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道美學--品香識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人類社會早在數千年前就開始使用各種各樣的香料以增香除臭、驅蟲辟穢、防治疾病,無論是帝王將相、文人雅士,還是僧道醫巫、各界百姓,對於各種香品無不喜愛,與之相應的香具也是林林總總,由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香道、香文化。
一、我國用香的歷史與香品的分類
1、我國用香的歷史
人類使用天然香料的歷史極其久遠,在古代四大文明的發源地,最早使用香料的時間,其有據可考的歷史都可以溯及3000至5000年之前。
從現有的史料可知,中國對香料植物的利用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開始了。
由於地域所限,中土氣候溫涼,不太適宜香料植物的生長,所以春秋時期所使用的香木香草種類還不多,主要有蘭(澤蘭,並非春蘭)、蕙(蕙蘭)、椒(椒樹)、桂(桂樹)、蕭(艾蒿)、郁(鬱金)、芷(白芷)、茅(香茅)等。
那時對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豐富,不僅有焚燒(艾蒿),佩帶(蘭),還有煮湯(蘭、蕙),熬膏(蘭膏),並以香料(鬱金)入酒。
《詩經》、《尚書》、《左傳》、《周記》、《山海經》等都有很多這方面的記述。
如《周禮》所記:「剪氏掌除箜物,以攻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蟲之事。
」
那時的人們不僅對這些香木香草取之用之,而且歌之詠之,托之寓之。
如屈原《離騷》中就有很多精彩的詠嘆:「扈江離與辟燕兮,紉秋蘭以為佩」;「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椒專佞以慢稻兮,木殺又欲充夫佩幃」。
到秦漢時期,隨著國家的統一,疆域的擴大,南方濕熱地區出產的香料逐漸進入中土。
隨著「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活躍,南亞及歐洲的許多香料也通過新疆或廣東傳入了中國。
檀香、沉香、龍腦、乳香、甲香、雞舌香等在漢代都已成為王公貴族的爐中佳品。
道家思想在漢代的盛行以及佛教傳入中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這一時期香文化的發展。
西漢早期,在漢武帝之前,薰香就已在貴族階層廣泛流行起來,而且有了專門用於薰香的熏爐,長沙馬王堆漢墓就有陶制的熏爐和香茅出土。
隨著漢代香料品種的增多,人們不僅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香品,而且已開始研究各種香料的作用和特點,並利用多種香料的配伍調合製造出特有的香氣。
於是,出現了「香方」的概念。
「香」的含義也隨之發生了衍變,不再像過去那樣僅指「單一香料」,而主要是指「由多種香料依香方調和而成的香品」,也就是後來所稱的「合香」。
從單品香料演進到多種香料的複合使用,這是一個重要的發展。
東漢時期《漢建寧宮中香》的香方就顯示了漢代的這一用香特點:
黃熟香 四斤 白附子 二兩
丁香皮 五兩 藿香葉 四兩
零陵香 四兩 白 芷 四兩
乳 香 一兩 檀 香 四兩
生結香 四兩 甘 松 五兩
茅 香 一斤 沉 香 二兩
蘇合油 二兩 棗 五兩
研為細末,煉密和勻,窖月余作丸,或餅爇之。
可以看出,到東漢時,不僅香料的品種已非常豐富,而且香的配方也十分考究,已經與中藥的配製有了異曲同工之妙。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漢代就已非常興盛的道學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仍然很大,而從漢代開始傳入中國的佛教也迅速傳播開來,無論道家還是佛家都提倡用香;而盛行玄學(道家與儒家的融合)的魏晉文人對香更是尤為青睞;再有魏文帝、晉武帝、南唐後主李煜等愛香的帝王的帶動,從而使這一時期的香文化雖經連番戰亂,卻仍然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合香配方的種類繼續增多,並且出現了一批專門用於治病的藥香。
