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國文物命運幾何? 或被收藏或回流或追討未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新網北京5月28日電(宋宇晟)日前,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辦了題為「中國:鏡花水月」的展覽。

展覽將一批館藏中國北朝石窟用作時裝展示的背景牆,引發中國網友的質疑,「年代久遠的古代壁畫是非常脆弱的,根本經不起如此折騰」,「我們看到在展廳尤其在壁畫附近使用閃光燈的報導」。

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近日在回應相關質疑時表示,所有展覽使用的自然光都被過濾掉紫外線,且壁畫已經用不受自然光影響的礦物顏料處理過,展覽過程也禁止公眾拍照,不會傷害文物。

正如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原常務副主任胡志祥所言,中國作為這些文物最原始的主人,有義務也有權利提出我們的關切和質詢:「你們可以擁有,但必須盡責」——這是今天中國應該做的。

雖然那些文物已非我掌控,但對它們在海外的命運我們一定要發出堅定而有力的聲音。

事實上,國人對海外中國文物的關注,也從未停止過。

據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全球防止非法販運文化財產報告》顯示,全球47個國家的218個博物館中館藏有中國文物163萬件。

這,還僅僅是冰山一角。

而中國文物學會統計,考慮到戰爭掠奪以及盜墓交易,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餘萬件,精品達幾十萬件。

這些「已非我掌控」的文物在海外的命運如何?中新網為您梳理。

被博物館收藏的海外中國文物:非正規途徑流失占很大部分

作為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一個主要的去向就是被國外博物館收藏。

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曾表示,「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無數,絕大多數以及重要的都藏於博物館之中」。

這其中,以非正規途徑流失到海外的中國文物占了很大一部分。

甚至有評論稱,「如果真把掠奪和走私的文物歸還中國,西方國家很多博物館就空了」。

2015年3月,位於巴黎南部的楓丹白露宮中國館遭竊。

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劉陽曾說:「楓丹白露宮的中國館是目前我掌握的,無論是博物館也好,機構也好,收藏圓明園文物數量最大的地方。

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了萬園之園圓明園。

滿載而歸的侵華法軍司令蒙托邦得意洋洋地將部分搶劫來的戰利品敬獻給自負的拿破崙三世和歐仁妮皇后。

面對士兵們掠奪來的精美文物,皇后喜不自勝。

這些珍寶首先在杜伊勒利宮展出(該王宮在1871年的巴黎公社運動中毀於大火)。

因為這批文物數量特別大,歐仁妮皇后又決定辟出一個區域專門用來安置這些珍品。

這就是楓丹白露宮中國館的由來。

據說,侵華法軍司令蒙托邦前後總共送給歐仁妮皇后七車寶物,其中包括從圓明園搶來的各種青銅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銀製品、景泰藍等。

此外,散落在海外的中國文物也有不少被個人收藏。

已經回國的圓明園鼠首和兔首就曾被多位外國藏家收藏。

專門研究圓明園的學者劉陽統計,這兩尊獸首「大概被倒了五手,曾有過五個擁有者」。

當然,被國外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不僅以掠奪、走私這類非正規途徑出境,也存在不少通過正常渠道流出並被國外博物館收藏的例子。

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曾在採訪中表示,「一提到海外的中國文物,大家第一印象就是被盜被掠而流失。

其實,歷史上很多海外的中國文物是通過正常的貿易渠道、文化交流等方式出境的,最典型的就是外貿瓷器。

2015年3月,一本名為《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卷》的新書在北京發布。

該書遴選195件套目前藏於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的中國文物進行介紹。

事實上,藏於該館的中國文物就有超過1.8萬件之多。

已回流的海外文物:通過捐贈、洽購、拍賣的方式回家

除了藏於海外的中國文物,還有一部分珍貴文物已經通過各種途徑回流到中國。

就在今年5月17日,河北省博物館接受了收藏家郭鵬的捐贈,完成了一尊唐代漢白玉佛首與館藏佛身的合璧。

這尊佛首郭鵬赴日本考察時在一名藏家家中發現的,經鑑定後他認為佛首與河北省博物館中一座唐代無頭坐佛像的造型材質十分相似。

當時他就動了購買的念頭,後來通過香港藝術品商會的幫助,從日本藏家手裡購回。

河北博物院院長羅向軍介紹:「這尊唐代殘佛像是2006年在南宮縣後底閣村出土的,當時只發現佛身缺失了佛首。

」而這尊佛像是在2013年展出時,被郭鵬先生留意到的。

據悉,佛像遭到破壞分離源於唐武宗滅佛運動,佛首何時流失於日本已不可考。

這是河北省博物館首次接受館藏文物遺失殘體歸國的捐贈。

以同樣方式回歸併完成合璧的文物,還有青銅重器「皿方罍」。

2014年11月14日,國寶「皿方罍」在湖南長沙展出。

這是歷經百年分離終回故土的中國青銅重器「皿方罍」首次面向公眾完整展出。

皿方罍全稱「皿天全方罍」,商周時期鑄造,屬酒器中的盛酒器一類,因器口銘文為「皿天全作父己尊彝」而得名。

器身高63.6厘米,器蓋高28.9厘米,是迄今為止發現體型最大、製作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方壘,被譽為「方罍之王」。

皿方罍1919年在湖南桃源出土後不久,就因種種原因身蓋分離。

器蓋於1956年由湖南省博物館保存至今;器身幾經輾轉,流落海外,直到2014年6月才由湖南省政府部門、相關單位、文博機構和民間收藏人士通力合作,成功洽購回湘,與器蓋完璧「合體」。

