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成佛 一念成魔 摸金校尉何去何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中國,歷朝歷代對掘墳盜墓行為,皆視為大逆不道,要處酷刑的。

就制度上來說,明朝不只帝王陵寢規制有了創新,保護陵寢的制度也是最為完備的,而且量刑很重。

據《明會典刑律條》:「凡謀反及大逆(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但凡共謀者,不分首從,皆凌遲處死。

祖父、父、子、孫、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異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異,年十六以上,不論篤疾、廢疾,皆斬;其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姊妹,若子之妻妾,給付功臣之家為奴,財產人官;若女許嫁已定歸其夫,子孫過房與人及聘妻未成者,俱不追坐(下條准此)。

知情故縱、隱藏者斬。

有能捕獲者,民授以民官,軍授以軍職,仍將犯人財產合計充賞。

知而首告,官為捕獲者,只給財產。

不首者杖一百,流三千里。

實際上,對帝王陵不要說盜了,就是偷了其祭祀物品,也是「十惡」之行為。

民國時出版的《明孝陵志》(作者王煥鑣)中稱,「盜大祀神御物者為大不敬,二者皆在十惡之科」。

明朝這些制度都是參考了過去朝代增補制訂的,在漢、唐的法律中,都有詳細的規定。

漢朝規定「竊盜者刑」、「發墓者誅」;《唐律疏議》規定,「若無故登山陵,亦同入太廟室坐罪。

」從中可以看出,連沾了帝王陵的邊,都是不被允許的,一不小心誤入陵區都是要坐大牢的。

但是,從有土葬習俗、陵墓中附葬有價值物品開始,掘墳盜墓之事就開始了,從沒有斷過。

特別自春秋時期厚葬之風盛行後,盜墓開始作為一種發家致富的途徑,而成為最古老的職業之一,雖然有砍頭之險而不禁。

直至今天,這個古老的職業不僅沒有衰敗的跡象,反而呈蓬勃發展之勢。

而且,藉助科學,手段上越來越現代化,連遙感、磁感技術都用上了,不再僅僅是洛陽鏟。

縱觀古今,有名有姓的盜墓者多如牛毛,但以伍子胥、項羽、劉去、曹操、董卓、黃巢、溫韜、劉豫、楊輦真珈、陳奉、乾隆、孫殿英等十二位人物最有影響,其行為在中國的盜墓史上是抹不掉的。

借用今天流行的「名人概念」來說,這些人都是盜墓名人,當然更是狂人!

伍子胥:最毒的盜墓者

伍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是中國史書著墨比較多的人物之一,本來就是一歷史名人。

從中國的盜墓文化史來說,他也是重量級的。

掘開了人家的陵墓不說,還要拿著皮鞭,朝屍體發泄,可謂最狠毒的一位掘墓者。

伍子胥受封於申地,故又稱申胥。

本為楚國人(家在今宿遷市來龍鎮一帶)。

入吳後,輔佐吳王闔閭,修法制以任賢能,獎農商以實倉廩,治城郭以設守備。

伍子胥與中國歷史上多位名人有聯繫,如越王勾踐、孫武、范蠡、西施等。

孫武精通兵法,是伍子胥舉薦為吳國將領,從而名聞天下的;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西施,與伍子胥的恩怨也很出名,當時伍子胥建議殺了越王勾踐,結果好色的吳王不聽,范蠡遂使出「美人計」,獻西施給吳王,離間吳王與伍子胥關係,導致伍子胥被殺。

亡了吳國。

伍子胥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盜掘者,源於其出走吳國之前,與楚平王結下的仇恨。

《左傳》記載,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均為楚平王所殺,伍子胥被迫出逃吳國,發誓要搞垮楚國,以報仇雪恨。

