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遊記《瑪雅傳說》(一)古印第安文明篇之《撞臉奧爾梅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言

從墨西哥旅行回來,已經快一個月。

10多天的旅行,帶回50多個GB、數千張的影像素材。

我一直在思索,該怎樣在《峰語同周行天下》中還原給讀者一個我所見到的墨西哥。


終於,今天想好了。

正如我在旅行期間,跟孩子們說的:「我們這次來,主要看三個階段的墨西哥:地理大發現之前的墨西哥(即古印第安文明)、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墨西哥和獲得民族獨立後的墨西哥」。

也正如墨西哥城市中心的這座三文化廣場(Plaza de las Tres Culturas)(下圖,摘自網絡——除特別說明外,照片均為旅行中拍攝):16世紀,西班牙人拆了阿茲特克金字塔大神廟,建起一座天主教堂。

墨西哥獨立後,一座現代的外交部大廈矗立其後。

基於此,我決定把這部墨西哥遊記分為三個篇章:《古印第安文明篇》、《西班牙殖民篇》、《現代墨西哥篇》,另加美食篇和自然篇。

本篇是《古印第安文明篇》的第一篇,主要記敘奧爾梅克文明的故事。

一、先了解一下印第安人

去墨西哥之前,就只念著瑪雅文明(對其他文明知之甚少),於是這部遊記以及為此行同伴所建的微信討論組也早早確定了名字《瑪雅傳說》。

但實際上,去了之後才發現:墨西哥的古印第安文明遠遠不只是瑪雅文明,瑪雅只是其中一個階段,一個較大的分支而已。

這裡,先普及下「印第安人」的概念:

「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陸除了愛斯基摩人之外,所有原住民的統稱。

之所以叫印第安人,是西方人在15世紀地理大發現之後,因為當時以為美洲就是印度,故稱當地土著為「印度人」(西班牙語:「indios」),等發現其實是新大陸之後,「indios」早已經叫開了。

有時為了避免混淆,就將真正的印度人稱為「東印度人」,稱美洲的土著為「西印度人」。

而中文本來就按照音譯,直接叫「印第安人",與」印度人「自然也就區分開了。

補充一個小知識點:「愛斯基摩人」是印第安人一個部落的語言,因為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是敵對關係,所以「愛斯基摩人」是貶義的稱謂,意為「吃生肉的人」。

愛斯基摩人則自稱「因紐特人」(Inuit,真正的人)。

因紐特人現今仍居住在美國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北部,以及西伯利亞、格陵蘭島等北極圈內廣大地區。

後由於平權運動的興起,美國和加拿大也都開始給與少數民族更多的權利。

美國改稱印第安人叫Native American(美國原住民),加拿大稱為First nations(第一原住民)。

這是我們在墨西哥城的第一天,在憲法廣場(或稱柱基廣場,相當於我們的天安門廣場)所遇見的古印第安戰士。

他們非常符合印第安人給我們留下的傳統印象:頭戴羽毛裝飾,身穿獸皮,赤足、塗面(或面具),還可以再拿一把長矛。

印第安人有很多部落,各部落的服飾都不一樣。

梅爾吉布森執導的電影《啟示錄》里的印第安人:

凱文科斯特納導演並主演的電影《與狼共舞》里的印第安人:

我們在南美的亞馬遜雨林里見到的印第安人:

二、從墨西哥城人類學博物館開講

了解印第安文明的全球首選地是位於墨西哥城的人類學博物館。

人類學博物館(Anthropological Museum)是拉丁美洲最大和最著名博物館。

該博物館建成於1964年,在人類學歷史上具有很高地位。

2017年1月21日,我們來到人類學博物館。

博物館門口巨大的墨西哥國旗。

博物館像一個四合院,院中立著一個獨具風格的大圖騰銅柱。

柱的頂端類似一個巨大的雨傘,可以蓄水——都是收集的雨水,並向四面噴洒。

寓意古代墨西哥人渴望水和水在推動墨西哥文化中的作用。

柱底一隻美洲豹代表夜晚,柱頭是一隻鷹代表白晝。

上圖摘自博物館官網http://www.mna.inah.gob.mx 這裡要吐個槽:墨西哥似乎對我國IP做了限制:航空公司官網打不開;這個博物館的官網也屢次拒絕我訪問,只碰巧打開過一次。

