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長河中曾經的神秘古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弓魚國:繁榮一時的古蜀分支代表文物:男相女相銅人左邊是「弓」,右邊是「魚」,這個字你認識嗎?查閱《辭海》《漢語大字典》等工具書,都找不到「弓魚」的身影。

這個並不在現代漢字範疇之內的字,被專家稱之為「yú」,「弓魚」最早出現在寶雞茹家莊一號墓葬中的青銅銘文上。

關於它的故事,要從一個神秘的古國講起。

弓魚國!沒錯,這就是三千多年前,在寶雞地區一個「知名」且不「著名」的方國。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已知的史料文獻中,並沒有留下關於弓魚國的隻言片語,而這個神秘的古國,卻在上世紀70年代「冒」了出來,寶雞市考古人員在我市茹家莊、竹園溝、紙坊頭的土塬下,陸續發現了西周時期的車馬坑6座、墓葬27座,精美的吉金、玉器、骨器達3000餘件(組)……漸漸地,一個將「弓」「魚」詭秘圖樣視如「圖騰」的古國——弓魚國,走進了現代人的視野。

經過八年的艱辛發掘與研究,考古人員成功將一個西周方國墓,明確地推斷出數代國君世系——西周初期文、武王時期紙坊頭弓魚國墓地,西周中早期成、康王時期竹園溝弓魚國墓地,西周中期昭、穆王時期茹家莊弓魚國墓地,如此清晰的脈絡關係,這在考古界是罕見的。

關於這支傍渭水而居的神秘部族,沒有人知道他們來自何方,去往何處,只知曉這裡出土的文物,散發著濃烈的古蜀氣息。

先從銘文上看,這個神秘的「弓」「魚」與三星堆金杖上所鑄的圖形相似,而且這個圖案又同樣出現在了金沙金帶上。

眾所周知,金和青銅器都是古代重器,一張弓箭與一條魚的圖案,會蘊藏著什麼詭秘密碼?

再看兩件文物,我們叫「男相女相銅人」——男相銅人高約11厘米,身著對襟、無領袍服;女相銅人高11.6厘米,穿對襟袍服,頭戴三叉形髮飾。

從體量上看,寶雞的男相女相銅人與三星堆的青銅大立人像「身高」差距明顯,但他們都是兩手握成環管狀,好像手中拿著什麼。

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載,居住在甘南、川北、川西和陝南一帶早期氐人皆辮髮、穿袍服,很多習慣類似羌人。

有專家表示,這種穿著反映出弓魚國在服飾上與戰國之際的蜀人著裝,有相似之處。

難道這些都只是一種巧合?當然不是,他們同屬一脈!

這座古國在寶雞地區曾繁榮一時,西周中期以後,弓魚國或是歸蜀,或是被殲滅,而關於他的記載也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井國:姜尚後代建立的方國

