高2.73米。

在木架中有7根彩繪木樑,兩端以蟠龍紋銅套加固。

6個銅鑄佩劍武士和8根圓柱承托住整個編鐘,形成上、中、下三層。

鍾架及掛鈎有246個。

曾侯乙編鐘共65件,分為三層八組:上層3組為鈕鍾,19件;中層3組為南鍾,33件,分短枚、無枚、長枚三式;下層為兩組大型長枚甫鍾,12件,另有搏1件;中間及下層的也稱為甬鍾。

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在演奏中能起定調作用;總量重達5噸,是中國出土的最大的青銅編鐘。

鐘上大多刻有銘文,上層19枚鐘的銘文較少,只標示著音名,中下層45枚鐘上不僅標著音名,還有較長的樂律銘文,詳細地記載著該鐘的律名、階名和變化音名等。

這些銘文,便於人們敲擊演奏。

與作者交流請關注個人微信:15221878458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國之印記|如何快速辨別青銅器上的紋飾?

藝術越古老,它越親近動物題材,以地域為區分的人群,都會用神化了的動物認同信仰。神化了的動物們,給早期文明時代的人類帶來了許多精神慰藉,也促使人們創造出了許多不朽的藝術品。青銅藝術便是最好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