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神秘黃龍府——農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農安

探尋神秘的黃龍府

從「中華第一龍」的問世到北方重鎮黃龍府,地處松遼平原腹地的農安縣似乎與「龍」結下了不解之緣。

農安縣地處松遼平原腹地,大遼河與松花江共同哺育了這片古老的土地。

今天的農安城是聞名全國的「糧食生產先進縣」,成為全國重點商品糧基地和吉林省玉米出口基地之一。

斗轉星移間,人傑地靈的農安在白山黑水間,在歲月長河中譜寫了一曲曲文明的禮讚。

農安的開發歷史極其久遠,上世紀80年代左家山遺址的發現,表明了早在7000多年前,原始先民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

從先秦時代的肅慎,到兩漢時期的「夫余國」、再到遼金時期的北方重鎮黃龍府,農安縣的文化地位,在長白山文化乃至中華文明中都足以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

龍之故鄉

1985年,位於吉林省農安縣城東北一隅的左家山出土了一件「國寶級」的珍貴文物。

這件驚世的文物,開啟了華夏文明史中一個隱藏了數千年的秘密。

1984年4月末至5月初,吉林大學考古專業在農安縣進行野外考古調查時,發現了左家山遺址。

1985年春天,他們在左家山遺址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發掘。

經過專家們測定,左家山遺址的年代為距今7000年到4800年之間,是一個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

根據發掘研究,左家山遺址的文化層分為早、晚兩個不同類型,早期類型又有前、後兩種文化遺存。

在後種文化遺存出土的眾多物品當中,一個周身打磨光潤的石雕龍最為引人注目。

這件石龍造型古樸,素無紋飾,表面呈淡黃色,身體捲曲成環,頭尾銜接處有一個沒有斷開的缺口。

龍首上的嘴、鼻、眼、耳等器官清晰可辨。

頸後背脊處還鑽有一個系孔。

專家認為,這件石灰岩質的雕龍具有原創性,並有典型紅山文化玉豬龍的特點。

在出土後不久,左家山石龍就被國家博物館珍藏。

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中國龍的形象是在華夏民族的形成中逐漸完善起來,是中國文化的象徵,它代表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

炎黃子孫常常把自己稱作「龍的傳人」,龍的起源同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形成與文明時代的肇始緊密相關。

據考證,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超過8000年。

在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經不再單純、被動地依靠自然的賞賜謀生,聰明的人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穫。

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還學會了用木頭搭建簡單的房子,並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

人們逐漸地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

勞動與生產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的種種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強烈。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先人們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某種「理解」,就是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先民們似乎是以現實生物和自然天象為基礎,將自己的對身外世界的畏懼、依賴、疑惑、想像、崇拜等等,都貫穿、投注、體現到龍的模糊集合中,其間滲透和灌注著古人複雜的神話猜想、宗教體味、審美快感和藝術情趣。

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龍的形象到秦漢時期已經基本成形。

上世紀80年代,紅山文化玉龍的大量出土,讓人們真切體會到中國龍文化的源遠流長。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史前文化的巔峰。

它將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四千年前提前到了五千五百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紅山文化的發現,使西拉沐淪河流域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並列成為中華文明的三大源頭。

關於紅山文化源流的研究,是新中國建國以來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紅山玉龍是紅山文化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在左家山石龍出土之前,紅山玉龍一直被認為是新石器時代東北區域最早具有人類生活痕跡的代表遺物,而左家山石龍的出現則又一次刷新了「中華第一龍」的記錄。

經過多方鑑定,專家們認為,從形態上看,左家山出土的石龍比紅山文化出土的玉豬龍年代更為久遠。

有權威人士認為,吉林新石器時期玉器對紅山文化玉器產生了一定影響,屬於紅山文化類型玉器,研究吉林玉器對全面認識紅山文化玉器有促進的作用。

在今天農安縣實驗中學南側的圓形休閒廣場上,一個高7米的花崗岩石龍雕像屹立於正中間,醒目的「中華第一龍」字樣讓人們見證了農安獨特的城市氣質與文化內涵。

如今,這裡已成為農安人「地標式」的象徵,它為農安書寫著來自7000年前那一段獨特的歷史傳奇。

北方重鎮黃龍府

歷史常常出現不可思議的巧合,幾千年時空變化,在農安的發展歷程中,始終貫穿著「龍」元素的影子。

仿佛這片神奇的土地,生來便與龍有著難解的緣分。

從地理環境上看,農安城地處伊通河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是古代建城,屯兵的理想之地。

歷經了北魏,唐,遼,金等朝代更迭和軍事爭奪,農安逐漸成為東北地區的政治軍事重鎮。

農安縣城所在地舊稱「黃龍府」。

南宋抗金英雄岳飛曾誓言「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五四」運動領導人李大釗也曾留下「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築神州風雨樓」的詩句。