代表文物:井姬獨柱帶盤鼎

這個古國叫「井」。

據《廣韻》載,「井」是姜姓之國。

關中一帶周代有井國,據現代學者考證,這個井國的始祖是姜尚。

姜尚完成大業後,被姬發封到齊國,但他特別懷念他起家的垂釣故地——寶雞渭河邊,就把他後代的一支留在那裡。

因為古時那裡有過井國的存在,所以姜尚的後代就用此名重建起「井國」。

還有一種說法是,姜尚建立了齊國,而他的後代中又有人到虞國當了大官,後被虞國的國君封為井邑的首領,被人們稱為井伯。

井伯有個後代叫井奚,後來到秦國當了大官,被秦穆公封為百里邑的首領,人稱「百里奚」,其後代也以封地為姓,故世代姓「百里」,所以,有人說,井姓和百里姓是同宗。

正史也好,野史也罷,簡單說,這個井國背景顯赫。

在清理茹家莊弓魚國墓葬時,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座墓葬。

它的一角與弓魚伯墓葬「重疊」,也就是發生了打破關係,證明其墓葬晚於弓魚伯的墓葬。

不久,在該墓墓室的二層台上發現了兩具殉人,並從墓室中清理出青銅器、石玉器近100件(組),僅鑄有銘文的青銅器就達10餘件,譯文多為:弓魚伯為井姬作器。

有一件器物名「井姬獨柱帶盤鼎」,其造型獨特,鼎分上下兩層,上層為鼎,下層為盤,鼎盤之間立一圓柱,盤底有三個短足。

器物通高15.2厘米,帶盤鼎為溫食器,鼎中盛食物,盤中放炭火;鼎腹底部還殘留有厚厚的煙炱,單足帶盤的設計為西周鼎中所罕見。

如此豐富的陪葬品,在禮制森嚴的西周時期,只有生前地位顯赫之人才能享受如此奢華。

這個人就是井姬!井姬可能是井伯或井叔其中一代的女兒,西周金文中經常見到的周公後裔,身份尊貴。

弓魚國、井國,因為一場政治聯姻,建立起「同盟」關係。

通過一件件精美的出土文物,一段三千多年前的愛恨離愁漸漸清晰:弓魚伯本是在周人京畿內一個非姬姓異姓小方國的諸侯。

為了在周人之地立足,試圖通過婚姻外交,鞏固自己的地位。

他將目光轉向東鄰的井國,井國由周公旦的後嫡執政,井侯曾在周王室任卿士,輔佐天子。

於是,弓魚伯便迎娶井侯之女為正妻,以求附庸姬周統治集團而求得生存。

若干年後,弓魚伯離開人世,按其慣例,妻妾要殉葬,但弓魚國的宗室貴族不敢將母家勢力強大的井姬殉葬,只得將可憐的妾「兒」當作犧牲品。

後來,井姬百年之後,按照正妻規格,宗室貴族將其與

虢國:尚武善戰的軍事強國代表文物:虢季子白盤寶雞有個地方叫「虢鎮」,按照西府方言中的發音,本地人習慣將「虢」念作「gui」。

虢鎮就是虢國故地,西周初年,周武王封文王弟虢叔於此,史稱西虢。

在西周晚期的周宣王時,因不堪犬戎的侵擾而東遷,西虢也遷到了今天的河南省三門峽一帶,僅給這裡留下了虢鎮、虢川等地名和不少文物遺存。

在寶雞出土的眾多傳世青銅精品中,有一件堪稱西周青銅器的「魁首」,它就是虢季子白盤,商周時期盛水器,晚清時期出土於寶雞,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也是「國博」的「鎮館之寶」。

這件器物造型酷似大浴缸,呈長方形,長137.2厘米、寬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名副其實的「大傢伙」。

虢季子白盤由青銅鑄造而成,內底鑄銘文8行111字,記述在西周宣王時期,北方的獫狁族入侵,子白在對獫狁族的一次戰鬥中,殺敵500餘人,俘虜50人。

戰鬥結束後,子白將俘獲的敵人左耳獻於周王,周王設宴款待子白,並賞賜子白馬匹、武器等物。

虢季子白盤上的銘文是對戰功與賞賜的記錄。

其實,虢季子白如此驍勇一點也不意外。

據史料記載,「虢國尚武,其國君好戰。

」再看看虢國的族徽,是一隻虎,「虢」字的金文字形是一隻張牙舞爪的猛虎,與一柄手執的叉在搏鬥的場景。

所以,可以想像,這個古國在建國之初就樹立了一個勇武立國的形象。

特別是西周晚期,已反叛周王朝的南方淮夷多次進犯,虢國虢伯多次隨周天子南征平叛,經數年征戰,淮夷臣服於周。

從虢國墓的考古成果也可以看出,虢國貴族的陪葬品必有戈、劍和車馬器,是一個軍事強國。

據《史記·秦本紀》載,西虢東遷後,在原地留有一小虢,於公元前687年被秦國所滅;東遷後的三門峽虢國建都上陽,地跨黃河兩岸,史稱南虢、北虢,實為一虢,於公元前655年被晉國所滅。

那麼,被晉國所滅後,虢國貴族下落如何?有一種說法是,古人以國為姓,古代「虢」與「郭」同音,在虢國亡國後,其宗室貴族便改姓為郭。

散國:因大散嶺得名的隘道

代表文物:散氏盤

著名學者王國維曾考證,周朝的散國在散關一帶,嘉陵江有一支上源發源於大散嶺。

歷史上的散國,因大散嶺而得名,在這裡,秦嶺山勢有所中斷,與自甘肅西來的隴山之間形成了一條隘道,古人利用這條隘道,開通了連接巴蜀與關中的陳倉道。

要說散國的歷史,有一個古國不得不提,那就是夨國。

夨國的勢力範圍在今賈村塬一帶,是西周初期寶雞地區較為活躍的方國之一。

要說兩國的關係,就得說一件「國寶」,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散氏盤。

散氏盤又稱「夨人盤」,西周晚期青銅器,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這件「國寶」最吸引人注意的還是銘文。

散氏盤的銘文共357字,全篇記載西周時,散、夨兩國土地糾紛的事。

大意是說,周厲王時期,夨國侵擾散國的城邑,被散國打敗後,便用田地向散國賠償,賠償的田地有兩塊,一塊是眉田,另一塊是井邑田。

然後以新劃分的疆界畫了土地分界圖,由夨國送給散國保存,作為割地的依據。

另外,在一國向另一國表示降服時,常以奉獻地圖為標誌。

據史料記載,此事發生後,各地形成了獻圖制度,在整個中國古代影響都很大,並且以後歷代皆沿用之,逐漸發展為定期呈獻及閏年獻圖制,成為使用於我國封建時期地圖檔案收集制度。

提到散國,還得講一位名人,那就是西周的開國功臣散宜生。

周以前,散宜是複姓,隨著姓氏演變,散宜簡化為散姓,因此散姓皆尊散宜生為始祖。

早在湯堯時,散宜氏就已在史書中有記載:湯堯為取得散宜氏的支持,娶散宜氏之女為妻,可見散宜氏在當時的社會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商末,西伯侯姬昌被紂王囚禁於羑里,散宜生進諫姬發廣求奇珍異寶,通過權臣費仲、尤渾遊說紂王,贖出了西伯侯。

武王克商後,散宜生封地於今寶雞大散關附近,為通往巴、蜀的要道。

後來,散國衰亡,其後世子孫以國名「散」為姓,分流各地。

在近年來的考古調查中,考古人員沒有發現關於散國的文化遺存,那麼這個古國是被吞併滅亡,還是擇地遷移,還待考古工作去證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青銅器之鄉話青銅

參觀青銅器博物院大概六七次之多,大都是陪著親戚朋友去的,可是達到真正了解青銅還差的很遠,不過每次都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