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錢包的時候注意下:20元人民幣上藏著個中國最大的吃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印在人民幣上的怪獸——饕餮

人民幣上會有怪獸?估計這樣一說會有很多人翻錢包來看了。

的確有一頭,在20元人民幣的「20」兩字後面藏著,那就是「饕餮(tāo tiè)」——龍生九子中,它是最貪吃的一個。

饕餮紋又名獸面紋,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十分常見而且有特色,喻示威嚴神秘,顯示它是一種當時很受人們畏懼的凶獸。

不過,威嚴神秘之外,它最大的特點便是能吃,而且生冷不忌。

《呂氏春秋·先識》描述:「周鼎著饕餮 ,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說它貪吃到不但食人,而且把自己的身體都吃掉了,所以古人繪製的饕餮往往只畫一個頭,甚至連下巴也沒有。

想想古代鼎是食器,貴族們的燉肉鍋,在它上面放上饕餮紋,倒是很應景的,大約有鼓勵大家多吃一點的意思。

如今,我們把在吃上面特別有品位的朋友稱為「老饕」,便是由此得來。

后母戊司母戊大方鼎上的饕餮紋

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通常把饕餮視為一種獸,但是,也有一些記載顯示它可能和人類的一支有些關係。

換句話說,饕餮也有一部分原型是人。

自比饕餮的人也有,當年蘇東坡便以「老饕」自居呢。

不過,要說饕餮的原型是蘇東坡……那老先生一定敬謝不敏。

在我國傳統文華中,饕餮的起由,通常認為是蚩尤,陳夢家先生便持此說。

據說蚩尤戰敗被俘,為黃帝所斬,頭顱落地化為饕餮,符合饕餮只有頭沒有身體的特徵。

還有一說為神農氏,劉持平先生如是說。

不過我認為神農嘗百草的確什麼都吃,但從老饕的角度看這件事就有些惡趣味了,只能說體現了中國人的幽默感。

饕餮和蚩尤有關,是可以從很多文獻材料中找到蛛絲馬跡的。

《述異經》指饕餮是西南的三苗人,而三苗正是蚩尤後代。

《左傳》中用來形容貪財貪食之不仁不義者,和傳統文化中將蚩尤視為異端的看法相類。

託名東方朔的《神異經·西南荒經》中稱:「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彊者奪老弱者,畏羣(qún)而擊單,名曰饕餮。

這段話通過歷史角度解析,便是西南地區有野蠻的部落,身體多毛,頭上戴有象徵野豬的面具或飾物,貪婪兇猛,喜歡肉食,族內崇尚生存競爭法則,並經常襲擊其他人群,被稱為饕餮。

這個族群當時可能已經比較衰落,所以已經無力攻擊有組織的村落,只能襲擊落單的行人。

《山海經·北山經》稱:「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páo xiāo),是食人。

據晉代郭璞註解,此處「狍鴞」即饕餮。

在《神異經·西荒經》描述「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如果古代與蚩尤有關的部落人有頭頂豬頭圖騰的習慣,眼睛的確可能被看作在「腋下」的位置了。

《神異經》可以被視為當事人對這種部落的屬性看法,即認為其半人半獸。

綜合幾部資料中的看法,或許可以認為蚩尤死後,其殘存部屬遷徙西南,一部以牛為圖騰,逐漸從事正常農耕,而另一部以豬為圖騰,繼續侵略乃至食人(民間傳說蚩尤部落有食人習慣,其實黃帝部落前期也有食人現象的蛛絲馬跡,如斬殺蚩尤後將其血肉分食),最終為歷史所淘汰。

這讓我想起米切爾·克里奇頓在《剛果》一書中描寫的當地部落基加尼人。

他們和蒙博托政府發生激烈的武裝衝突,原因是這些「傳統」的基加尼人要捍衛自己打獵的權利——他們不能為世人所容的是他們通常的獵物是人類。

或許,蚩尤和蚩尤的後代,也面臨著這樣一個獵人文化的怪圈。

今天在中國的土地上,已經沒有這樣頭頂豬首,以兇悍掠奪著稱的部落了。

《尚書·呂刑》有雲「皇帝哀矜庶戮之不幸,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上帝不蠲(juān),降咎於苗。

苗民無辭於罰,乃絕厥世」


說的是三皇五帝對蚩尤好殺戮的後裔三苗進行了滅族戰爭,所以有人提出今天的苗族和蚩尤後裔三苗並沒有直接關係,而是受其文化影響的獨立民族。

若是這樣,黃帝和蚩尤的戰爭,還有著人類文明的一面戰勝野蠻一面的特徵。

關於饕餮的原型,有著各種說法,總的來說,認為其與虎關係密切的很多,這可以理解。

虎,長期是中國大地上最兇猛的肉食動物之一,形象兇狠,威武,讓古人對其充滿敬畏。

因此在饕餮形象的形成過程中,虎有重要的影響並不奇怪。

但既然我們寫這本書是開腦洞考證古代怪獸和真實動物的關係,不妨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從蚩尤和饕餮的傳說來看,饕餮至少有一部分形象或來自於豬。

