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館:傳播文明鄉風 構築精神家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件件物品承載著一段段歷史,一幅幅圖片記錄著一個個進程,一處處實景濃縮著一縷縷記憶……去年以來,我市村史館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興起,成為傳承歷史文化、促進鄉風文明、承載鄉戀鄉愁、提升村民素質的新高地。
一部村史,幾多鄉愁。
早在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就提出「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方向。
近幾年來,我市在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的同時,更加注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全市各地紛紛利用閒置的古祠堂、古民居等打造市級村史館示範點,目前一期工程7家示範點已全部開工,村史編修、資料整理、實物徵集、布展規劃等工作同步展開。
村史館是存放家鄉氣息和寄託鄉愁的地方,展示和弘揚豐富的地域特色文化。
「雉山鳳舞」作為盧氏文化的重要載體,2006年被列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黟縣盧村村史館專門開闢板塊進行展示。
一樓的展廳一角可見兩隻高大的用竹篾、彩紙紮成的彩鳳立在那兒,「這是村裡老藝人手工扎的,雉山鳳舞這一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現已得到恢復。
這是我們當地的特色民俗,把它放在村史館裡,可以展現古老徽州民俗技藝的獨特魅力。
」雉山村黨總支書記盧棠蓀介紹。
屯溪區篁墩村村史館也正在火熱籌建中。
篁墩村依山傍水,歷史悠久,自古為眾多姓氏遷徙徽州最集中的始居地和宗族聚集地。
特別是理學家程顥、程頤、朱熹的祖籍都在篁墩,因此該村歷來被學術界尊稱為「儒教聖地」。
篁墩村史館由原「程朱闕里」紀念館改擴建,展陳面積約200平方米,建設經費預算30萬元,擬按展陳大綱撰寫、展陳設計、工程建設、徵集文物、布展等步驟進行。
目前已開始進入展陳設計階段,預計今年6月完成。
村史館是鄉風文明的高地,是「禮儀徽州」的一張生動名片。
自全市村史館樣板示範工程啟動以來,歙縣就將村史館建設與鄉賢文化、祠堂文化及古建築保護利用等相融合,採取「挖掘一批古今外鄉賢,設立一個善行義舉榜,整理一批族規家訓,建設一個村史鄉賢館,開展一系列活動」等「五個一」舉措,進一步鞏固提升4個試點村,新增昌溪村、黃備村、新安村等9個村史鄉賢館建設。
目前,賣花漁村村史館及系列展示館已基本完成。
村史館是農耕文明的記憶,是告別貧困、記住變遷的歷史見證。
盧村村史館的二樓,只見:犁、紡車、石磨、揉茶機,木床、木枕、水桶、火桶、食盒、油簍……實物展示配上場景圖,讓人對以前農戶的生產、怎樣生活一目了然。
得知村史館開建,村民們找到村裡,主動將這些保存了幾十年的老物件捐獻出來,為的是「以後兒孫後代再回到村裡,也能在這裡了解長輩們過去的生活,繼承勤勞質樸的精神」。
村史館也記錄著與本地有關的重大歷史事件,成為一部部形象的歷史教科書。
抗戰時期的徽州區西溪南鎮琶村,新四軍二支隊官兵曾經駐紮在這裡,葉挺軍長在村頭向抗日軍民發表演講,闡述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意義。
這一段歷史,將記錄在村史館裡。
作為旅遊城市的黃山,村史館,更成為了鄉村旅遊者感受傳承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
休寧祖源村史館是全市第一個建成並已經開放的村史館,目前接待遊客14萬人次,成為展示農耕文明、記載鄉村變遷、弘揚勤勞節儉作風、自強不息品德的重要場所。
來自上海的遊客張小姐欣喜地拍攝著村史館裡的農具等實物。
她說:「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民俗、風情,而村史館就是承載歷史的最好載體。
在祖源,我望見了山、看見了水,更勾起了鄉愁!
傳統文明的發源地在農村。
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史是文化之根、鄉愁之魂,而村史館則讓人們故土留根、文脈傳承,存留那一抹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