博物館的展室共分上下二層。

一層有12個陳列室,介紹了人類學、墨西哥文化起源以及印第安人的宗教、雕像等。

以立體的實物為主,絕大部分是出土的原始文物,且觸手可及,顯得誠意十足。

調皮的石雕

第二層則展出了印第安人的服飾、房屋式樣、生活用具、宗教器皿、樂器、武器等多種文物。

展現形式多樣,包括實物、照片、繪畫、影像等。

一層按特奧蒂瓦坎、托爾特卡、墨西卡、瓦哈卡、墨西哥灣、瑪雅、北部和西部8種墨西哥印第安文明進行了劃分——嚴格說來,「文化」與「文明」是有區別的,這8種有的只能算文化,有的可稱為文明。

一般說來,文字是文明發展階段的重要標誌。

還有一個區別是,「文明」是一種褒義闡釋。

為了表達對古印第安人的敬意,也為了統一闡釋,我下面統稱文明。

下圖展示了這8種古印第安文明在墨西哥的分布。

從整個美洲文明的成熟度來看,美洲三大文明是指中美洲(Mesoamerican)的瑪雅(Maya)文明、阿茲特克(Azteca)文明和南美洲的印加(Inca)文明。

而從歷史時期來看,中美洲(主要就是墨西哥)的古印第安文明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1. 前古典時期(公元前2000年左右至公元250年左右):代表就是奧爾梅克文明。

  2. 古典時期(公元250年左右至900年左右):代表是特奧蒂瓦坎(Teotihuacan)文明、瓦哈卡(Oaxaca)的薩波特克文明(Zapotec)和瑪雅文明(Maya)

  3. 後古典時期(公元900年左右至1500年左右):代表是阿茲特克(Azteca)文明。

三、撞臉奧爾梅克文明

位於墨西哥灣區文明展廳中最顯眼的位置,幾塊巨大的石頭像吸引了我。

這些石像都是完全寫實的(古印第安文明後期的很多石像帶有明顯的誇張特點),它們有著共同的特徵:國字臉、低鼻、厚唇、帶著頭盔(遮住耳朵)。

當時我已與同伴走散,正獨自遊覽。

不知為什麼,走到這塊石頭前時,就感覺非常有緣(後想起,那是因為半年前,在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中見到過一塊),於是就請一位遊客幫我與它合了影。

那天晚上,我將這張照片曬上微信朋友圈,沒想到卻引來一片驚呼:「撞臉了!」

啊?這時我才發現,國字臉、厚嘴唇、亞洲人的模樣......確實有幾分相像!!!

於是,我又翻出當年去吳哥窟拍下的《吳哥的微笑》,不也是很像麼?

難道,我們都有共同的祖先???

這個問題,很快就有了答案。

在人類學博物館的主廳,我看到這幅圖。

這幅圖清楚的表明:數萬年前亞洲人(蒙古人種)因某種原因(例如追逐野獸)而不知不覺總越過了白令海峽(那時很可能處於小冰期,形成天然的橋樑),來到北美洲,又不斷向中美和南美擴張,逐漸成了遍布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

同時也表明:太平洋的島民也來自亞洲——在紐西蘭篇的第一章,我也提到過。

還有一種更大膽。

也很有趣的觀點:印第安人其實是中國商朝人的後代——武王伐紂後,殷商後人逃亡至美洲。

「印第安」其實是「殷地安」。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典籍《山海經》里很多腦洞大開、匪夷所思的描寫,我們一般都認為是神話,是想像。

而一位叫亨莉埃特·默茨(Henrietta Mertz)的美國人卻對《山海經》進行了考證,寫了一本書叫《PALE INK》——中文譯名《幾近褪色的記錄》,

書中詳細描述了《山海經》和美洲大陸的關係,她按照《山海經》的指引,自己用腳像古人一樣去丈量了書上記錄的山水,幾乎全都能夠對應上。

亨莉埃特·默茨說:「過去2000多年一向被中國人認為是神話的《山海經》,不是神話,而是真實的文字記錄。

珍藏在中國書庫中的這部文獻提供了充分的證據表明,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中國人便已到達美洲探險,而這些材料迄今為止一向是很缺乏的。

在她看來,《山海經》就是美洲旅行指南!!!

