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第三屆「張之洞獎」書法篆刻雙年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 言

作者: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和中國文聯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宣傳推介黔西南深厚的歷史文化,挖掘和打造張之洞文化,為第三屆旅發大會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在紀念張之洞誕辰180周年和全州旅發大會即將在安龍召開之際,黔西南州第三屆「張之洞獎」書法篆刻雙年展在歷史文化名城安龍如期舉辦。

「張之洞獎」是黔西南州書法最高獎。

以張之洞冠名,彰顯了安龍歷史文化的厚重,體現了作為晚清風雲人物的張之洞的歷史地位和人文價值。

張之洞180年前生於興義府城安龍,四歲入塾,聘請安龍當時的飽學之士張國華等為師,八歲讀完「四書五經」,十歲學詩,十一歲當眾寫成八百餘字的《半山亭記》,十二歲有詩集《天香閣十二齡童子課稿》在貴陽刊印。

更重要的是,張之洞聰明勤奮,15歲時,張之洞參加鄉試,奪取「解元」;26歲到北京參加殿試,提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此後張之洞仕途一帆風順,到70歲時任體仁閣大學士,授軍機大臣,仕途達到頂峰,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張之洞是洋務派代表,其「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在當時頗有影響,為中國早期工業做出了較大貢獻。

張之洞在安龍這片土地上生活了十多年,此後無論官當多大,路走多遠,張之洞都一直把安龍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心裡一直想念著安龍,對安龍的文化教育關心備至,並給予了大力支持。

張之洞亦善書法,追宋人筆意,尤得東坡橫肆之態。

認為書法之妙需「結體求豐、用筆求潤」,從張之洞的書法遺蹟看,以自然豐潤,筆意開展為主要特點。

張之洞無論在政治上、教育上還是工業上,對中國都產生過較大影響,發揮過較大作用,是黔西南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歷史文化名人,因此,打造張之洞文化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打造張之洞文化是黔西南近年來提出要傾力打造的文化旅遊品牌之一,而黔西南州「張之洞獎」書法篆刻雙年展又是一個重要載體,從2013年至今已舉辦三屆,其宣傳影響力不言而喻,同時這項綜合性展覽在培養壯大我州書法隊伍、引領我州書學導向、推出書法優秀人才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從「張之洞獎」脫穎而出的,以姚永軍、劉玉坤、商開明、楊忠勇、李志洲、伍光明、潘和華、向成鵬、蘇永州等為代表的青年書法新秀,目前活躍在全國、全省重要書法活動中,表現不俗,為我州贏得了榮譽。

本屆展覽得到全州廣大書法愛好者的廣泛參與,共收到作品230件,五體俱全,行書、楷書數量最多,質量尤佳,精品迭出。

從獲獎作品可以看出,我州書法隊伍整體創作水平比前兩屆有了質的飛躍。

更值得可喜的是,這次展覽湧現出了一批青年書法新銳,諸如周大志、王恆學、潘和華、樂言等。

我們衷心希望,黔西南書法人在學書道路上,發揚張之洞「篝燈思索,每至夜分」的精神,紮實深入傳統,積極探索創新,緊跟時代審美,堅持精品意識,為黔西南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努力;我們也衷心希望「張之洞獎」越辦越好,在黔西南州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綻放異彩,鑄就輝煌。

活動組委會

2017.09

特邀作品選登

陳國芳 作

田忠明 作

熊洪斌 作

吳為民 作

岑嵐 作

熊華禹 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