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態傳承、活力再現——武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綜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武威,是古絲綢之路要衝,自漢武帝開闢河西四郡以來,歷代王朝曾在武威設郡置府,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和隋末的大涼政權先後在此建都。

唐代在武威先後設立涼州總管府、都督府、節度使治所,成為西北地區僅次於長安的大都會,是古代中西交通的咽喉,絲綢之路的重鎮,民族融合的熔爐。

悠久的歷史,蘊育了內容豐富、種類繁多、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涼州攻鼓子、涼州賢孝、河西寶卷·武威、華銳藏族民歌等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展現了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原生態之美,是人文資源亟待保護和開發的富礦區,也是武威發展民族民間地域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的文化資源。

武威非遺保護工作,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先後成立了「武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領導小組」和「武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做好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意見》、《武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實施方案》和《武威市「十二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並在《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武威項目區建設「十三五」規劃》、《武威市「十三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中對非遺工作做了全面細緻的安排部署,出台了《武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習所扶持獎勵實施細則》,全面開展項目申報、宣傳展示、人才培訓、理論建設和普查資料整理等傳承創新工作,非遺保護工作取得豐碩成果。

全市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項(涼州賢孝,涼州攻鼓子,華銳藏族民歌,河西寶卷·武威,天祝土族格薩爾),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1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9項,縣(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36項。

有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人,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5人,市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03人, 縣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26人。

爭取到非遺保護專項資金764萬元。

近年來,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以非遺保護規劃為統領,展示展演為抓手,搜集整理為措施,培訓培養非遺項目傳承人為重點,認真組織項目申報、宣傳展示、人才培訓、理論建設和普查資料整理等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25個非遺傳習所得到掛牌保護;「涼州賢孝」入選甘肅文化符號;涼州區四壩鎮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涼州攻鼓子榮獲甘肅省敦煌文藝獎一等獎,甘肅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天祝縣天堂村入選2015年中國最美休閒鄉村「特色民俗村」, 並被命名為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共出版《涼州賢孝精選》、《涼州寶卷》、《華銳民歌精粹》、《民勤小曲戲》、《古浪老調》等非遺成果專著21部;拍攝《涼州攻鼓子》、《華銳古韻》、《民勤駱駝客》等專題片22部;選派20多位傳承人及藝人到清華大學、西北民族大學等高校進行學習,讓廣大傳承人和傳統技藝持有者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增強傳統藝術的表現力,提高傳統工藝的設計、製作及衍生產品的開發水平及技術成果的轉化;與甘肅省民族音樂研究中心簽訂「非遺」傳承保護工作戰略合作協議,在武威市設立涼州賢孝研究所,將武威市的非遺保護工作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正在編輯出版的《武威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將會以圖文並茂及二維碼視頻模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武威非遺保護工作取得的成就;先後接待了中央電視台長城內外《遠方的家》攝製組等9批次新聞媒體對我市非遺項目拍攝、錄製;連續組織七屆「武威市民族民間文藝匯演」 「涼州賢孝大獎賽」、「民勤小曲戲調演」、「桑傑曼拉文化藝術節」等群眾性非遺文化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組織非遺項目參加各類國際性文化展演、展示及比賽活動,不斷擴大武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全市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我市講好武威故事,宣傳推介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品牌。

2018年6月9日為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旅遊部決定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後集中開展非遺宣傳展示活動。

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非遺保護良好社會氛圍,從即日起「武威文化」公眾號將開展「多彩非遺,美好生活」為主題的武威優秀非遺項目展示活動,敬請關注。

來源:武威文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甘肅武威涼州文化惠民新風尚

初春的武威,陽光明媚。在涼州區長城鎮長富村,設施齊全的新村文化廣場是村裡最漂亮和最熱鬧的地方,不僅時常有村民在健身器材上鍛鍊身體,享受文化設施建設帶來的便利,更有村民們在農閒時節,隨著歡快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