《山海經》中有關種種山神乃「鳥首人身」、「羊身人面」、「龍首鳥身」、「龍身馬首」、「人面蛇身」等等,其實是原始初民的圖騰神像和複合圖騰神像,源於先民特有的圖騰崇拜。

《山海經•大荒東經》開篇一句:「東海之外大壑」,其實說的是科羅拉多大峽谷......

還有一個證據是:美洲出土了刻有甲骨文的圭.....

這是有據可考的科學也好,閒談附會也罷,總之細思極恐!

期待考古學家們能早日發現更加有力的證據來證實或證偽這一觀點。

讓我們把思緒拉回來。

再來看看這張文明分布地圖:注意看右下方的那個石頭像。

與我「撞臉」的這尊頭像,就是來自奧爾梅克(OLMEC)文明——上圖右下方,墨西哥灣。

奧爾梅克文明的主要特徵包括:巨石建築——金字塔,巨石雕像,小雕像,大型宮殿,尚未破譯的文字體系,玉器,美洲虎、羽蛇、鳳鳥崇拜,橡皮球遊戲……這裡要說明一下,橡皮球是一種實心橡膠球,在當地叫「烏拉馬」,依靠肩、臀、胯擊球(因為是實心的,所以很重很疼)。

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球類遊戲,誕生於公元前2000年,是公元前2000年啊!後被瑪雅等其他印第安部族所繼承下去。

而更為令人驚嘆的是:這個遊戲依然保留著。

(摘自網絡)

當時在博物館看到這幾塊圓孔的石盤,絕想不到,這竟然就是球門!球賽中勝利的一方自然會獲得極大的榮耀,而失敗方則要將自己獻祭給神......這是真正的生死大戰!

奧爾梅克的巨石雕像高達10英尺,原料是花崗岩,人像都是厚嘴唇、扁平的鼻子,凝視的眼睛,奇特的頭盔。

其面部特徵很像非洲人。

一般認為,這些像的原型應當是奧爾梅克的國王或球員。

下圖摘自新聞,是巨石頭像出土時的情景。

這頭像並不是某個身體的一部分,而是獨立的。

下圖是我在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看到的,當時還不知就是奧爾梅克文明石像。

不過當時在博物館的那個氣場就顯然不一樣,於是拍了照片。

(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的這個是複製品)

一般認為,奧爾梅克文明是其他印第安文明的源頭,中美洲各個古老文明的要素在奧爾梅克文明時期就已形成。

表現在:

  1. 奧爾梅克人已經有象形文字(文字是文明的象徵);

  2. 大家都知道瑪雅的天文曆法方面的成就非常偉大,但鮮為人知的是:瑪雅人曆法記錄的工具、方式、體系都是從奧爾梅克人那裡繼承下來的。

    如在石碑上刻下大事及其日期圖譜的做法,就是在奧爾梅克文明晚期產生,被瑪雅人繼承。

  3. 據考證,中美洲是最早種植玉米的地區,而奧爾梅克人則是玉米的最早種植者。

    在奧爾梅克人創造的基礎上,瑪雅人繼續發展和提高了玉米的種植技術,使得玉米這種原來河谷中的野草經過瑪雅人的培育,變成了既甜美又富營養的糧食;

而作為美洲印第安文明的源頭,奧爾梅克人所崇拜的半人半美洲虎的神和羽蛇神也成了其後各類印第安文明所共同尊崇的神靈。

我還看到一個說法:這個頭像其實是一位來自非洲的君主。

這位雄才大略的非洲君主,比哥倫布早了數千年就橫渡了大西洋,成功抵達墨西哥灣!實在有些匪夷所思!不過這也說明印第安文明有太多未解之謎。

不僅是來源不明,發展到如此程度的奧爾梅克文明在公元前400-100年之間,神秘地戛然而止了......戛然而止了......戛然而止了......

與文明「撞臉」的故事就先說到這,總結一下:

  1. 印第安人來自亞洲,與我們同是亞洲人種(黃種人);

  2. 「奧爾梅克」文明是已知的最古老的印第安文明,是美洲印第安文明的源頭;

  3. 中美洲(主要就是墨西哥)的古印第安文明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前古典、古典和後古典時期,這一篇講的奧爾梅克文明是前古典時期的代表。

  4. 《山海經》是一部奇書。

    印第安人與中國的關係,仍是未解之謎。

下一篇《太陽月亮金字塔》,將進入古印第安文明的古典時期,介紹代表文明:特奧蒂瓦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