隋唐時期,隨著對外貿易及國內貿易的空前繁榮,西域的大批香料通過橫跨亞洲腹地的絲綢之路源源不斷的運抵中國。
雖然安史之亂後,北方的「陸上絲綢之路」被阻塞,但隨著造船和航海技術的提高,唐中期以後,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開始興盛起來,從而又有大量的香料經兩廣、福建進入北方。
香料貿易的繁榮,使唐朝還出現了許多專門經營香材香料的商家。
社會的富庶和香料總量的增長,為香文化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在唐代,大批文人、藥師、醫師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參與,使人們對香的研究和利用進入了一個精細化、系統化的階段。
對各種香料的產地、性能、炮製、作用、配伍等都有了專門的研究,製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層出不窮。
同時,對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備細緻的分類:會客用的香,臥室用的香,辦公用的香,修煉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可以說在唐代已經是專香專用了。
佛教在唐代的興盛也對香文化是一個重要的推動。
佛經和僧人對香大加推崇,幾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動中都要用香。
不僅敬佛供佛時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說法之前也要焚香;在當時廣為流行的浴佛法會上,要以上等香湯浴佛;在佛殿、法壇等場所還常要潑灑香水。
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參加佛事活動甚為頻繁,其用香量之大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及至宋代,香文化也從皇宮內院、文人士大夫階層擴展到普通百姓,遍及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且出現了《洪氏香譜》等一批關於香的專著,步入了中國香文化的鼎盛時期。
宋代的航海技術高度發達,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比唐代更為繁榮。
巨大的商船把南亞和歐洲的乳香、龍腦、沉香、蘇合香等多種香料運抵泉州等東南沿海港口,再轉往內地,同時將麝香等中國盛產的香料運往南亞和歐洲(沿「海上絲綢之路」運往中國的物品中,香料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常被稱為「香料之路」)。
宋代之後,不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
在居室廳堂里有薰香,在各式宴會慶典場合,也要焚香助興,而且還有專人負責焚香的事務;不僅有熏燒的香,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掛佩,在製作點心、茶湯、墨錠等物品時也會調入香料;集市上有專門供香的店鋪,人們不僅可以買香,還可以請人上門作香;富貴之家的婦人出行時,常有丫鬟持香熏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則多設香齋,不僅用香品香,還親手制香,並呼朋喚友,一同鑑賞品評……
從宋代的史書到明清小說的描述里都可以看到,宋代之後的香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已十分密切。
這一時期,合香的配方種類不斷增加,製作工藝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豐富多彩,出現了香印(也稱「香篆」,用模具把香粉壓成特殊的圖案或文字,在很多地方香印還被用作計時的工具;宋代之前就已出現)、香餅、香丸等繁多的樣式,既利於香的使用,又增添了很多情趣。
