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老子思想「無為」,實際上他的人生觀很積極,有一傳說可證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道家始祖老子與河南鹿邑太清宮的傳說

作者:蘇湲

(老子畫像)

鹿邑老子太清宮西距鹿邑縣城5公里,北去1.5公里為渦河,位於河南省最東部。

渦河是淮河的支流,亘古不變,貫穿鹿邑縣全境,太清宮坐落在它的南岸,被視為道家思想的發源地。

鹿邑縣屬淮河流域,地處淮河沖積平原,因此唐宋時期的大型建築基址早被淹沒在地下數米深處,從地面上早已經無跡可尋。

1997年4月開始,考古專家張志清帶領考古隊,圍繞著「探尋太清宮悠久的歷史、尋找歷代帝王和民間祭祀老子的有關遺蹟」兩大主題,在太清宮遺址進行了全面的鑽探和發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重大突破,成績蜚聲考古界,並在國際學術界引起反響。

發掘前,張志清首先在太清宮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得知太清宮地上建築主要保留有前宮的太極殿和後宮的三聖殿及娃娃殿等,這些建築皆為明清時重修。

太極殿西側聳立鐵鑄圓柱一根,高1米余,是所謂的「柱下史」之柱,也是民間傳說的「趕山鞭」。

傳說遠古時期,在老子家鄉瀨鄉溝前有一座大山,山頂隱沒雲間,人們站在山上太陽似乎就在腳下,因此人們叫它隱陽山。

隱陽山北面因為長年不見太陽,所以終年積雪不化,陰冷異常。

而山南朝陽的坡地則如同火山一般,燒灼得五穀不生。

都說老子思想「無為」,實際上他的人生很積極。

為了改造大自然,老子發誓要移去隱山,變蒼山為良田。

為此,老子採集礦石,燒煉七天七夜成了鐵晶,又將鐵晶千錘百鍊,打造出一根銀光閃閃的鐵鞭。

爾後老子高舉神鞭,向隱山猛抽三下,隨著奪目的光輝和天塌地崩的劇烈震動,隱山剎那間迸為三段,並奇妙地飛轉起來,同時天地都放射出萬丈光芒。

霎時,隱山的上部飛落到山東,化為東嶽泰山;中部飛落到河南西部,成為後來的平頂山;而隱山的下部卻沉沒地下,只露出地面少許。

頃刻間滄桑巨變,從此人民安居樂業,過上幸福的生活。

由於老子趕山用力過猛,鐵鞭被震斷為兩截,前段迸落在老君台,後段被老子隨手扔在了太清宮。

這條斷為兩節的鐵鞭,被後人稱為「趕山鞭」。

(太清宮)

民間的傳說表達了人民對老子的熱愛和敬仰,實際上,太清宮鐵柱和老君台鐵柱一樣都包含著神聖的象徵。

老子曾任東周「守藏室之史」,因此被稱為「柱下史」,顧名思義,就是靠著明柱底下作記錄的官,主要負責周王室的圖書管理。

後人在建老子廟時,往往在廟中立一鐵柱,以示紀念。


後來道教把老子尊為始祖,道士們為了表示對老子的崇敬和虔誠,便把鐵柱縮小為發簪插在髮髻間,作為行道時的座右銘。

據縣誌載,鐵柱「高八尺,圍尺八寸,為唐時舊物」。

假如說太極殿門外的三株柏樹不能確定年代話,那麼,這根鐵柱經過考古工作者驗證,確屬唐時舊物。


三聖母殿和娃娃殿與太極殿相距1公里,三聖母殿為當初洞霄宮的正殿,一切都與史書記載正相吻合。

遺憾的是,這些建築的外觀修葺的痕跡過於明顯,缺乏古樸森嚴的氣息。

然而當你走進幽深的大殿細細品味時,卻會發現種種不可思議的古代文明的遺蹟,以及它和社會發展史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一次次改朝換代的戰爭把輝煌盛大的太清宮徹底破壞焚毀,留下的只有那些搬不走,燒不毀的石雕磉石(柱礎石)和豪華沉重的建築構件。

(「老子出生處」碑)

從這些飽含著不同時代風格的磉石間,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歷史發展的軌跡和大殿興衰的過程。

經過考古工作者的認證,如今隱藏在太極殿牆體下,大小不等、花紋造型迥異的磉石,代表著各個不同的時代蘊含,其時代從隋、唐一直到元、明、清。

它們寓意深刻,就像是一部濃縮的歷史畫卷,讓人們的思緒穿越時空溯源而上,激發起無限的想像。

尤為重要的是,地面上還保留有一些碑刻,記載著有關老子的事跡與太清宮的歷史沿革,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是這次發掘可供參考的資料。

現存的主要碑刻有清代太清宮太極殿東南處的「大宋重修太清宮之碑」,為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趙恆拜謁老子時所立。

太極殿山門西側的「金代續修太清宮記碑」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碑文對太清宮重修後的規模、布局等都作了明確記載。

太極殿西側有「元代太清宮執照碑」,為元世祖元年庚申(1260年)頒發的保護太清宮的執照,詳細記述了元代太清宮的地面,每面寬十一里,其內果園樹木養種田地,一切等物盡行施於。

另外太清宮內還佇立有海都太子令旨碑(1257年)、太清宮聖旨碑(1261年)、清理太清宮廟產碑等。

(鹿邑老子太清宮碑刻)

在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後,張志清和韓維龍一起在當地群眾中展開了廣泛的調查訪問。

當地群眾得知考古隊是為了尋找老子的遺蹟,熱情很高,非常願意儘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希望考古隊探清地下埋藏的到底都是些什麼。

