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國草藥之---中國歷代藥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藥王是中國民間對古代名醫的尊稱,隨時代、地區不同,藥王所指人物亦不同。
伏羲、神農、黃帝三位古代傳說中的聖王,之所以把他們祀為萬世醫藥之祖。
叔叔是中醫,鄉間有善名。
家中供奉藥王一尊,為父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所刻。
塑像為高一尺余寬不足尺的樟木所鏤,上有人物十五個,中間為降龍伏虎的藥王孫思邈,頭上為龍,足下為虎,左右各有藥童一名,頭頂半圈為十二代藥王。
據說,藥王共有十三代,從孫思邈往前推,具體是哪些人,不得而知。
百度一下,更無答案。
甚至藥王都不同,有人認為藥王是神農,傳說他嘗百草,「首創醫藥,世稱藥王;後遂以藥王為頌神醫之稱」(《辭海》1939年版)。
又云:「藥王」是佛書「藥王菩薩」的略稱(如《法華經》:「藥王汝當知」)或「藥師如來」(《維摩經》:「此有佛號藥王」)。
也有說「藥王」是韋善俊者,《列仙傳》:「韋善俊,唐武后朝(684~710年),京兆(今陝西長安)人。
長齋奉道法,嘗攜黑犬,名烏龍,世謂而藥王」
。
各地更是眾說紛紜,有說是扁鵲,有說是東漢邳彤,這些人不斷被神化,被不同地區的民間奉為藥王,並設廟祭祀,統稱為藥王廟。
但據叔叔所言,醫家一般都把孫思邈尊為藥王。
根據歷代名醫的成就,是否著書立說,是否開創或壯大某一領域及對後世的影響等,我以為,能被稱為藥王的,當為如下之人。
一代開山伏羲尊
二代神農替藥名
三代始祖軒轅士
四代醫師歧伯身
神醫扁鵲天下聞
醫聖傷寒張仲景
刮骨療傷數華佗
叔和脈經傳西晉
預防煉丹葛洪行
本草探源陶弘景
世代名醫之才最
太醫博士巢先生
千金奇方孫真人
十三名醫終成神
唐朝過後未封聖
亦有醫師集大成
錢乙兒科救萬民
法醫宋慈把冤伸
金元四家震亨末
本草綱目李時珍
醫宗金鑒吳謙呈
轉益多師天士親
古今名士千千萬
此處只是一家聲
備註(搜於網絡):
1、伏羲
中國神話中人類的始祖。
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
相傳為中國醫藥鼻祖之一。
《帝王世紀》稱「伏羲嘗百藥而制九針」,我國醫界數千年來尊奉其為醫藥學、針灸學之始祖。
2、神農
傳說中古代人物,與燧人、伏羲合稱「三皇」。
相傳是我國農業與醫藥的發明者,被奉為醫藥之鼻祖。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草經》或《本經》)系託名神農的著作,約成書於秦漢時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
3、黃帝
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原姓公孫(一說姓姬),名軒轅,號熊氏。
《黃帝內經》系託名黃帝與岐伯籌討論醫學的著作,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專著。
由於《內經》多以黃帝問、岐伯籌答的形式寫成,故後世稱中醫學為「岐黃」或「岐黃之術」。
4、岐伯
岐伯是中國傳說時期最富有聲望的醫學家,中國醫學素稱「岐黃」,或謂「岐黃之術」,岐伯當屬首要地位。
《帝王世紀》:「(黃帝)又使岐伯嘗味百草。
典醫療疾,今經方、本草、之書咸出焉」。
5、扁鵲
(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
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
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
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
秦太醫李醯術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殺之。
一生創有:《難經》,四診法(即望、聞、問、切)。
6、張仲景
(約150~154年-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漢族,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南陽鄧州市和鎮平縣一帶)人,中國東漢偉大的醫學家、世界醫史偉人。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被後世尊為「醫聖」,原書十六卷,經漢末戰亂兵火而散佚,復得後世醫家整理,成為今本《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前者專門討論傷寒病,傷寒是外感急性熱病的總稱,後者主要論述內傷雜病。
7、華佗
(約145-208年),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字元化,一名旉,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
華佗與董奉、張仲景(張機)並稱為「建安三神醫」。
少時曾在外遊學,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
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
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外科尤為擅長,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
8、王叔和