與以上兩者不同的是,圓明園鼠首、兔首是由法國企業家皮諾家族購得並歸還。

2013年6月28日,皮諾先生將圓明園鼠首、兔首捐贈給中國。

兩尊獸首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青銅鼠首和兔首原為北京圓明園大水法十二生肖獸首噴泉構件中的兩件,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後流失。

2009年2月,境外某機構舉行兩件獸首拍賣,引起社會強烈反應。

此後中外各方都努力爭取使獸首以合適方式回歸中國。

最終,兩件獸首被法國皮諾家族購得,並以其家族名義歸還中國。

雖然每次有流失海外的文物回流國內,都會引起媒體的關注,但通過捐贈或官方洽購方式歸國的文物畢竟算是少數。

此前已有媒體梳理了從1988年圓明園遺址公園對外開放至今回到圓明園的流失文物。

報導稱,在27年間,只有寥寥6件完整的石構件文物真正意義回到圓明園。

此外,個人通過拍賣購得文物近年來也成為文物回流的途徑之一。

藏家劉益謙就曾以2.8億元港幣明成化年間的鬥彩雞缸杯。

有研究者稱,全世界已知雞缸杯在15隻左右,市場上流通的僅3隻,其他均被各大博物館收藏。

追討海外流失文物:並不總是一帆風順

通過國際間協議或者司法途徑追回流失文物,近年也成為了文物回流的途徑之一。

例如,中美兩國於2009年1月簽署了合作打擊文物走私的諒解備忘錄,並加強了信息共享與執法合作。

美國還發起「長城行動」,專門打擊走私中國文物來美的不法行為。

2011年3月11日,在美國國土安全部與中國駐美大使館的見證下,14件珍貴的中國文物,結束一年多的「顛沛流離」,正式被返還給中國。

這14件文物中不乏珍品:距今約1600年的北魏赤陶馬、距今近1500年的北齊石灰佛像、距今1400年的隋代騎士陶馬,還有唐代馬雕像、宋代菩薩頭像等。

今年,一座在歐洲巡展的肉身坐佛引起持續關注。

持有肉身坐佛的荷蘭收藏家奧斯卡·范奧維利姆,在修復這尊佛像時對它進行了一次CT掃描,進而發現了裡面的乾屍。

而福建大田縣陽春村村民認為,這正是該村在20年前被盜章公祖師像。

隨後,國家文物局已經在與當地政府和公安部門合作,收集整理了宋代章公祖師像被盜的相關證據材料,並與荷蘭駐華使館進行協商。

最終,持有佛像的荷蘭收藏家願意將它歸還中國。

不過,他堅持認為,這尊塑像裡面不是章公祖師。

當然,追討文物也並不總是一帆風順。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國寶級文物「五代王處直墓彩繪浮雕武士石刻」,就是經歷了一年多驚心動魄的跨國訴訟,才最終回歸。

1994年,一夥盜墓人用炸藥和挖豎井的方法盜開了王處直墓,洗劫了隨葬品,並將鑲嵌在甬道和前室四壁的十塊浮雕盜走,其後販賣到香港。

六年間,這批文物不知輾轉至何方,直到2000年,出現在紐約的中國文物拍賣會上。

國家文物局與公安部立刻與美國方面聯繫,希望其阻止拍賣活動,並將文物返還中國。

收到中國方面提供的證據後,紐約州南區美國地方法院於2000年3月21日通知克里斯蒂拍賣行停止對這件拍品的拍賣,同時下達了民事沒收令,授權美海關總署紐約中心局沒收武士像。

一周後,美國海關官員查扣了這件中國文物。

不過,拍品委託人辯稱此武士浮雕為其祖傳文物,已擁有10年以上的歷史。

對此,河北省出示了包括浮雕與被盜現場遺留痕跡尺寸相同的證據,並出具了考古專家的證明。

美國司法部門決定依法起訴這個香港貨主,國家文物局代表中國政府參與訴訟。

在大量的證據面前,美國司法部門最終做出裁決,將浮雕武士像無償歸還中國政府。

2001年5月26日,王處直墓的彩繪石雕武士像返回中國。

並不是所有的追討最後都有成效。

2014年,在誕生於唐朝的中華唐鴻臚井刻石建立近1300年後,三位民間人士向日本皇室遞交了要求歸還「中華唐鴻臚井刻石」的信函。

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是日本從中國掠奪的最具分量的文物之一,是目前已知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被掠到海外分量最重、體積最大的文物。

至今,這件唐代的文物仍藏於日本皇宮。

短評:

將圓明園鼠首、兔首捐贈給中國的皮諾先生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中國文化是未來發展最大的資產」。

其實,文物之所以被稱為文物,正是由於附加在其上的文化。

當我們在談論一件北宋官窯瓷器的時候,我們不會只關注它的使用功能,我們更多的是會關注這件官窯的年代、做工、款識或者都有誰用過、它曾被有哪些名人收藏。

這就是附加在文物上的文化價值。

它告訴我們這件瓷器從北宋一路走來的歷史,重現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也凝固著至今仍在我們血脈中的文化基因。

雖然中國有如此之多的文物在海外流散,但附加在文物之上的文化卻不應流散。

今天,越來越多的流失文物回到祖國。

我們所關注的也不應該只是這件或那件文物的價格、被誰買了、收藏在哪。

附加在其上的文化價值才是文物真正存在的價值。

文化才是「最大的資產」,這種穿越歷史的文化價值遠比那些文物更需要我們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