宋代之後, 與「焚」香不同的「隔火薰香」的方法開始流行起來:不直接點燃香品,而是先點燃一塊木炭,把它大半埋入香灰中,再在木炭上隔上一層傳熱的薄片(如雲母片),最後再在薄片上面放上香品,如此慢慢的「熏」烤,既可以消除煙氣,又能使香味的散發更加舒緩。
在這一時期,香在醫藥方面的應用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以及蘇軾與沈括合著的《蘇沈內翰良方》等書中都有許多專門的記載。
到明朝時,線香開始廣泛使用,並且形成了成熟的製作技術。
關於香的典籍種類更多,尤其是周嘉胄所撰的《香乘》內容十分豐富。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很多關於香的記載,例如:香附子,「煎湯浴風疹,可治風寒風濕」;「乳香、安息香、樟木並燒煙燻之,可治卒厥」;「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蘇合香、安息香、樟腦、皂莢等並燒之可辟瘟疫」。
《本草綱目》不僅論述了香的使用,而且記載了許多制香方法,如書中所記:使用白芷、甘松、獨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黃、黃芩、柏木等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劑,可以做香「成條如線」。
這一制香方法的記載還是現存最早的關於線香的文字記錄。
古代的香,所用都是天然香料,而現當代以來,化學香精已成為制香的主要原料。
由於化學工業的發展,在19世紀後半期,歐洲就已出現了人工合成香料(即化學香精)。
這些化學香精不僅能大致地模擬出絕大多數香料的味道,而且原料(如石油、煤焦油等)易得,成本價格極其低廉,並能輕易的產生非常濃郁的香味。
所以它很快就取代了天然香料,成為現代工業生產中的主要添香劑,在制香行業中同樣如此。
較之天然香料,採用化學香精製作的香品價格低廉,自然是廠家願制,商家願賣,香客願買。
以至於現在我們在市場上能見到的絕大多數香品都是這類化學香精香。
名為檀香、沉香,其實只是使用了有「檀香味」或「沉香味」的化學香精。
化學香精與天然香料相比,雖然香味相似,甚至香氣更濃,但就香味品質及安神養生、啟迪性靈的功能而言,兩者卻不可同日而語。
很多天然香料被列為上品藥材,而作為化學產品的合成香料雖初聞也芳香四溢,但多用卻有害於健康。
而且,即使單就氣味而言,化學香精也只是接近而遠遠不能與天然香料相媲美。
2、香品的分類
從遠古時代直接焚燒香料植物開始,人們就一直在努力改進使用香料的方法,一方面使香料的價值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也使人對香料的使用能更加方便。
現在的香品種類之豐富和齊全,正是這種進步的集中體現。
下面,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將香品分為不同的種類:
(1)根據所用香料的性質可分為 天然香料(及中藥材)類香品與合成香料類香品。
其中 天然香料類香品:以天然香料(動植物香料或其萃取物)或中藥材製作的香品,在氣味芳香之外,還有安神、養生、祛病等豐富的功效。
合成香料類香品:以化學合成香料製作的香品,著重於香味的優美,香型的豐富,和成本的相對降低;基本不具備養生功效,同時作為化學製品,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2)根據所用的配方可分為 靈虛香、靈馨香、宣和帷香等等。
有些香品是按照特定的配方,採用多種香料製成,所以多有自己獨特的名稱。
而且單從其名稱上,大都看不出所用原料或香味的特徵。
不同香方製成的香品,其特點、功效也不相同。
所以,香方也是劃分香品的一個重要根據。
(3)根據外形特徵可分為原態香材、 線香、盤香、 塔香、香丸、香粉、 香篆、 香膏、 塗香、 香湯、 香囊、 香枕等。
原態香材 香料經過清洗、乾燥、分割等簡單的加工製作而成。
原態香材能保留香料的部分原始外觀特徵,如檀香木片、沉香木塊等。
線香 常見的直線形的薰香,還可細分為豎直燃燒的「立香」,橫倒燃燒的「臥香」,帶竹木芯的「竹籤香」等等。
盤香 又稱「環香」,螺旋形盤繞的薰香,可掛起,或用支架托起熏燒,有些小型的盤香也可以直接平放在香爐里使用。
塔香 又稱「香塔」,圓錐形的香,可放在香爐中直接熏燒。