公元前506年,在孫武攻破楚國城池,成全吳王「春秋五霸」地位後,伍子胥也尋得了報殺父兄之仇的機會。

據說入楚後的伍子胥最想乾的第一事,就是找到死去不久的楚平王陵墓。

開始找了一天也未找到,原因是當年楚平王為防止陵址被人知曉,下令把參與修陵的工匠全殺掉了。

經一個僥倖逃脫的老工匠指點,伍子胥順利掘得楚平王陵,把他的屍體挖了出來,用鞭子抽打解恨,一直抽了三百下才止住,此即「鞭屍三百」典故。

另有一說,伍子胥抓到了楚平王的兒子楚昭王,對其進行嚴刑拷打,逼他說出了父陵的下落,伍子胥方得手。

此事《史記》上亦有記載,但司馬遷覺得伍子胥的行為過分了,稱「怨毒之於人甚哉」。

現代學術界還引發了「鞭屍」、「鞭墳」之爭,認為伍子胥當年根本未鞭屍,僅是鞭了梁平王的陵墓。

楚平王墓現在已無存,史書上對此事記載又不周全,事情的真相已是一道永遠無法解開的歷史之謎。

項羽:最牛的盜墓者

與伍子胥相比,項羽的盜墓顯得理由更充分更正義一些。

伍子胥是為了報「家仇」而盜掘陵墓,是私心;三百年後,項羽為了「國恨」,掘開秦始皇陵,天下所願。

秦始皇是什麼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陵是什麼陵?中國帝王陵寢中的「第一陵」(見《盜墓賊眼裡最值得冒險的三座帝王陵》一書),敢對這樣的帝王陵下手,只有項羽,牛!

項羽與伍子胥是老鄉,都是現在的宿遷人(這層歷史關係恐怕不少人不是太清楚吧),時人稱西楚霸王,其戰爭的競爭對手是鄰邊徐州的劉邦。

秦始皇在位時實行嚴酷的統治,僅為他修陵就調運用了70萬囚犯。

由於殘暴不仁,在陵尚沒有完全建成時就出亂子。

公元前209年前後,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就是當代官方史書認定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秦陵修筑前後共用了37年時間,在秦始皇病死後,因為江山不穩,秦陵是虎頭蛇尾,後期草草收尾,可以說秦陵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半拉子工程。

對於項羽掘秦陵,班固的《漢書》稱,「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大師至其下矣。

項籍焚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掘,其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羊,失火燒其藏槨。

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

數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緊閉之禍,豈不哀哉。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渭水》記載得更具體,「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作物不能竄,關東盜賊銷槨取銅,牧羊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滅。

《史記》中記載,劉邦把「掘始皇帝冢」作為項羽的一大罪過。

昭示天下。

但有學者認為,項羽掘秦陵記載未必準確,酈道元在四百年後寫的書不可信,因為早年史書、比較嚴肅的《史記》並無準確記錄。

現代考古探測則發現,秦陵「完好無損」。

項羽當年到底是否掘開了秦陵,在秦陵被充分考古發掘之前,仍是歷史之謎,無從驗證史實的真偽。

劉去:最變態的盜墓者

盜墓有的是泄憤,有的是貪財,但中國歷史上有一盜墓者卻很變態,首先是為了好玩,他就是西漢時期廣川王劉去。

劉去為西漢皇室,封地在河北、山西、山東相連區域,原為信都國,後稱廣川王。

據說,劉去當年名聲很差,做事不靠譜,吃喝玩樂樣樣精。

據晉人葛洪編著的《西京雜記》記載,在其封國內「國內冢藏,一皆發掘」,有點名氣的古墓幾乎沒有一座能逃過劉去的鐵鍬。

劉去盜掘的對象主要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王族墓,魏襄公、晉靈公的陵墓都讓他掘開了。

宋代李?P奉敕編修過一套五百卷的大書,專收野史、傳記和小說,因編成於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遂定名為《太平廣記》。

