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字體之「隸書」欣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中國書畫院會員於國光隸書《沁園春雪》

隸書的演變

秦隸

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後,也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

漢朝的許慎在《說文解字》記錄了這段歷史:「……秦燒經書,滌盪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為隸書,以趨約易」。

由於作為官方文字的小篆書寫速度較慢,而隸書化圓轉為方折,提高了書寫效率。

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績,是在採用了隸書」來評價其重要性(《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正的發展》)

於國光隸書作品《天道酬勤》

漢隸

西漢初期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到新莽時期開始產生重大的變化,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

到東漢時期,隸書產生了眾多風格,並留下大量石刻。

《張遷碑》、《曹全碑》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漢隸在筆畫上具有波、磔(zhe)之美。

所謂"波",指筆畫左行如曲波,後楷書中變為撇;所謂"磔"指右行筆畫的筆鋒開張,形如"燕尾"的捺筆。

寫長橫時,起筆逆 鋒切入如"蠶頭",中間行筆有波勢俯仰,收尾有磔尾。

這樣,在用筆上,方、圓、藏、露諸法俱備, 筆勢飛動,姿態優美。

在結構上,有小篆的縱勢長方,初變為正方,再變為橫勢扁方漢隸具有雄闊嚴整 而又舒展靈動的氣度。

隸書對篆書的改革包括筆畫和結構兩個方面。

隸化的方法有變圓為方。

變曲為直。

調正筆畫斷連。

省減筆畫結構等等。

其中以橫向取勢和保留毛筆書寫自然狀態兩面點最為重要。

橫向取勢能左右發筆,上下運動受到制約。

最終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筆法。

而毛筆的柔軟性以使漢字筆畫產生了粗細方圓。

藏 露等各種變化。

還有字距寬。

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點。

中國書畫院會員於國光隸書作品《厚德載福》

隸書的書法意義

隸書者,篆之捷也。

這是西晉·衛恆《四體書勢》對隸書本體及其產生背景的經典敘述。

事實上,篆之捷是指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篆書字體體系中發生結構和書寫性變化(隸變),並經漫長的「隸變」過程而形成的一種新的相對獨立的字體。

也就是說,隸書是通過「隸變」從篆書字體中脫胎產生的。

中國書畫院會員於國光隸書《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隸變在中國書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書法文化事件。

發生隸變的內在動因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發展對文字應用的要求。

「隸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字形結構的變化,既是對正體篆書字形結構的改造,這種改造的主要方向是簡化;二是書寫方式的變化,既是改變原有正體篆書的書寫方式,這種改變的主要目的是簡捷流便」。

字形結構的簡化和書寫方式的簡捷流便構成了隸變過程的核心內容。

在這裡,字形結構的簡化和書寫方式的簡捷流便,不光為了書寫速度的提高,同時因其蘊涵著內在的書寫運動態勢更加符合人的生理運動軌跡,才使隸書在秦漢之交隨著政治的更替最終徹底代替篆書而獲得普遍應用的。

中國書畫院會員於國光隸書《陋室銘》

就書法而言,隸變完成了以下篆隸轉換:1、擺脫篆書字型結構的凝固化束搏而走向隸書線條時空運動的抽象化表現; 2、線條由篆書委婉的弧筆變為險峻的直筆,曲折處由篆書的聯綿圓轉變為轉折的方筆。

隸變標誌著漢字相形性的破壞和抽象符號的確立,使漢字由古文字體系向今文字體系轉換;同時也標誌著隸書的獨立品格和美學特徵的最終形成。

中國書畫院會員於國光隸書《觀海聽濤》

於國光:字潤波,號東門客,1963年生於北京,現為中國書畫院會員,北京書法家協會會員,國際名人書畫院理事,神州博古書畫會會員,北京美術家協會會員,中華英傑國際交流中心藝術顧問,易從網特約書畫家。

2014年11月,其申請加入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中國書畫院,被評定為:中國書畫院會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隸書的演變過程

隸書又名佐書、分書、八分,因盛行於漢代,所以又叫漢隸,它是由篆書圓轉婉通的筆演變成為方折的筆畫,字形由修長變為扁方,上下收緊,左右舒展,運筆由緩慢變為短速,從而顯示出生動活潑、風格多樣的氣息,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