香丸 豆粒大小的丸狀的香。
香粉 又稱「末香」,為粉末狀的香。
香篆 又稱「香篆」、「印香」、「百刻香」,用模具將香粉壓製成特定的(「連筆」的)圖案或文字,點燃之後可順序燃盡。
膏香 又稱「香膏」,研磨成膏狀的香。
塗香 又稱「塗敷香」,塗在身上或衣服上的香粉、香膏等。
香湯 又稱「香水」,以香料浸泡或煎煮的水。
香囊 又稱「香包」,裝填香料的絲袋,有絲線可掛於頸下的稱為「佩香」。
香枕 裝填香料的枕頭,可安神養生。
(4)根據香味特徵(或所用的主體香料)可分為 檀香、麝香、玫瑰香、桂花香等。
「根據香味特徵」與「根據所用的主體香料」的劃分總體上相似,但也有差別:使用天然香料的香品,其香味的名稱與所用原料一致,「麝香」既是其香味,也是所用原料;而採用人工合成香料製作的香品,強調的主要是「香味特徵」,如「麝香」,強調的是「麝香的香味」,而並非以天然麝香為原料。
(5)根據用途可分為美化環境、 陶冶情致、修煉打坐、供養祭祀、
養生祛病、凈化除臭、驅避蚊蟲、計時等。
美化環境類香品,注重香味清新明快,多適用於公共空間;怡神類香品,注重香氣的優美典雅,多用於美化居室,調節情趣;修煉打坐用香品,注重香氣的安神開竅功能,輔助修煉者達到入靜和正定;供養祭祀類香品,重在外形有特色,質量好,或在包裝、名稱上對祭祀主題有所標註。
養生祛病類香品,原料為天然香料和中藥材,可依據功效的不同細分為不同種類,每一種香品都有相應的特定配方和製作工藝。
養生祛病類香品重在配方、用料和製作工藝,至於外形則可以多種多樣,不拘定式。
例如:防止瘟疫的香品:多為熏燒類的線香或盤香;改善睡眠的香品:可以是填充特殊香藥的香枕、香包,或是熏燒用的線香、盤香等。
(6)根據使用方法可分為自然散發香氣、熏燒散發香氣、浸煮散發香氣、
浴用等。
自然散發香氣的香品,只須塗抹或佩戴,香料的香味就可以直接散發出來。
如香精油、塗香(又名塗敷香,塗敷在身上或衣服上的香粉、香膏等)、香囊、佩香(掛在頸下的香包)、衣香(放入衣服、衣袋)、香枕、帷香等等。
熏燒散發香氣的香品:直接點燃使用的香,古稱「燒香」、「焚香」;或不直接點燃,而是藉助炭火燻烤散發香氣的香(古稱「薰香」)。
浸煮散發香氣的香品:放入水中加熱浸煮以散發香氣(古人以蘭膏熏衣即是用此方法)。
(7)根據煙氣特徵可分為 聚煙香、微煙香、無煙香。
聚煙香:香的煙氣可以匯聚不散; 微煙香:煙氣很淡;無煙香:看不到煙氣。
(8)根據所用香料的數量可分為單品香、合香。
單品香:使用單一香料製成(最典型的是原態香材,如檀木片、沉香粉等)。
合香:使用兩種以上香料調和搭配製成。
二、香具的發展歷史與種類
1、香具的發展歷史
香具是使用香品時所需要的一些器皿用具,也稱為香器(嚴格說來,制香時使用的工具稱為「香器」,用香時的工具稱為「香具」)。
隨著制香用香的日益廣泛,各種香具應運而生。
爐香裊裊,既馨且逸。
香具對中國人而言同時具備實用與裝飾功能。
中國人在室內焚香自戰國時代即已開始。
但專為焚香而設計的爐具卻遲至漢代才出現。
歷代使用的香具有香熏或稱香爐、博山爐、花熏、香筒及香囊等。
以散發香氣的方式而言,可分燃燒、熏炙及自然散發。
如香草、沈香木及作成香丸、線香、盤香和香粉的合香,則必須燃燒。
龍腦之類的樹脂性香品,必須用熏炙,也就是將香品放在炙熱的炭塊上燻烤。
至於調和成香油的香品,則用自然揮發的方式散發香氣。
各式各樣香氣濃郁的香草、香花,也被中國人裝入花熏、香囊之內,讓其自然散發香氣。
混合數種香的香粉,也常用薄紙包裹,裝入香囊。
爐之制始於戰國時期的銅爐,以後歷代出現各種式樣的香爐,質料包括陶器、瓷器、銅器、鎏金銀器、掐絲琺瑯、內填琺瑯、畫琺瑯、竹木器及玉石等器。
漢代有博山爐。
博山,相傳為東方海上的仙山。
博山爐蓋上雕鏤山巒之形,山上有人物、動物等圖案。
用此香具焚燒香草或龍腦,裊裊香菸,宛如神山盤繞終年的雲氣。
博山爐盛行於神仙之說流行的兩漢及魏晉時期。
「博山爐」出現之後,香爐的使用與薰香的風習更加普遍。
熏爐是現在發掘的漢代王墓中最多見的隨葬物品。
除了香爐,漢代還出現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薰香的「熏籠」,以及能蓋在被子裡的「被中香爐」,即「熏球」。
唐代流行有提鏈的金屬香球、香熏。
唐代的多足帶蓋銅香熏十分獨特,也有附提鏈者。
帶長柄的手爐常見於佛畫的引路菩薩圖及羅漢畫中。
