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滄桑,見證變遷!景德鎮這個地方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歡迎大家閱讀「南河公安」頭條號。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還可點擊右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這是一座因陶瓷而興的城市,陶瓷文化遺產是這座城市的標籤。
這是一座有獨特包容性的城市,綿延千年的窯火,不滅的是對美和創造力的追求,不變的是陶瓷文化強大的生命力、感染力。
今天,活態的景德鎮正在醒來,考古發掘揭開地下埋藏千年的瓷窯遺址,出土了大量傳世不見的瓷器遺存,清理出序列完整的窯爐作坊遺蹟,為解讀古代景德鎮陶瓷生產提供了珍貴信息。
麗陽窯遺址便是其中之一。
麗陽古窯遺址位於我市西南約21公里的昌江區麗陽鎮彭家村和麗陽村之間的瓷器山西坡和碓臼山南坡。
燒造時間從五代到明代,是景德鎮市區以外—處相對集中的瓷器生產地。
2004年12月,在景德鎮御窯發掘的故宮博物院王光堯、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員王上海、張文江和李育遠等考古老師根據當地村民提供的線索發現了古窯址。
2005年7月,由故宮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三家聯合組成考古隊,對麗陽古窯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並對周圍進行了考古調查。
通過為期3個月的考古發掘,專家在麗陽村碓臼山南坡發現一組元代龍窯,其中一座龍窯長24.3米、最寬處4米,窯內有未經擾亂的匣缽摞疊成柱狀排列。
和以往發現的龍窯相比,具有短而寬的特點,特別是窯膛、窯口、窯床上存有大量未經擾亂、處於初燒狀態、匣缽摞疊成柱狀排列的遺蹟現象,令專家嘖嘖稱奇,均表示這在全國尚屬首次發現。
這些遺蹟現象是研究和復原當時裝燒工藝(每窯的裝燒量、窯內空間匣缽排列方式、窯內通風情況)極其重要的原始材料。
另外,該龍窯鑿岩而築,這在江南龍窯中也屬罕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該龍窯窯爐型制比較特殊,火膛較深大,窯爐左右兩壁外弧,爐壁近火膛處微內縮,尾部砌成圓弧形且沒有龍窯常見的排煙孔等設施,這幾點都是明代典型葫蘆形窯的主要特徵。
麗陽出土的元代晚期的龍窯窯爐型制揭示了龍窯向葫蘆形窯變化的過程,在陶瓷窯爐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葫蘆形窯
同時,在彭家村瓷器山的西坡發現有明代早期(正統、景泰年間——十五世紀中葉)的葫蘆形窯爐一座,長10.9米、最寬處3.6米,窯門、火膛、窯床保存較完好。
該窯的造型上承景德鎮珠山官窯明代洪武、永樂時期的葫蘆形窯,下接景德鎮市湖田窯明代中期的葫蘆形窯。
專家稱,該窯的發現,填補了明代景德鎮地區葫蘆形窯發展序列的空白。
從葫蘆形窯自身型制展示的變化過程,也印證了《天工開物》對葫蘆形窯爐型制的記載,其史料價值尤為重要。
而該葫蘆窯遺址出土瓷器的釉色品種有元代青白瓷、明代青花、仿龍泉釉瓷器、仿哥釉、黑釉等,造型有碗、盤、高足碗、高足杯、罐、執壺、爐、盞等。
據了解,明代早期民窯仿哥窯和仿龍泉釉瓷器是以往不為人所知的,這次考古發掘豐富了學界對明代早期景德鎮地區民間窯場生產色釉瓷器品種的認識。
而青花、白釉、仿哥釉、仿龍泉釉瓷器品類與造型的統一,又說明在同一座窯場內器物的形制並不因釉色品種的不同而有差異,這對陶瓷考古進行類型學研究尤其具有提示作用。
同時,元代龍窯遺址出土的青瓷碗、盤和明代窯址出土的青花折腰盤、高足碗等器物的產地也是以往不知道的,這次發掘所得資料對研究傳世和出土的同時期青瓷、青花、仿龍泉釉和仿哥釉瓷器的產地均具有標尺意義。
這一考古成果獲評「200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3年,麗陽窯遺址又被評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該遺址的保護圍欄建設及植被清理工程已經完成,也被列入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永春發現國內最早原始瓷古窯址 把燒制原始瓷的歷史向前推移200年
[泉州新聞-泉州網]泉州網12月8日訊 (記者 張素萍 王柏峰 文/圖)2015年年底,永春縣介福鄉苦寨坑發現9條原始青瓷龍窯遺蹟、出土大量原始瓷標本轟動一時。今年11月,考古工作人員進一步發掘。
景德鎮落馬橋元青花考古遺址:昔日「幽藍」神采再現
景德鎮,因陶瓷手工藝而活色生香千年,歷史遺存豐厚。隨著文化遺產保護開發意識的深入人心,那些塵封多年的記憶,又一次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展現在人們面前。星星點點的陶瓷碎片在歷史延續的文脈中淬火重生,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