這部書里對劉去盜墓有較詳細的記錄。

魏襄王墓是石料做成的外槨,中間置放石床,石屏風。

為防盜掘,入口用鐵水灌注,劉去派人鑿了三天才掘開。

棺材是用生漆雜以犀牛皮做成的,有好幾寸厚,刀根本砍不動,劉去則讓人用鋸子鋸開。

石床上放有一個玉痰盂,兩把銅劍,幾件金器。

劉去看上其中一把銅劍,當場就拿起來帶在身上。

晉靈公生前荒淫暴虐,民怨沸騰,宰相趙盾屢屢進諫勸說無效,史稱「晉靈公不君」。

死後幾百年,晉靈公遭到報應,出現了冤家對頭,他就是「不王」的劉去。

晉靈公墓在今山西絳縣境內,墓冢如饅頭狀,系五花土堆成。

劉去進去時看到,墓室豪華富麗,四角都放置用石頭雕刻成的鷹犬,上刻有壁畫。

在棺槨兩邊,有男女石人四十多個,捧著燈燭什麼的站立在周圍。

雖然棺槨已經朽爛,但屍體還沒有壞,晉靈公的九竅之中都放有金玉。

劉去看上了陪葬品中一個拳頭大的玉蟾蜍,拿回去當儲水磨墨用的水盂使。

被劉去盜掘的有名古墓還有好多,如魏王之子且渠墓、晉幽王墓、欒書墓等一大批古墓。

但盜墓多了,劉去也害怕。

《太平廣記》記載,在掘開且渠墓時,劉去被嚇得半死,裡面的人竟然栩栩如生。

劉去趕忙讓手下人住手,退出,重新封好。

史稱,劉去盜掘古墓的數量「不可勝數」,但具體有多少,又獲得多少寶物,現在已無從考證。

曹操:最專業的盜墓者

盜墓,多是王者行為,這也說明一個問題,歷史上大規模的盜墓行為都摻雜有官方性質。

但有明確記載設專職,設「盜掘辦公室」的,最早應該是三國時期的曹操。

史書中稱他在軍中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專門研究、執行盜墓,曹操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專業的盜墓者。

曹操的底細大家都清楚,在民間傳說里,他是一個典型的奸臣形象。

曹操最不光彩的地方,其實不止他的奸,還有其盜墓行為。

據說在他打天下之初,為了籌集軍餉,曹操想到陪葬甚豐的王陵,遂打起了盜墓的主意。

為保證盜墓的成功和收成,曹操獨出心裁,在軍中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職,有幾十個人專門負責,打到哪盜到哪,哪座陪葬多盜哪座。

曹操盜得的最著名陵墓是芒碭山王墓,這裡是漢梁孝王劉武和李王后的陵墓。

此陵構建規模宏大,有北京「十三陵」的四倍大,人稱「天下石室第一陵」。

劉武是劉邦的孫子,其父是漢文帝劉恆,哥哥是漢景帝劉啟。

劉武正處「文景之治」、國富民豐的年代,可以想見劉武陪葬的豐厚程度。

劉武的陵墓由墓道、甬道、主室、迴廊、側室、耳室、角室等部分組成,設有完備的排水系統。

經現代考古測量,墓室總容積大達1367立方米,與皇帝享用的規制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麼大的空間,陪葬品該有多少啊。

史上具體記載了曹操的盜墓行為,在陵墓打開後,他親臨現場,指揮取寶。

《水經註疏》記載:「操發兵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室數萬斤。

」據說,曹操僅憑這一次盜掘所得的財寶,就養活了手下全軍將士三年,可見盜得財寶之巨。

而讓考古專家不解的是,梁孝王墓的墓道都系用上千公斤的巨石封死,那時沒有大型的起重設備,曹操手下靠什麼打開陵墓,盜得這些財寶的?

不論出於何種目的掘墓,盜墓都是一種罪過。

項羽盜掘讓劉邦找到了攻擊的理由,曹操則讓袁紹抓著了小辮子,成為挨伐的一大罪狀。

袁紹在攻伐曹操前,讓手下很有才華、後世稱「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起草了一份討曹「檄文」:「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松柏桑梓,猶宜恭肅。

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至今聖朝流涕,士民傷懷。

又署發立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毀突,無骸不露。

」就是這份檄文,讓後世了解到了曹操盜墓真相。

曹操也許看到了厚葬的弊端和被人盜掘的險境,因此他生前就提倡薄葬、秘葬。

《三國志·魏書》中記載,公元218年曹操頒布《終令》,即遺囑,表示陵址要選在「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樹」,陵內「無藏金玉珍寶」。

不只如此,為防盜掘還做了好多疑冢。

成書於南宋時期的《輿地紀勝》稱,「曹操歿後恐人發其冢,乃設疑冢七十二」;同一時期羅大經著作《鶴林玉露》稱「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傳雲曹操冢也。

」又稱,曹操實際葬在高陵,又稱西陵,但高陵在哪至今仍是考古界困惑的一個謎團。

看來曹操防盜墓與盜墓都很專業。

董卓:最惡的盜墓者

中國歷史上的厚葬之風到西漢時期達到了第一個高峰。

歷史上,陵墓在100至200年內被盜的占80%以上,據此,漢代以後必定形成一個盜墓高潮。

史實證明,這推測是存在的。

在中國歷史上三大盜墓高潮中的第一波,即出現在西漢末年至南北朝這一段時間。

這一歷史時期,小朝小廷如玩遊戲般交替頻繁,因此世道很亂,饑民遍野,民間盜墓之風盛行,你盜我亦盜,大家一起盜。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掘墓大盜曹操外,還有董卓、黃巢等人。