相傳遼天顯元年,太祖耶律阿保機正在攻打扶餘府之時。

在某一天夜裡,一顆巨星落於太祖殿前。

第二天天剛亮,有人見到扶餘城上空有一條黃龍盤旋繚繞,身長足有一里,渾身光芒四射,金光耀眼。

後來黃龍竟鑽進了太祖住的行宮,頓時紫氣遮天,黑煙蔽日,一天之後才漸漸散去。

不久,戎馬一生的耶律阿保機與世長辭,終年55歲。

從此遼朝就將扶餘府改名為黃龍府。

在遼朝統治時期,黃龍府是控制混同江北女真的軍事重鎮,因而這裡的文化也頗為繁榮。

由於遼代大批移民,黃龍府城內住有契丹、渤海、女真、漢、突厥、党項等許多民族,各民族間均以漢語相互交流。

從農安境內出土的大量遼金時期文物和遼金古城遺址,足可以看出黃龍府當年的重要地位和繁華景象。

據《滿洲地名考》和有關資料記載,農安是土名「龍灣」的諧音音轉。

龍灣之名是由環繞山崗的伊通河得來,寓意其形狀彎曲如龍。

至清乾隆五十六年,清政府招關內河北、山東漢族到這裡領地墾荒,隆安府才改稱為「農安」。

從1791年招墾。

一直到1882年,來此耕種的關內流民日漸增多,於是,清政府在這裡設農安分防照磨,屬長春廳管轄。

1889年,農安縣正式設立,農安之名由此一直沿用到今天。

火燒黃龍府

遼朝末年,由於不滿遼國的殘酷統治,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聯合了諸多部族,聚兵兩千五百人,誓師起義,舉兵反遼。

公元1115年8月,阿骨打率軍長驅直入,包圍了黃龍府城。

由於黃龍府是遼國的軍事重鎮,這裡築有堅固的城牆,並配有精兵把守。

這時,大將完顏婁室獻上了「圍而後打」之計,最終被阿骨打採納。

在最後總攻時刻,完顏婁室身先士卒、策馬揮戟,殺向黃龍府城樓的東南角,試圖打開一個突破口。

不料黃龍府城樓十分堅固,加上遼兵的頑強抵抗,一時無法攻克。

這時,完顏婁室凝神望向黃龍府城上的木製角樓,心生一計,決定採用火攻的方式將其燒毀,待到城樓被燃燒的烈焰傾倒,守城的遼兵將會不戰自亂。

於是,他命令士兵架木梯手持火把奮勇登城,將熊熊火把密集地投進木製角樓,大火燒著了他的皮靴,婁室仍自顧向前,奮勇指揮戰鬥。

最終,金兵贏來了遼金之戰重要的轉折點——黃龍府一戰的大捷。

後來,金太祖為表彰婁室的戰功,封其為萬戶,鎮守黃龍府。

1125年,遼帝過沙漠向西逃竄,完顏婁室領兵一路追殺遼軍,並在朔州阿敦山余都生擒了走投無路的天祚帝,為金滅遼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因長期積勞,這位常勝將軍年僅53歲就病死於軍中。

完顏婁室去世後,葬在了時稱奧吉里的一片向陽坡地上,也就是如今位於長春三道鎮的石碑嶺。

今天,在長春境內發現的眾多金代古墓告訴我們,金代的長春是一個以完顏婁室家族墓為核心的女真貴族墓葬區。

遼塔風雲

在今天的農安縣城中心區域,還留存著一座遼代磚塔,賦予了這座古城濃郁的歷史氣息,這座寶塔始建於公元1023年的遼聖宗年間,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寶塔共13層,高44米,為實心建築,外形為八角檐式。

關於這座古塔,歷史上還流傳著一個離奇的傳說。

據傳,當遼聖宗在位時,一天,一個雲遊僧人來到了這裡,對遼主耶律隆緒說,遼國將有土龍出世,其位置在黃龍府東北處。

如在那裡修建一座塔,鎮住龍脈,天下方能太平。

隨後,遼主便發布聖旨,修寶塔一座。

可是當塔修到一半時,僧人又向遼主進言,稱土龍已經移到了黃龍府,鎮龍脈之塔需建在黃龍府城內。

遼主遂下令重新在黃龍府內修建了另一座塔——即今天的農安遼塔。

傳說雖然不足為信,但在農安縣東不遠處的萬金塔鄉鎮境內,考古學家卻果真發現了一座半截塔,而萬金塔的名稱也正是由半截塔諧音轉變而來。

悠悠歲月,歷經滄桑,農安遼塔幾經戰禍和風雨剝蝕,到解放前,已剝落成兩頭細中間粗的棒槌形殘存。

1953年,農安遼塔經歷了第一次修繕。

在這次修繕過程中,考古學家在第10層中部的一塊活動的方磚內,意外發現了一個洞室,裡面有一個磚台,台上的木製小房內,一批珍貴的文物得以重見天日,這些封存完好的文物是研究農安遼塔和遼史的重要資料。

除了遼塔之外,在今天的農安縣城東部還能見到一段殘存的古城牆,它同樣是農安古城作為幾朝重鎮的歷史見證。

古城黃龍府幾經毀棄,又幾度繁華,最終才演變為現在的農安縣城。

悠久的歷史積澱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彰顯了農安厚重的文化底蘊。

左家山遺存、黃龍府文化,記載了先民們在這裡墾植、放牧、爭鬥的歷史,千年往事感發著人們的無盡遐思,也不斷充實著這片土地的文化根脈。

而今,深厚的歷史文化已然成為農安人最重要的財富,成為農安這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弦歌不絕、生生不息的根與魂。

如今的農安,百業振興,生活富足,積澱著千年文明的古城煥發出勃勃的生機。

今天,這裡已然成為一座現代化省會城市的大後方。

近年來,農安縣啟動了「弘揚黃龍文化,打造東北歷史文化名城」工程,計劃用3到5年時間完成黃龍府文化遺存的保護以及進行文化項目開發等系列工作。

農安縣,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正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長春印象所有文章均為原創及網友投稿

版權所有,其他媒體平台欲轉載請與小編聯繫

禮貌,是良好合作的開始

小編號:changchuncar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有人稱它為「天下第一龍」,專家認為不妥

2015年8月至10月,吉林大學、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春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農安縣文物管理所聯合組成左家山遺址考古隊,由段天璟教授作為執行領隊,進行了田野考古工作,並且在時隔30年後,再次在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