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出水3萬多件文物 「江口沉銀遺址」首期發掘結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考古隊員正在進行文物保護工作

考古隊員正在拍攝文物

昨天,記者在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發掘現場看到,雖然今年的考古工作已經結束,不過江口沉銀遺址依然被數公里長的藍色彩鋼包圍,圍堰工作區域內還有一台挖掘機和一台推土機依然在工作,區域內已經滲入部分河水。

「目前,田野部分已經結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中心主任、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劉志岩說,隨著岷江汛期的來臨,水位逐漸提高,按照既定的工作計劃,現場考古發掘工作結束。

而本次考古發掘面積20000餘平方米,出水文物30000餘件,實證確認了「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

實證確認「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

「這次的考古發掘面積也不算大,整個遺址估計可達100萬平方米,我們今年才發掘了兩萬平方米,差不多僅僅是全部遺址的2%。

」劉志岩說,今年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確定了江口沉銀的遺址地點。

據了解,江口沉銀遺址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的岷江河道內,2010年被眉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眉府函[2010]142號),遺址保護範圍為東西各至河堤,南至岷江大橋,北至府河、南河交匯處,面積約100萬平方米。

本次出水文物數量之多、等級之高,涉及的種類之豐富、時代跨度之大、地域之廣,在全國都堪稱一項非常重大的考古成果,具有極高的科學、歷史、藝術價值。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稱,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發掘不僅是四川首次開展的水下考古發掘項目,也是中國考古界首次在內水區域開展圍堰考古。

據現場考古人員介紹,此次發掘出的文物均散落、卡鉗在河道沙石下6米左右的古河道岩石凹槽之中。

對於這次的考古發現,劉志岩用幾個字來形容:數量大、種類多、等級高、時代長、地域廣。

「一共有3萬多件文物,包括了張獻忠自己的東西,這些主要是和大西國政權有關係的。

一部分是跟明朝政府有關係的,有藩王府、官府的東西。

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但是那麼多不同地方的東西都同時出現,應該是和張獻忠當年打仗掠奪有一定的關係。

」 劉志岩介紹,這次發掘出水的文物種類以金銀銅鐵等金屬材質的器物為主,包括屬於張獻忠大西國冊封妃嬪的金冊,西王賞功金幣、銀幣和大順通寶銅幣,銘刻大西國國號的銀錠等,此外還有屬於明代藩王府的金銀冊、金銀印章以及手鐲、戒指、耳環、發簪等各類金銀首飾,鐵刀、鐵劍、鐵矛、鐵箭鏃、鐵鉤槍等兵器,另還有瓷碟、瓷碗、銅鎖、鑰匙、秤砣、頂針、金銀紐扣等生活用具,還有大量的碎銀,種類豐富多彩。

他進一步解析說,這次發掘的部分銀錠、金銀冊等文物上詳細記錄其年代、地域等信息。

從時代上看,從明代中期延續至明代晚期;從地域上看,這些文物記錄的地域北至河南,南至兩廣,西到四川,東到江西,範圍包括了明代的大半個中國。

應該說本次出土的文物是明代中晚期社會生活、政治、軍事等方面最直接的展示,3萬餘件出水文物對研究明代的政治史、經濟史和軍事史等具有重要意義。

而唯一的遺憾則是,在沉銀之地尚未發現古沉船的蹤影。

但高大倫透露,今年底的再一次發掘,將力圖解開沉船蹤影之謎。

此外,參與本次考古工作的國內外頂級的博物館專家、考古專家、歷史專家以及文物保護專家共同研討江口沉銀遺址的發掘和成果,專家們認為,江口沉銀遺址的發現是世界範圍內所發現的為數不多的批量寶藏,屬於世界級的考古發現,是定陵之後最重要的明代考古發現,為中國歷史時期晚段考古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實物資料。

據說擁有相當於 現在30億人民幣的財富

這些寶物的主人是誰?又是什麼原因,將寶物丟在江中?

百年來,張獻忠「江口沉銀」的秘密一次次被挖掘,但歷史謎底卻一次次與我們擦肩而過。

隨著這3萬多件文物的出水,真相真的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自從張獻忠的寶藏隨著「大西國」的滅亡消失以後,無論是從流傳的傳說,還是史料文獻的記載,張獻忠的寶藏無疑就在四川,而就在眉山市彭山區,流傳著一首歌謠:「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

歌謠不難解釋,在石牛與石鼓相對的地方,有一筆大寶藏,找到這筆寶藏的人,連成都城都可以盡數買下。

家住在岷江西邊的陳大爺對「江口沉銀」的傳說耳熟能詳。

「有說當時張獻忠想要逃,順江而下,在兩江交匯的江口受到了明軍的伏擊,當時明軍採用的是火攻,張獻忠的船被火燒盡沉入江底。

」陳大爺回憶說,「也有一種說法是說,張獻忠受到伏擊,感到害怕,自己命人鑿沉船隻想要逃跑,然後船內的寶藏也因此沉到了江底。

有歷史學家粗略估算了一下,張獻忠至少擁有千萬兩白銀。

按明末白銀的購買力與現在人民幣摺合比算,一兩相當於當今300元左右。

也就是說,在那個年代,張獻忠擁有相當於現在30億人民幣的財富,在明末清初那個動亂的年代,肯定是財富榜上有名。

「還有人說張獻忠本來是要打算回來取寶物的,但是後來他到死都沒有機會來取。

隨著大水的沖刷加上山體的滑坡等等,寶藏漸漸被掩埋。

」陳大爺說。

劉志岩表示:「關於張獻忠沉銀的地點的說法很多,文獻中也有很多記載。

從清朝到民國政府都曾經有進行過一些打撈活動,但是一直也沒有一個肯定的說法。

在這次考古活動之前,不僅是寶藏地點,甚至是否有沉銀一事都是疑問。

直到這次發掘行動進行之後,相繼在江口鎮的河道中發現了明代銀錠等重要文物,才充分證實了張獻忠江口鎮沉銀之說。

(每日商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