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震旦博物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震旦博物館

震旦博物館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家嘴富城路99號,是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在中國第一個完成的改建設計項目,乾淨利落的線條、光影錯落、鉛灰色樓梯還是處處銘刻著「安藤造」的標記。

博物館共分為六層,在入口挑空五層樓迴旋直上的美麗階梯,正是安藤幾何美學的最經典呈現;在三樓與四樓之間挑空二層樓的拱頂展區,象徵中華文明的歷史長廊從幽暗深邃而逐漸明亮開闊。

進入二樓展區,安藤忠雄匠心獨運設計出一面以綠色植栽構成的採光井牆,讓時間流動帶來自然光影的隨機演出。

如此,使得博物館內的展品與空間交融出動靜虛實的滄桑美感。

走進六層樓的震旦博物館,除了會被國際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獨到的設計與別具一格的陳列方式所吸引外,還可以清晰地看到震旦的收藏體系。

從二樓至六樓,依次為:古代陶俑展廳、歷代玉器展廳、青花瓷器展廳、古器物學研究中心與佛教造像展廳。

這與陳永泰先生本人的收藏體系密不可分,陳永泰先生只專注於三大類文物——古玉器、青花瓷和佛像,此外還有相對比較冷門的漢唐陶俑以及畫像石,而40年的收藏更是只進不出, 從來沒有賣過一件文物,他認為文物的價值是用來收藏和做文化學術研究。

重視學術研究,是陳永泰先生建立震旦博物館的一大理念。

古代器物不僅具有美學賞玩、文化傳承的價值,還有史學研究和人文教育的價值。

而以「料、工、形、紋」為研究核心的古器物學,是震旦博物館的主要學術特色。

在史料研究之前,每件古器物都應先作四方面的基礎研究,「料,是器物材質的基本特徵;工,是製作器物的工具和工法;形,從工具痕跡入手了解器形的成形方法;紋,則是紋飾、符號,而紋飾其中所涵蓋的信息量龐大,最具鮮明的時代特徵。

了解了這些,我們就可以逐步還原物質文化史,還原先民的生活思想和當時的文化交流狀態,而這也是震旦古器物學研究的最終價值。

· 古代陶俑展 ·

俑的製作,其本身是基於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同時它又是連接生死兩個世界的媒介與橋樑,因此包含著十分豐富的文化意涵。

通過對俑的觀察和研究一方面能夠幫助我們了解歷史時期中人們對於死後世界的構想;另一方面亦能從形形色色的俑中解讀出同現實生活相關的訊息。

這些均是人們認識及復原歷史的寶貴資料。

本次震旦博物館特別遴選出館藏漢唐陶俑精品以饗觀眾,展覽以社會生活為主題,從行、衣、住、娛樂及音樂等角度切入,採用獨特的陳列方式,引領參觀者品味漢唐盛世之下的別樣風華。

特別文物欣賞——彩繪陶樂俑(六件)

年代 : 唐代(618-907)

規格 : 高22~26公分

泥質灰陶,彩繪。

六位樂伎女俑身上的彩繪多剝落,惟披巾金紅彩顏色猶鮮。

六位樂伎女的裝扮、髮飾、翹腿坐姿以及使用的樂器均不相同,應為一組宮廷樂團,分別持有笙、簫、鈸、琵琶、箜篌、腰鼓等樂器作演奏狀。

這組造型豐腴的盛唐樂伎,個個面頰豐滿,薄施脂粉,秀眉朱唇,神情自若,姿態優雅,面孔朝下凝視樂器,專注於演奏,他們體態、表情豐富,具強烈表演藝術風格,實為難得。

據《唐書》記載,唐代宮廷樂舞,分「坐部伎」與「立部伎」兩類,惟伎樂「坐部伎」與「立部伎」的樂隊,隋唐之前陪葬俑中均已出現。

· 歷代玉器展 ·

展覽從玉器發展史的角度切入,系統的呈現歷代玉器從新石期時代到清代的發展及變遷脈絡,提煉出商代、西周、春秋、戰國、漢代以及之後的唐宋元明清各代玉器之風格。

展廳另設古器物學研究展覽區,分項介紹玉料、工法、造型及紋飾等特徵,以實物為教學參考,以豐富參觀者的玉器知識 。

同時展覽還設專題展區,以漢代喪葬用玉為主題,藉此以詮釋漢代先民的生死觀及神仙思想。

特別文物欣賞——漢代金縷玉匣

年代 : 漢代(206 BCE~220CE)

規格 : 身長175公分

此套玉匣共有二千九百零三塊玉片,玉片邊角穿透小孔,用金線編綴成頭部、上衣前片、上衣後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褲管,以及左右腳套等七部分,每一部分用紅布滾邊之後,再縫接成人體的形狀,是漢代最高等級的葬具。

