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互鑒 文明共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第34屆世界藝術史大會的共鳴與願景

光明日報記者 張玉梅

藝術史論文、報告1012份,來自43個國家和地區的參會者,21個分論壇,290多位主題發言人,為期5天的世界藝術史大會9月20日在北京閉幕。

在創建於歐洲、第一次在西方以外國家舉辦的這次大會上,各國藝術家鑑往知來,對人類藝術和藝術史深入反思與探討,重申人類文化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在顯影中國元素的同時,表達全球文明互鑒共進的時代願景。

藝術是多樣的,因其豐富而顯現交流、互鑒的價值。

世界藝術史大會主題為「Terms」(概念:不同歷史和不同文化中的藝術和藝術史)。

該主題設計強調了中國古老文明中孕育起來的中國藝術發展特徵及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由此以歷史的眼光回溯中西文明同等的重要性,進而擴展對世界上各種文化和藝術的差異和特點的重新認知,形成對人類文明和文化藝術遺產新的認識與闡釋。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說,這一主題由中方籌委會提出,體現了一種新的藝術與文化史觀,在全球文化新的碰撞與交匯中展現出尊重和倡揚文化多樣性的思維,推動文明互鑒和國際文化的對話與交流。

藝術是進取的,因其變化而顯現交流、互鑒的魅力。

藝術史研究的理念和視野在變,大會主辦地的變化就是一個例證。

世界藝術史大會是國際文化藝術界的重要會議,每4年召開一次,自1873年以來已經舉辦了33屆。

儘管自始就確定其國際化性質,但在2004年之前,大會只在歐洲和北美召開過,2008年在墨爾本、2012年在紐倫堡舉辦,始終未能在亞、非、拉國家舉辦。

到20世紀70年代,也是中國開始改革開放之時,世界藝術史大會做出重大決定,要糾正以往的「西方傳統導向」,毫不猶豫地走向非西方國家,尤其是亞洲和中東地區。

本次大會在北京舉行,是藝術史研究國際化呼聲的迴響。

大會前主席、德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烏爾里希·格羅斯曼在會議上以他的專業研究舉例說,西方的建築藝術有很高的地位,這是因為歐洲的很多藝術名詞都是與建築史的發展結合起來的。

在中國,我們發現它更加多樣化,能夠更好地展現藝術和歷史,這說明藝術史研究真正國際化的必要性。

格羅斯曼指出,首次在沒有歐洲影響的國家舉辦世界藝術史大會,搭建了東西方學術交流的橋樑,讓世界藝術史的思想和見解充分碰撞和交融。

藝術是包容的,因其多元而顯現交流、互鑒的動力。

大會中方籌委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說,普遍性與差異性是意識領域中最有興味的,也是最迷人的課題。

它涵蓋社會學、哲學、美學、心理學、地理環境學、遺傳學各種學科,也是我們認識和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無比豐富性和必須相互交流、相互補充的重要的史實和理論依據。

來自美國帕吉灣大學的洪再新教授在北大分會場的演講座無虛席,他的結束語引用王國維1911年在《國學從刊》序言中的話「學無古今,學無中西,學無有用無用」,引發在場聽眾的廣泛認同。

世界藝術史大會來到北京,經過了9年的籌備,從西方到東方,本身就是體現包容的一次歷史性突破。

藝術是平等的,因其平等而顯現交流、互鑒的意義。

此次大會的與會代表廣泛性強,大會的21個分會場都有中方主席參與主題確立和會議主持,體現了多學科、跨領域的藝術史研究趨勢,也將在觀念、角度和方法上促進中國的藝術史研究積極吸收國際優長、展示中國經驗、提高學術水平,使藝術史研究在人文科學發展和當代文化建設中發揮突出力量。

各個會場的專題發言與討論呈現多元化、平等性的特點,以交流藝術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啟發人們在全球文化語境中重新思考世界文化藝術的版圖,重新評價和審視東西方文化各自的價值與貢獻,特別是亞、非、拉地區的藝術與文化的發展特色,勾勒與重塑世界藝術歷史的新面貌。

大會還提出在世界文化衝突發生之際,如何以藝術的相互欣賞、相互尊敬的特質,促進文化互鑒,推動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

本次大會活動豐富多彩。

故宮博物院邀請與會代表參觀故宮和書畫特展;作為大會的特別項目,「青州龍興寺古代佛教造像」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

大會力圖通過現場藝術活動,在凸顯世界性的同時,呈現大會的中國特色。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院長曹意強說,如何使世界藝術史大會真正成為世界性的學術活動,是多年來大會組委會和各國分委會努力推進的方向。

如今,探究不同國家的不同藝術的特性與關係是藝術史界最受關注的課題,這個決定不僅將影響世界藝術史大會的未來發展,而且將改變中國藝術史的研究圖景,使之真正融入國際學術界並作出自己的貢獻。

經過全體會員投票,國際藝術史學會理事、北京大學教授朱青生當選新一任國際藝術史學會主席。

這是國際藝術史學會歷史上首位中國主席。

朱青生表示,通過大會主題和論壇議題的設置,強調「愛人所愛,好人所好,敬人所敬」的文化態度,從而激發人們在歷史轉折點的反省精神,催動大家對文化多樣性和文化自覺的探討,由此而觀,中方承辦世界藝術史大會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中國作為文化新力量對世界藝術史作出的貢獻,更重要的是藉助承辦世界藝術史大會的契機,把藝術史、藝術史學界的世界聯合推向了新的水平。

(光明日報北京9月20日電)

《光明日報》( 2016年09月21日 09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