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這些傳統習俗你了解多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7-02-09 14:14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有很多的傳統習俗,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盤點元宵節的傳統習俗吧!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棗、棗泥等為餡,用糯米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

天上明月,碗裡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著團圓吉利。

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

2、賞花燈

花燈,又名「彩燈」或「天燈」,是我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

古時候,人們為了驅逐黑暗的恐懼感,於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

所以人們又稱之為「祈福燈」或「平安燈」。

其後逐漸演變為向上天祈福許願的民俗活動,天燈上寫滿了心裡的各種祈願,希望天燈能上達天庭,帶給人無限的希望和光明。

3、猜燈謎

玩燈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項目。

燈謎是元宵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也叫虎燈。

中國最大的一次燈謎盛會是1979年在南京舉行的「九城市燈謎會猜」設有燈謎上萬條,三天裡參加的人次達兩萬多人。

4、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

舞龍時循勢連貫表現巨龍盤旋歡騰,動作非常複雜,有的地方鬧元宵,各路「彩龍」匯集竟達百餘條隊伍長達二三華里。

每條龍還伴有十番鑼鼓,聲聞十里,甚為壯觀。

在海外,至今仍有許多華人社團保留著耍龍燈的古老傳統,常為當地節日賽會演出。

5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一個非常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外出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

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所以元宵節可以說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

6、送孩兒燈

送孩兒燈,簡稱送燈,又稱送花燈,是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

即在元宵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

這一種漢族傳統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祥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7、踩高蹺

踩高蹺,亦作「踩高躈」,是一種民間雜技。

表演者裝扮戲劇或傳說中的人物,踩著有踏腳裝置的木棍,邊走邊表演。

高蹺會一般有群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

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

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結束。

8、挑燈籠

挑燈籠是大部分人童年過元宵節最深刻的記憶。

關中農村孩子挑的燈籠,一般都不是自己購買的,而是由其舅舅送的,且一直要送到12歲。

舅舅為何要送給外甥燈籠呢?鄉村人是這樣解釋的:人出生後前面的路是黑的,不知道應該向哪裡走,舅舅給外甥送了燈籠,外甥的前途就一片光明,而不會走歪門邪道了。

由此不難看出,送燈籠寄託著多美好的喜翼和祝願。

9、迎紫姑

迎紫姑是漢族傳統民俗活動。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

古代漢族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占眾事。

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所以民間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

10、走百病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有的在正月十五,但多在正月十六進行。

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半夜,始歸。

莒縣農村男女老少這天都要到郊外走一走,謂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在,永不衰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