此套玉匣的玉片大多為青黃玉, 頭部用褐色的玉片表現雙眉和毛髮,頭頂正中處是一個中間有孔的圓璧,可能與當時的靈魂信仰有關。

玉匣胸部和右腿外側附著鐵鏽,右手食指黏著兩枚銅幣,可以作為深入研究的參考。

類似的金縷玉匣亦可見於滿城漢墓中。

· 青花瓷器展 ·

展覽分為精品區、專題展區及古器物學研究展覽區。

精品區展覽重點為元明清精品青花瓷,器型涵蓋範圍廣。

專題展區集中介紹銷往海外的貿易瓷器,以瓷器為媒介探索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碰撞。

專題展區顯示了青花瓷在世界範圍內的流傳路徑和重要影響區並配以典型器物,從而讓參觀者體會中國瓷器在世界範圍內的重要影響力。

另外,古器物學研究展覽區集中分析了鈷料種類與青花呈色、繪畫技法與紋飾特徵、成型方法與裝燒痕跡等,極具教育意義。

特別文物欣賞——青花紅彩波濤雲龍紋大盤

年代 :清 雍正(1723-1735)

規格 : 高8.9公分、口徑47公分、足徑27.5公分

盤折沿,淺弧壁,圈足。

全器以釉下青花及釉上紅彩裝飾,盤心繪一龍于海水中戲珠,海水以青花描畫,龍紋戲珠則飾以橘紅彩。

內口沿青濤一周,內外盤壁各畫二對波濤中追逐的紅彩龍紋,龍紋均以深淺漸層橘紅彩渲染描畫,橘彩明麗;捲雲及海水紋則以青花勾繪,釉色鮮明,全器胎骨勻稱,潔白細膩,盤底青花書「大清雍 正年制」二行六字楷款,外加雙青圈。

青花紅彩裝飾技法始於明宣德年間,以後明清各朝皆有製作。

這件雲龍紋大盤通體紋飾描畫精細,尤其橘紅彩龍紋布局考究,九龍紋均先以青花點睛,定位燒成後,再循龍眼部位,以橘紅彩描繪龍身,復於青花龍眼上再畫圈點飾紅彩,因此龍眼顯得格外炯炯有神。

此盤龍紋尤為特別,盤壁上的兩對龍紋,各有五爪及三爪一對, 帶翼魚尾的應龍紋為三爪,象鼻龍紋則為五爪,此一龍紋組合或可視為雍正朝的特有風格,或也是唐英監造下景德鎮御窯廠的創新之作,乾隆朝亦持續燒制型紋相類的大盤。

與本器紋飾相同的作品,還可見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及瀋陽故宮博物院藏品中,後者被指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 佛教造像展 ·

六樓展覽以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後的歷代佛教藝術珍品為主要展品,不僅為觀眾展示了堪與西方雕塑藝術媲美的中國造像之美,而且全景式呈現出各個時期造像的風格變化、演繹手法。

展廳按照題材,陳列展示佛祖、菩薩、羅漢、弟子、造像碑等精品,材質的使用包括石雕、木刻、銅鑄、泥塑,以及夾紵工藝的造像精品,使參觀者能夠在體會中國佛教雕塑之美的同時,了解佛教知識同藝術創作間的關聯。

特別文物欣賞——佛三尊像

年代:東魏 (534-550)

規格:高104公分

佛教尊像的雕造由簡而繁。

中國的佛陀造像,承襲印度傳統,五世紀初才出現一佛二菩薩的三尊像組合,這種形式一直流傳至今。

這是一鋪山東青州佛教雕刻的精品,表現出秀骨清像的特色,雖背光上部殘端,三尊像保存得卻相當完整,僅缺佛手;衣著與背光、雙龍都敷彩,色澤依稀可辨。

三尊像借著身後的背光把主尊佛與二脇侍菩薩連成一體,雖然台座已失,推測當立於一覆蓮之上。

在主佛的身側各雕一龍,口吐蓮莖、蓮葉、蓮蓬,生動自然,蓮蓬化為左右兩側脇侍菩薩足下的蓮台座,頗具巧思,此乃山東匠師的創意。

三尊佛像的面部線條剛直,額頭高,方臉,顴骨顯,長眼略似銳角三角形,眼尾向上,鼻樑堅挺,人中、嘴唇稜角分明,法相端嚴。

三尊像都貼金,以應佛和菩薩三十二相的「金色身相」,東魏時,佛像內著僧袛支,外罩褒衣博帶式袈裟,略顯厚重,下擺外張呈八字形;左、右菩薩身姿挺立,右尊菩薩開口微笑,略顯天真,更表現出親和力,頭戴華冠,身飾穗狀長管珠、寶珠等瓔珞,固定在腰間,盤結於璧環之上;肩頭披帛則用圖片形扣飾固定。

匠師為了省料,撙節三尊佛的石材厚度,突出佛體的雙手需靠外接,從手肘的鑽孔推想,佛手是用短鐵條分別插入佛手於手肘的鑽孔,聯接後或再以灌錫等方法密封加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薦館丨國內館藏元青花最多的博物館

那兩名沒有留下的姓名的民工,腦海中一定深深的銘記著,1980年的那個下午,以及揮動的那一撅頭。1980年11月29日下午2時30分許,原高安縣城錦江河畔的江西第二電機廠廠房擴建工地,兩位民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