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城市拿到「海絲申遺」入場券,廣州牽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近日,在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一個名為《廣州:揚帆通海兩千年》的展覽正在舉行。
200多件不同朝代的文物,展現了2000多年來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共生共長、共榮共辱的歷史,也展示了廣州海絲申遺的階段性成果。
8座城市十餘處遺址納入海絲申遺點
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
今年4月20日,國家文物局在廣州召開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工作會議,推舉廣州為海絲申遺工作牽頭城市。
國家文物局領導表示,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乃國家戰略,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的支持下聯合海絲沿線國家共同開展。
由於策略的調整,申遺名單將會動態更新。
據了解,自2016年國家文物局啟動「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以來,首批海絲申遺點所在地市包括廣州、南京、寧波、麗水、漳州、莆田、江門、陽江等八座城市。
申報點則包括:廣州(6處):南越國-南漢國宮署遺址、南越文王墓、光孝寺、南海神廟及碼頭遺址、懷聖寺光塔、清真先賢古墓;南京(2處):龍江船廠遺址、浡泥國王墓;寧波(4處):永豐庫遺址、上林湖越窯遺址、天童寺、保國寺;麗水(1處):大窯龍泉窯遺址;漳州(2處):南勝窯洞口陂溝遺址、東溪窯上蝦形-封門坑遺址;莆田(1處):湄洲媽祖祖廟;江門(1處):方濟各·沙勿略墓園及大洲灣遺址。
此外,陽江「南海1號」沉船、南京鄭和墓、洪保墓和江門台山新地村天主堂遺址4處史跡與申報遺產的關係尤為密切,被列為申報遺產的關聯點。
由於類型、價值特徵或真實性等方面的原因,上述史跡沒有作為申報遺產點,但它們對申報遺產突出普遍價值具有重要佐證作用。
在海絲申遺名單中為什麼沒有泉州?記者了解到,作為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擁有眾多中外海上交往古蹟的福建泉州,其「古泉州(刺桐)史跡」已經單獨成為我國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所以沒有在「海絲申遺」之列。
廣州牽頭「海絲申遺」優勢多多
《粵海關》19世紀初油彩布本。
5月13日,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主旨演講中,只有兩座城市被兩次提及,一個是廣州,另一個是西安,而這兩座城市也正是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的兩個重要起點。
廣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起始時間早、持續時間長、港口大、航線廣的港口城市,至今還保存著許多與海洋貿易、海洋文明相關的文物史跡。
國家文物局確定由廣州牽頭「海絲申遺」,正因為其擁有諸多優勢。
繪有十三行商館的象牙紙扇。
一方面,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
自22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即絲綢之路開闢之時起,廣州就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及非洲、地中海沿岸各國進行直接或間接的海上貿易,持續發展,歷久不衰。
這已被考古發現、文物建築和文獻記載所證實。
廣州的海上絲綢之路史跡具有起始年代早、時代跨度大、類型和數量豐富等特點,凸顯了這座城市在海上絲綢之路史上的重要地位。
這是廣州牽頭「海絲申遺」的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本。
另一方面,現代廣州是中國的第三大城市,也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
2016年,廣州GDP已達1.96萬億元,僅次於上海、北京。
與此同時,廣州作為我國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不僅城市綜合競爭力在全國排名靠前,在國際上也有較強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60年廣交會的龐大輻射效應、「圍繞鞏固提升千年商都地位,加快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物流中心、貿易中心和現代金融服務體系,重點建設國際航運樞紐、國際航空樞紐、國際科技創新樞紐,打造國際交往中心」等規劃的斐然成果,都讓廣州始終走在國際貿易的前列。
「海絲申遺」工作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雄厚經濟實力作為支撐。
這方面,廣州具備足夠的物質基礎。
羊城六處海絲遺產點價值無限
歷史積澱深厚、經濟實力雄厚讓廣州牽頭「海絲申遺」底氣十足。
不過,更關鍵是廣州的6處海絲遺產點,「分量」重、價值大。
廣州列入我國海上絲綢之路首批申報遺產點的6處史跡包括,南越國-南漢國宮署遺址、南越文王墓、光孝寺、南海神廟及碼頭遺址、懷聖寺光塔、清真先賢古墓。
按照世界文化遺產的標準,都有著極高的文物價值。
南越國宮署宮苑曲流石渠。
南越國-南漢國宮署遺址的文化層堆積厚達 5-6米,包含南越國、南漢國等13 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見證了番禺自秦漢以來的發展歷程及自南越國後海上貿易發展歷程和繁榮。
南越文王墓。
南越文王墓的出土文物包括來自地中海、西亞、東非、南亞、東南亞板塊的物品或符號,是海上絲綢之路各大板塊互相連通、文化元素開始融合的有力證明。
譬如,銀盒是西亞銀器與中國本土需求結合的產物,它具有蒜頭形凸紋,與西亞波斯帝國時期的金銀器類似,根據中國需要加以改進後,體現了工藝品加工技術方面的交流和融合;犀不是本地動物,主要產地東南亞、印度和非洲,而玉崇拜是中國傳統,仿犀角形玉杯將兩者結合,體現了一種文化的融合。
懷聖寺光塔。
懷聖寺是東亞最早的清真寺,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清真寺之一。
其見證了伊斯蘭建築與宗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結合併延續至今的進程。
懷聖寺的看月樓、禮拜殿等單體建築,都是唐代建築風格與伊斯蘭清真寺風格相結合的產物。
此外,以中文的「寺」和「塔」命名伊斯蘭清真寺(mosque)和宣禮塔(minaret),也體現出中國文化中將外來宗教文化納入到已有文化體系中的傾向,是中國文化吸收外來文明特徵的表現。
宛葛素墓,即清真先賢古墓。
清真先賢古墓,體現阿拉伯人喪葬習俗和建築藝術和中國的喪葬習俗與建築藝術的結合。
先賢墓不僅是伊斯蘭教早期經由海上絲綢之路傳播的見證,也是中國文化以自身的習俗和傳統接納、融合外來宗教元素的體現。
光孝寺瘞發塔。
光孝寺是佛教初祖達摩泛海入華的最初傳法地。
六祖慧能在這裡開創了禪宗南派,真正將印度佛教與中華文化融為一體,並進一步傳播至中國北方和日本等地。
義凈、不空三藏、鑒真等名僧渡海求經路上經過廣州,曾駐錫此地,繼而或西行求法或北上傳教。
體現了東亞、東南亞、南亞間宗教信仰和文化的跨海傳播。
南海神廟「海不揚波」牌坊。
南海神廟及碼頭遺址是明清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航海交通貿易、海神祭祀傳統的獨特見證,生動展現了歷代統治者、航海貿易者由於海上貿易繁盛而產生的對海洋開發利用和海神信仰的重視。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南方南工作室 羅艾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