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民俗:填補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空白的上宅文化(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撰文/碧峰
上宅文化,是北京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原始農業萌芽狀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介於北方草原和中原農耕兩大地區原始文化中間地帶的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填補了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的2000年空白。
當人類社會發展到新石器時代,已出現了農業和養畜業,人類發明了陶器,並能夠製造和使用磨製石器。
上宅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早期,其遺址包括北埝頭、上宅兩處,發現於1982年至1984年的文物普查中。
北埝頭遺址,在大興莊鎮北埝頭村西500米處,坐落如洳河南岸一片高出河床7米的台地上。
遺址南北長125米,東西寬50米,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遺址內的堆積主要包含新石器時代和漢代兩個文化層。
遺址東部,一組漢代墓葬打破了早期文化層。
遺址西部由於村名取土遭到了部分破壞。
考古發掘結果顯示,新石器時代文化層距地表深度一般在0.8~1米之間,文化層厚度在0.5~1米之間。
第一次清理髮掘了60平方米,出土各類陶器94件(其中完整的13件),各種石器73件;清理出居住遺址10座。
在對遺址東部進行第二次發掘時,又發現了一些居住遺址及石器、陶器等。
這些居住遺址直接挖在生土之上,屬於半地穴式建築,無明顯室門跡象。
從房址殘存的形狀看,平面多呈不規則的橢圓形,有3座為抹角方形,直徑一般在2.5~4米之間。
在房址內壁底部,發現有柱穴遺蹟。
居住地面經火烘燒,尤其在每個房址地面中部附近,都發現1個或2個埋在地下的深腹罐,罐口稍露出地面,罐內存有較多木炭渣和灰燼土。
在陶罐周圍發現較多紅燒土碎塊和木炭渣,說明深腹罐是用來燒煮食物並保存火種的灶膛。
從房址形式看,當時人們就住在這種籬笆牆式半地穴房屋中,他們選擇在靠近水源、土壤肥沃的黃土台地上建造房屋,已經形成了定居的聚落點,居住遺址分布較為集中,呈現出一種氏族部落的生活情狀。
經過對北埝頭遺址出土器物的分析和碳14測定確定;北埝頭遺址文化遺存,相對年代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早期階段。
在某些方面與東北地區的新樂下層文化、紅山文化、富河文化存在相似之處。
這些相似之處,說明北埝頭遺址與東北地區的早期文化,在各自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較為密切的聯繫。
上宅遺址,在金海湖鎮上宅村西北一塊台地上,台地南為泃河故道,台地北面山巒疊起,屬燕山余脈。
這是一處與北埝頭遺址同期,而埋藏更為豐富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台地兩端為磚廠,因取土燒磚及修建民房,台地已被吞食大部,僅存一段東西長約80米,南北寬約50米,高4~5米的斷台,其上明顯可見文化層堆積,最厚處達3米多。
經試掘,在近40平方米的區域內,出土了石器、陶器500餘件。
1984年發現的上宅遺址引起了考古界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1985年國家文物局撥發款,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平谷縣文物管理所組成發掘隊,對遺址進行正是考古發掘,總發掘面積為3500平方米,其中新石器時代文化堆積較好的約700平方米,分布在台地的一道天然灰溝內。
這道灰溝內的埋藏非常豐富,由於長期侵蝕和人為破壞,只剩下灰鉤尾端。
據當地村民反映,灰溝南部,20世紀60年代平整土地時,曾發現一片一片的紅燒土和陶片,推測應為當時的居住遺址。
上宅遺址文化堆積可分為8層,其中第四層出土了較多的陶片及少量的石器。
陶器主要有夾砂褐陶深腹罐、鼓腹罐、缽、圈足缽、碗、杯、盅、勺等以及泥質紅陶碗、缽。
紋飾種類較多,以壓印「之」字紋、篦點紋、刮條紋、抹壓紋為主。
第五層含大量炭屑、炭塊和炭化果核,出土較多陶器、石器。
陶器與第四層基本相同。
石器主要有石斧、單面起脊斧狀器、盤狀磨石、磨盤、磨棒及柳葉形石刀、燧石殘核、殘片等。
經測定,第三層至第八層為新石器時代堆積層,其年代距今約7500~6000年之間屬於新石器時期較早階段,比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鄭裴李崗、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等早起新石器文化略晚,但早於內蒙古'赤峰的「紅山文化」。
遼寧阜新發現距今約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古村落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瀋陽3月14日電(記者趙洪南)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完成了對阜新他尺西溝遺址的階段性考古發掘,確認該遺址為一處距今約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古村落,出土珍貴遺物近2500件...
南昌瑤湖呂蒙崗遺址考古發掘新石器晚期墓葬群
據悉,因南昌航空城瑤湖機場建設需要,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會同南昌市博物館對南昌瑤湖呂蒙崗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與整理,獲得階段性重要成果。呂蒙崗遺址位於南昌市高新區麻丘鎮廣安村委孫...
把我國同時期文化年代提前了幾百年的大地灣遺址
大地灣遺址,位於秦安縣五營鄉邵店村東側,距縣城四十五公里。遺址分布在清水河與閻家溝水交匯處的第一、二、三台地上,北臨清水河,河水平緩西流,南依長蟲梁,山丘綿延起伏,總面積約達三十二萬多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