(約201—280年),名熙,漢族,西晉高平(今山東省鄒城市)人。
魏晉之際的著名醫學家、醫書編纂家。
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他做出了兩大重要貢獻,一是整理《傷寒論》,一是著述《脈經》。
他尋求古訓,博通經方,深究病源,潛心研讀歷代名醫著作,遵古而不泥古,虛心向有經驗的名醫求教,博採眾長,醫術日精,名噪一時。
由於其醫術高明,公元208年,當曹操南下征戰荊州劉表,王叔和被推選為曹操的隨軍醫生。
其後任王府侍醫、皇室御醫等職。
後又被提升為太醫令。
9、葛洪
(約284~364或343),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
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漢族,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
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
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
葛洪一生著作宏富,自謂有《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頌詩賦》百卷, 《軍書檄移章表箋記》三十卷,《神仙傳》十卷,《隱逸傳》十卷;又抄五經七史百家
之言、兵事方技短雜奇要三百一十卷。
另有《金匱藥方》百卷,《肘後備急方》四卷。
惟多亡佚,《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共收其著作十三種。
他是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領袖,內擅丹道,外習醫術,研精道儒,學貫百家,思想淵深,著作弘富。
他不僅對道教理論的發展卓有建樹,而且學兼內外,於治術、醫學、音樂、文學等方面亦多成就。
10、陶弘景
(456─536),字通明,齊梁間道士、道教思想家、醫學家,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卒諡貞白先生。
入齊,為諸王侍讀,除奉朝請,征左衛殿中將軍。
梁武帝永明十年(492年)辭官赴句曲山(茅山)隱居,從孫岳遊學,並受符圖經法,遍歷名山,尋訪仙藥。
梁武帝禮聘不至,卻每每就諮朝廷大事,時人稱為「山中宰相」。
其思想源於老莊,並受葛洪道教影響,亦雜有儒佛觀點。
主張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
將儒家封建等級觀念引入道教理論。
善書法,尤精行書,長於醫藥、歷算、地理。
在整理古籍《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吸收魏晉間藥物學的新成就,撰有《本草經集注》七卷,所載藥物凡七百三十種,對後世本草學之發展有很大影響。
另又著有《真誥》,是道家重要典籍之一。
11、徐之才
(492~572),南北朝時期一代各醫,出身世醫家庭,其先祖為徐熙,南朝丹陽(縣治在今安徽當塗丹陽鎮)人,人稱「東海徐氏」。
祖父徐文伯、父徐雄均為當時名醫。
士才秉承家學,精通醫道。
且博學多才。
初仕南齊,後被俘於魏,因其學才而被魏帝徵召,武平二年(571年)封西陽君王,故又稱徐王。
撰有《徐王八代家傳效驗方》(或作《徐王效驗方》十卷)、《徐氏家秘方》兩卷、《徐王方》五卷,為總結家傳醫療經驗之書。
另有《藥對》(或作《雷公藥對》)兩卷。
該書總結古代藥劑學的精華,對多種藥物炮炙處理,均有詳細記載。
其佚文見於《證類本草》中。
是徐氏家族七代名醫中最出色的一位,他曾經侍奉過梁國魏帝、東魏孝靜帝、北齊文宣帝、北齊武成帝等多個皇帝,在每個皇帝面前都能十分受寵,足見他醫術高明,而且對於如何侍主也是很有心得。
12、巢元方
隋代醫家。
大業中(605年-616年)任太醫博士、太醫令。
大業六年(610年),奉詔主持編撰《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共67門,載列證候1739條,分別論述了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證候。
對疾病的治療,一般並不論述,但也有部分疾病討論了診斷、預後,以及導引按摩、外科手術為主的一些治療方法和步驟。
這與當時隋煬帝下令編纂的方書《四海類聚方》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即前者專述理論,後者專述治療,兩者相輔相成,形成較為全面的醫學配套著作,可惜《四海類聚方》早已佚失,使我們不得探其真面目。
《諸病源候論》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一部系統總結疾病病因、病理、證候的專著,並對隋以後兩代醫學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對祖國醫學的發展有突出貢獻,為歷代醫家所推重。
13、孫思邈
唐朝京兆華原(現陝西耀縣)人,是著名的醫師與道士,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後人譽為「藥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
孫思邈從小勤奮好學,七歲讀書,每日背誦一千多字,有「聖童」之稱。
到了二十歲,已精通諸子百家學說,既「善談莊、老」,又「兼好釋典」,學問非常淵博。
隋唐兩代帝王屢次請他做官,他都「固辭不受」,而立志學醫,他的這種認識,是從切身體驗中得來的。
他小時候,體弱多病,要經常請醫生診治,「湯藥之資,罄盡家產」。
