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史前文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不得不說,我們腳下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不僅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還曾是猛獁象繁衍生息的家園。
成熟的猛獁象,身長可達5米,體高約3米,體重6-8噸,是一度稱霸地球的巨獸,在公元前幾萬年,這樣的巨獸就成群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而如今,這些猛獁象就靜靜地「站立」在大慶博物館的展廳內,默默地向人們展示著這片神奇土地上孕育的「史前文明」。
靜靜地「站立」在大慶博物館內的猛獁象化石。
大慶日報記者 孫娜/攝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肇源縣曾挖掘出土猛獁象和王氏水牛化石,但由於種種原因,並沒有對此跟進研究。
2002年3月,大慶博物館偶然得到一個消息,有幾名農民發現了不少化石,很罕見。
博物館立刻組織人員,踏上了尋「寶」之旅。
經過仔細鑑定,發現這些農民手中的古化石居然是珍貴的真猛獁象化石,更重要的是,化石完整度高達85%。
這是一具迄今為止國內出土的最完整的真猛獁象化石骨架,後來成了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化石有了,卻因沒有專業人員,修復、裝架又成了大難題。
「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早已融入大慶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血脈,他們毅然謝絕了高額外運知名博物館裝架的意見,篤定了在大慶發掘、在大慶組裝的信念,請專家進館指導。
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奮戰,沉睡在大地深處幾萬年的真猛獁象、披毛犀、東北野牛終於在大慶博物館站起來了。
之後,大慶博物館通過各種方式捕捉關於古生物化石的消息,並組織了大慶地區的數百次挖掘,獲得數十次成功,一具具完整、不完整的化石相繼出現,一個個物種陸續豐富著展示內容。
現在一提到大慶博物館,市民馬上會想到標誌性化石猛獁象,而在2002年之前,博物館內還沒有一件文物。
2002年,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專家研究,確定了猛獁象這個課題在國內尚屬空白,決定成立課題研究組,把猛獁象作為大慶博物館未來發展的切入點。
於是,博物館組織工作人員開始四處收集關於東北第四紀的相關資料,並把與中科院、北京自然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領導和國內古生物專家的探討歸納、整理、提煉,從而確立了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搶救性保護這一課題,即在大慶博物館成立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心。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他們先後在大慶及周邊地區發現了披毛犀、東北野牛、普氏野馬、斑鬣狗、狼的化石骨架,以及零星的馬鹿、羚羊等化石。
正是這個課題組的成立,為大慶博物館找到了前行的方向,並在這條道路上走在了全國的前列,使大慶博物館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
從沒有一件文物,到現在擁有哺乳動物化石藏品10餘萬件,並擁有國內發現最完整的猛獁象化石骨架;從當初不識化石,到成功裝配化石骨架百餘具,國內外專家研究發現的該時期45種動物已收藏到43種,填補了國內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系統收藏的空白,並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從原來低矮的平房,到現在萬餘平方米的現代展館,一些國內外專家紛紛趕到大慶參觀,大慶博物館不但為大慶人所知,也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
連結
大慶博物館前身為大慶展覽館,於1964年組建,曾經在油田開發建設的各個歷史階段為宣傳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8年,大慶展覽館更名為大慶博物館。
2005年,大慶市政府決定建設大慶博物館新館。
2011年,大慶博物館面向社會全面開放。
大慶博物館是國內首家以東北第四紀古環境、古動物與古人類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館藏化石、標本和文物逾10萬件,是全國乃至世界專業性收藏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化石種屬最全、數量最多的博物館之一。
大慶日報記者王明明
黑龍江青岡投建國家級古生物化石綜合博物館
新華社哈爾濱7月10日專電(記者程子龍)記者從黑龍江省青岡縣了解到,該縣計劃投資1.6億元,從今年起開始建設規劃占地2.5萬平方米的國家級古生物化石綜合博物館,旨在弘揚古地質文化,帶動當地旅遊產...
從一座展館看大慶的前生今世
2011年11月至今,大慶博物館已接待遊客近500萬人次生活在一座城市,就應了解它的歷史。提起大慶,人們都知道它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可你知道它在上古時代是什麼樣子嗎?曾經有哪些古生物群,在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