此外還出現了大量用金器、銀器、玉器做的香具,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爐的制式,外觀也更加華美。
此時熏球、香斗等香具開始廣泛使用。
在敦煌壁畫里就常能見到香斗、博山爐等豐富多彩的唐代香具。
宋代燒瓷技術高超,瓷窯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爐)的產量甚大。
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五大官窯都製作過大量的香爐。
瓷爐雖然不能象銅爐那樣精雕細琢,但宋代瓷爐卻自成樸實簡潔的風格,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宋人焚香,常同時使用香爐和香盒。
從古代繪畫中可以看到取香的動作。
添香者以食指、大拇指拈出香丸,放入堆滿白灰的爐具內。
宋代也流行燃燒「香篆」,將粉末狀的香料用模子壓出固定的形狀,然後燃點。
此外,元明清流行成套的香具。
元代流行「一爐兩瓶」的成套香具。
明代十六世紀的繪畫中就已出現「爐、瓶、盒」。
這種組合式香具乃以香瓶作為儲放香箸、香鏟之用。
傳世的器物中有明嘉靖官窯的「五供」。
五供是一爐、兩燭台、兩花瓶的成套供器,使用於祭祀及太廟、寺觀等正式場合。
明代盛行銅香爐,這與宣德時期大量精製宣德銅爐有關。
明朝宣德年間,宣宗皇帝曾親自督辦,差遣技藝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臘(今柬埔寨)進貢的幾萬斤黃銅,另加入國庫的大量金銀珠寶一併精工冶煉,製造了一批蓋世絕倫的銅製香爐,這就是成為後世傳奇的「宣德爐」。
「宣德爐」所具有的種種奇美特質,即使以現在的冶煉技術也難以復現。
2、香具的種類
香具除了最常見的香爐之外,還有手爐、香斗、香筒(即香籠)、臥爐、熏球(即香球)、香插、香盤、香盒、 香夾、香箸、香鏟、香匙、香囊等。
造型豐富的香具,既是為了便於使用不同類型的香品,同時也是一些美觀的飾物(參見中插彩頁)。
香爐 香爐是最常見的香具,其外形各式各樣,如博山形、火舍形、金山寺形、蛸足形、鼎形、三足形等。
材質多為陶瓷、石料或銅等金屬。
明清以來流行銅香爐,銅爐不懼熱,而且造型變化多端。
其他材質的香爐,多在爐底放置石英等隔熱砂,以免爐壁過熱而炸裂。
手爐 手爐是可握在手中或隨身提帶(帶有提樑)的小熏爐,類似暖爐。
多為圓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表面鏤空,雕琢成花格、吉祥圖案、山水人物等各式紋樣;材質多為黃銅或白銅。
香斗 又稱長柄手爐,是帶有長長的握柄的小香爐,多用於供佛。
柄頭常雕飾蓮花或瑞獸。
香斗在唐代已經很流行。
香斗所燒的多為顆粒狀或丸狀的香品。
香筒 香筒是豎直熏燒線香的香具,又稱「香籠」(以區別於插香用的小筒)。
造型多為長而直的圓筒,上有平頂蓋,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鏤空成各種花樣,筒內設有小插管,以便於安插線香。
其質材多為竹木、玉石或象牙。
臥爐 臥爐用於橫向點燃線香,也稱橫式香熏。
類似於香筒,但橫豎方向不同。
熏球 熏球又稱香球,呈圓球狀,帶有長鏈,球體鏤空並分成上下兩半,兩半球之間以卡榫連接。
球體內設有小杯,以承軸掛於中央,無論熏球如何轉動,小杯始終能保持水平,杯內的香品也不會傾倒出來。
由於這種精巧的設計,即使把熏球放到被子裡也不會傾覆熄滅,所以也稱「被中香爐」,其原理與現代的陀螺儀相同。
香插 香插是用於插放線香的帶有插孔的基座。
基座高度、插孔大小、插孔數量有各種款式,以適用於長短粗細不同規格的線香。
香盤 香盤又稱香台,是焚香用的扁平的承盤,多以木料或金屬製成。
香盒 香盒是放置香品的容器,又稱香筥、香合、香函、香箱等。
形狀多為扁平的圓形或方型,材質多為木製,體積大小不等。
香盒既用作容器,也是裝飾香案、居室的物品。
香夾 香夾用於夾取香品。
香箸 香箸即「香筷」,多為銅製。
香鏟 香鏟常用來處置香灰,多為銅製。
香匙 香匙用於盛取粉末狀或丸狀香品。
香囊 香囊用於盛放香粉、乾花等香品,以便於隨身攜帶或掛佩,多為刺繡絲袋,也常把繡袋再放入石、玉、金、銀等材質的鏤空小盒裡。
系有絲線,能掛在頸下的也稱為「佩香」。
來源:楚彧文化
編輯:茶泡泡網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