周圍貧苦百姓,也跟他一樣,因為患病弄得窮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療而悲慘死去這些事,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貴千金。
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千金要方》自序)。
因此,他十八歲開始,就「志於學醫」,並下了很大的苦功,所謂「青衿(古學子所穿的衣,後稱入學的生員)之歲,高尚茲典。
白首之年,未嘗釋卷」(《千金要方》自序)。
經過這樣長期刻苦的鑽研,他的醫學造詣很深,成為隋唐時期醫藥界的佼佼者。
他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共三十卷,內容極為豐富,這是孫思邈對醫學的重大建樹,是我國醫學史上的重大革新。
《千金翼方》是對《千金要方》的補編。
書名含有和《千金要方》相輔相濟,羽翼雙飛的意思。
此書共三十卷,其中收錄了唐代以前本草書中所未有的藥物,補充了很多方劑和治療方法。
首載藥物八百餘種。
這兩部書,合稱為《千金方》,收集了大量的醫藥資料,是唐代以前醫藥成就的系統總結,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類書,對學習、研究我國傳統醫學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4 錢乙
(約1032—1114)宋代著名兒科學家。
字仲陽。
祖籍錢塘(今浙江杭州)。
其臨症心得治驗,經閻孝忠整理而成兒科專著《小兒藥證直訣》3卷,另著《傷寒指微論》。
對兒科學及整個中醫基礎理論之發展影響很大。
15 宋慈
(1186-1249),字惠文,福建建陽人。
嘉定十年(1217年)中進士,後多次出任法官的職務。
在長期擔任法官生涯中,宋慈積累了豐富的司法經驗,他認為「獄事莫重於大辟,大辟莫重於初情,初情莫重於檢驗」,因而檢驗乃是關係整個案件「死生出入」、「幽枉曲伸」的大事,因而他對獄案總是「審之又審,不敢萌一毫慢易心」。
經過常年司法實踐,他發現「獄情之失多起於發端之差,定驗之誤皆源於試歷之淺」,認識到很多冤案、錯案均與檢驗經驗不足有密切關係。
於是他在晚年之時吸收了《內恕錄》等著作中有關法醫學的論述,結合自己的經驗與見解,精心撰寫成《洗冤集錄》一書,該書由於材料充實、內容豐富,說理簡明,分析透徹,一經問世即顯露出極高的應用價值,迅速傳遍全國各地,數百年來,一直被我國法醫界視為「金科玉律」,為聽訟決獄者之必讀,成為後世諸多法醫檢驗書籍的祖本。
16 朱震享
(1281—1358)元代著名醫學家,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陰派代表醫家。
字彥修,人稱丹溪先生。
義烏(今屬浙江)人。
著作有《格致餘論》和《局方發揮》各1卷。
朱氏之學,不僅在國內備受醫者推崇,流傳日本後也影響甚大。
17李時珍
(約1518—1593)明代傑出醫藥學家、科學家,也是世界公認的古代著名科學家。
字東壁,號波瀕湖。
蘄州(今湖北蘄春)人。
著作有《本草綱目》,為明代本草集大成之巨著,對藥物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另著《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
18 吳謙
(約1689-1848),字文吉,清朝安徽歙縣人。
乾隆時為太醫院院判,奉旨編修大型綜合性醫書《醫宗金鑒》。
吳謙為人謙和,恭謹守禮,因而深得內廷的賞識,又以其醫術高超,名著一時。
是清雍正、乾隆年間的名醫,曾任太醫院右院判。
乾隆四年(1739),乾隆帝為標榜文治,詔令太醫院編纂醫書,「以正醫學」。
由大學士鄂爾泰和親王弘晝督辦,任命御醫吳謙、劉裕鐸擔任總修官(相當於主編),至乾隆七年(1742)成書,乾隆帝大悅,賜名為《御纂醫宗金鑒》。
《醫宗金鑒》是清代御製欽定的一部綜合性醫書,全書90卷,是我國綜合性中醫醫書最完善簡要的一種,是我國第一部帶有教材性質的普及性醫學叢書。
1742年,《醫宗金鑒》以武英殿聚珍本與尊經閣刻本印行,在全國推廣,深受歡迎,影響巨大;自1749年起,清太醫院將《醫宗金鑒》定為醫學生教科書,逐步成為全國醫學教學標準。
19 葉天士
名桂,號香岩,別號南陽先生,江蘇吳縣人,清代傑出的醫學家,為溫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葉天士生於醫學世家,祖父葉時、父葉朝采都是精通醫術,尤其以兒科聞名。
葉桂12歲開始從父學醫,14歲時,他父親死了,於是抱著失去親人的痛苦,拜父親的門人朱某為老師,專學醫術。
葉天士聰慧過人,悟超象外,一點即通;尤其虛心好學,凡聽到某位醫生有專長,就向他行弟子禮拜其為師,十年之內,換了十七個老師,並且他能融會貫通,因此醫術突飛猛進,名聲大震。
葉天士不僅精通醫術,而且治學講求宏搜博覽,學究天人,精細嚴謹,使醫術與學術相得益彰。
葉天士以其「立德、立功、立言」的為醫最高境界,而深受廣大醫家景仰,他的學說,在二百多年的不斷發展中,形成一個重要而有特色的醫學流派——「葉派」。
除上述外,另外歷朝歷代都有名醫,如:上古時代的伯高、雷公、少師、甄立言等。
周漢晉淳于意、皇甫謐、涪翁與郭玉等。
魏晉南北朝雷斆、全元起、許胤宗、甄權等。
隋唐時張寶藏、崔知悌、張文仲、王燾、韋迅、鑒真、王冰、昝殷、李珣、韓保升等。
宋朝時許叔微、楊士瀛、陳自明、李迅、王執中等。
金元時劉完素、張從正、張元素、李杲等。
明代王肯堂、張介賓、楊繼洲、陳實功、吳有性、徐春甫、高武、龔廷賢、方有執、楊濟時、張介賓、傅青主等。
清代徐大春、陳念祖、吳塘、王清任、唐宗海、鄒潤安、劉奎、尤怡、薛雪、徐大椿、趙學敏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