張志清還了解到,群眾經常在太清宮一帶挖出建築構件以及青銅飾件等。

一次,有人在今太清宮神道內挖出一個長3米多,寬1米多的石質建築構件,此物通體遍布花紋,極富王者之氣,充分顯示出古代高超的建築水平和工程技巧。

這些令考古工作者興奮和迷惑的遺蹟和遺物,是難能可貴的線索。

考古工作者由此判斷,太清宮的主體建築就在今天的太極殿之下,並且極有可能是一座規模宏大,為當時國內最為華美的神廟建築之一。

為了儘快熟知情況,張志清找來各種文獻資料,每天苦讀到深夜。

自《史記》問世以來,幾乎所有老子的研究者,對老子的籍貫都採用《史記》的說法,並且深信不疑。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說:老子是「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

由於古音「厲」通「瀨」,所以厲鄉又作瀨鄉。

《辭海》老子條也作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

此外,一些權威文獻資料亦從其說。

(張志清 河南省文物 考古 研究副所長)

東漢桓帝時,尊老子為道家鼻祖,在老子故里太清宮修建了大型的紀念祠廟。

據《後漢書》載,鹿邑太清宮始建於東漢延熹八年(165年),初名為「老子祠」。

《後漢書·桓帝本紀》載:「延熹八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縣,祠老子。

同年十一月,又「使管霸之苦縣,祠老子」,並立老子祠碑。

老子廟自此時始,成為遠近聞名的道教聖地。

太清宮門前更是香火繚繞,進香者終日不斷,分外熱鬧。

由於老子備受世人崇敬,因此母以子貴,後人在給老子建祠的同時,相繼也出現了紀念李母的建築物。

武則天於光宅元年(684年)追封李母為「先天太后」,並將李母廟擴建為「洞霄宮」,其規模相當巍峨宏大,當地老百姓稱其為「後宮」。

當年的鹿邑太清宮,占地870畝,樓台、亭閣600餘間,「特起宮闕如帝者居」。

朝廷曾派500兵士鎮守,當時在前宮祭祀老子,在後宮祭祀李母。

(武則天畫像)

兩宮相距二里,中間相隔一條河,曰「清靜河」,河上有橋,名曰「會仙橋」。

清靜河兩岸草木蔥蘢,茂密繁盛,處處顯示出皇家的神聖和莊嚴。

相傳前宮住著道士,後宮住著道姑,兩宮相商事宜,只許以「雲牌」傳示,不許私自往來,其制度儼然如皇宮。

唐末黃巢起義,火燒唐王家祠,太清宮亦毀於兵燹,成為一片廢墟。

宋真宗繼位,對老子更是尊崇有加。

宋大中祥符年間,真宗皇帝率百官親朝太清宮,發國帑重建太清、洞霄二宮,廟貌比唐時有加。

《宋史·真宗本紀》載:「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八月庚申,詔來春親謁亳州太清宮。

丙寅,禁太清宮五里內樵採。

庚午,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真宗再次親率百官赴太清宮祭拜老子,並撥國庫官銀重修太清宮和洞霄宮,至此,太清宮的建築規模遠遠超過唐代建築規模,達到空前鼎盛。

(鹿邑老子太清宮新修大殿)

真宗朝謁老子故里,立有《大宋重修太清宮》碑、《先天太后贊》碑、《會真橋記》等碑刻。

《先天太后贊》碑為皇帝親自撰文、書丹及撰寫額題,因此被稱為「三御碑」,碑高達8米,寬3米,厚0.67米,可謂宏偉巨製。

該碑首雕刻成盤龍狀,碑座為臥龜狀。

碑額篆書「先天太后之贊」六字。

碑身撰文21行,每行41字,皆為楷書,系北宋真宗皇帝趙恆於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二十日,為拜謁老子母親「先天太后」時,親筆所書,並篆額摹勒刻石敕立。

內容為讚頌李母降聖之德。

這塊碑的石質優良,文采絕佳,雖歷經千年,碑文尚清晰可見。

唐宋時期,太清宮聲名極高,達官貴人、社會名流、文人騷客往來不絕。

當時的著名文學家、大詩人謝靈運、李白、杜甫、蘇轍、范仲淹、歐陽修等都曾到此祭拜過老子,並留下不少尊老崇道的珍貴詩篇和碑刻。

太清宮遺址見於記載最早的碑刻有漢代邊韶《老子銘》碑,東漢王阜所立的《老子聖母李夫人》碑。

據《鹿邑縣誌》記載,自東漢延熹八年(165年),由邊韶在老子廟前立祠碑後,各朝帝王在鹿邑太清宮立碑者代代有增。

同時,官宦豪紳,社會名流及平民百姓,競相效仿,致使太清宮內外碑刻如林,多達百數十通。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在任亳州令時,曾對太清宮所有碑刻作過調查,並將其收錄在《隸釋》中,這些碑刻如今雖多已散失,但仍有文獻可考。


元代聖旨碑和海都太子令辭,明確規定太清宮、洞霄宮受國家保護,規定在太清宮方圓40里內的土地、樹木、建築盡屬國家所有。

可以說早在元代,太清宮就是國寶級單位了。

據不完全統計,金代時,僅洞霄宮廟產仍有五千餘畝。

元代末年,紅巾軍韓山童、劉福通起義。

韓林兒占據亳州後,在亳州建立小明王朝,他派人大肆拆毀太清宮殿宇,取材運往亳州建其宮室苑囿,太清宮被毀於一旦。

直到清康熙年間,鄉紳周道聖等人見太清宮日趨破敗,不忍坐視,乃集資在原址上重建太極殿,歷時七年竣工。

但規模已遠非先前,「較之唐宋,僅存什一也」。

(供稿:中國新原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老君聖地 地下太清宮

▶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是《史記》記載的「楚苦縣賴鄉曲仁里」,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道教鼻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 ▶太清宮始建於東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初名老子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