「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豬是雜食而且貪吃,比虎單一對肉食的飽食更酷似饕餮,豬有一張誇張的大嘴巴,也和饕餮的形象近似。

今天世界上依然存在著以豬為圖騰,並在宗教儀式上戴豬頭面具,且面部裝飾野豬牙等飾物的民族

他們也彪悍好鬥,並剛剛擺脫了吃人習俗不到半個世紀,這就是太平洋島嶼上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土人,只是他們和中國文化中的「饕餮」有沒有關係,至今沒有可靠的考證

很有可能有一支兇悍的蚩尤子孫選擇了以豬為圖騰,給當時的中國社會留下類似巴布亞紐幾內亞土人的記憶。

饕餮紋在西周中期的青銅器上幾乎是忽然消失了,而虎則作為單獨的紋飾則一直流傳下來,說明在古人心目中饕餮和虎的原型應該是兩種動物。

會不會是西南地區原來對整體社會穩定威脅甚大的那個豬圖騰部落在西周時代已經徹底消失,才使饕餮也同時從帶有禮器性質的青銅器上消失了呢?

饕餮元素中有豬,一個重大問題是饕餮帶有兇悍勇武的特徵,而豬具備這種特徵嗎?野豬也算是兇猛的動物,日本諺語有「豬突猛進」的說法,但這源於日本沒有更大的猛獸。

在野生動物豐富的中國,討論野豬的兇猛,不免令人齒冷。

能夠讓部族「頭上戴豕」的豬,視為圖騰的豬,很可能不是今天我國常見的野豬。

在網上所見的一篇論文中,研究漢字的學者甚至對蚩尤兩字進行了拆解,認為這兩個字代表的應該是出沒草叢的兇猛疣豬。

疣豬僅僅生存於非洲,蚩尤和疣豬有關係,應該是比較荒誕的,屬於後人的附會。

但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確存在一些兇猛的豬類動物,后羿射殺的諸多怪物中就有「封豨(xī)」。

疣豬祖先的確出自中國雲南,而且比現存疣豬更為兇猛,這就是早已絕滅的豨科,又稱巨豬科動物。

這種恐怖的大豬形象十分令人畏懼。

巨豬科的完齒豬與人類對比,其威懾力不亞虎豹

特別是疣豬一類兇悍的野豬,其頭部占身體長度比例往往超過三分之一,頗為符合饕餮頭大到忽略身子的特點。

只是中國古人類似乎沒有機會見到真正的「豨」,因為完齒豬這類怪獸在兩千多萬年前便絕滅了。

如果中國古人把巨型的恐怖野豬視為饕餮的文化源頭之一,他們又是從何處獲得這種記憶呢?

一種可能性是中國古代還一直生存有比現在野豬更為兇悍恐怖的豬科動物,只是相對來說缺少化石證據而已。

嘉興黑豬,經過中國人七千年培育後仍然丑得「讓全世界人想哭」,當年它的祖先又會是怎樣一付可怖的模樣呢?

另一種可能性,還要到太平洋上去找。

野生疣豬從來沒有在亞洲生存過,疣豬亞屬只有這種叫做鹿豚的傢伙生活於印度尼西亞。

難道說古代蚩尤部落真的和太平洋上的土人有什麼關係?

是鹿豚一類酷似疣豬的野豬從中國南部逐漸消失,退到印尼去了,只留下記憶呢?還是中國在形成饕餮形象的時代,其文化元素的來源已經囊括了太平洋島嶼地區呢?這恐怕是解不開的謎團了。

還有一些看法認為饕餮有可能來自於灣鱷等動物,也有一定道理。

只有虎,恐難成完整的饕餮,只有豬,那也不是饕餮所有含義的承載,應該是多種元素的補充綜合,才形成了饕餮這種富有含義的文化符號

至於有人會說人民幣上怎麼印了饕餮這種怪獸,那答案也很簡單。

首先,饕餮在漫長的中國文化發展歷程中,已經不再拘泥於其來源和原型,而是變成了代表威嚴的符號,因此放在貨幣上頗為合適。

另外一方面,總是說舌尖上的中國,在我們的貨幣上體現一下中國人對於飲食文化的喜愛,也沒有不妥吧。

【完】

歡迎關注公眾號【老薩有發現】(sashuchang2015)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