不同的是,董卓沒有曹操那樣專業,但董卓手下能人多,規模亦很大,東西兩漢的帝王陵墓多被他盜掘了,與其為人一樣,「惡」名在外。

董卓原為漢時河東太守,曾帶兵征討黃巾軍,官至西涼刺史(相當於省部級行政首長)。

公元189年,即漢少帝昭寧元年,董卓在大將軍何進授意之下進京剷除宦官,可何進卻被殺了,讓董卓得了一個大便宜,藉機收編何進部隊。

又采李儒之計贈赤兔馬,收伏呂布,「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一說由此而來。

從此,董卓稱霸朝野。

不可一世。

董卓生性殘暴,濫殺生靈,最受史學家指責的是廢漢帝一事,當時少帝劉辯登上龍座僅五個月,就讓董卓廢為弘農,改立劉協為獻帝,朝臣礙於淫威也敢怒不敢言。

與歷史上最毒的盜墓者伍子胥死於女人之手一樣,董卓最後也中了「美人計」,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所害。

司徒王允將貂蟬許給呂布,再獻董卓,離間這對「父子」,致二人反目,最後王允與呂布合謀殺死了董卓。

西漢最有作為,也是中國眾多帝王中頗有作為的皇帝漢武帝劉徹的茂陵被掘開,董卓就是最大的罪人之一。

自茂陵地宮封上的那一刻起,不少人就盯上了,有記載的第一盜是東漢初年農民起義軍赤眉軍乾的。

盜掘茂陵前,赤眉軍先把漢高祖劉邦的長陵掘開,已盜走了大量財寶。

值得一提的是,在掘開長陵陵區內劉邦皇后呂雉的墓穴(漢制帝、後同陵不同穴)時發現,呂后的屍體歷經那麼多年仍如剛死不久,有兵士動了邪念,竟然奸了屍。

掘開茂陵後,陵內財寶搬了幾十天,「陵中物仍不能減半」,茂陵的陪葬品太多了(見《盜墓賊眼裡最值得冒險的三座帝王陵》一書)。

到東漢末年,同為軍餉發愁的董卓也盯上了茂陵,盜墓執行人就是他手下第一大將呂布。

茂陵營建了54年,地宮巨大,為西漢皇陵中最大的一座。

雖然之前已讓赤眉軍光顧,但呂布進去後。

發現陪葬品仍是堆放滿地,呂布滿載而歸,把劉徹的棺槨翻得亂七八糟。

董卓在盜掘西漢諸陵之前,已命令呂布盜掘了東漢帝王陵,在挾天子西入關中後。

進入茂陵後呂布為何要亂翻劉徹的棺槨?據說是受命尋找可能陪葬的治啞巴秘方。

董卓有個孫女叫董白,聰明伶俐,10歲就被封為渭陽君,但卻是殘疾人,天生啞巴。

董卓極疼愛她,想盡了辦法,遍請名醫都治不了。

於是想到了劉徹陵中陪葬品可能有失傳秘方一說,要呂布注意尋找。

可沒有翻到秘方,卻找到了一卷黃絹,上書「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子。

不得生。

」原來這是一句咒語,「千里草」、「十日子」不就是一個「董卓」嗎?「不得生」,是罵董卓不得好死呢!沒有找到秘方,反而遭到戲弄咒罵,董卓惡向膽邊生,一怒之下欲把劉徹的屍骨拖出棺外「曬屍」,後經中國古代的音樂家蔡文姬之父、一代名儒蔡邕的苦勸方罷。

有意思的,想取代漢帝做皇帝的董卓十分迷信,怕弄壞地脈風水,壞了霸業,竟然又派人將搬出來的部分陪葬品放了回去,又把陵重修了一下。

在正史上,並無董卓盜墓的準確記載,演義小說里多有描述,所謂的「千里草」是附會之說,劉徹再聰明也不可能想到三百年後會出現董卓這個盜墓惡賊的。

楊鼙真珈:最沒道行的盜墓者

北宋皇陵被盜掘,南宋皇陵也未能倖免。

南宋皇陵是在元初遭盜掘的,這也是中國帝王陵寢被盜掘事件最悲慘的一次。

南宋皇陵實為「攢宮」。

即為攢集梓宮。

暫葬地。

考慮以後遷回河南鞏義祖陵區內,所以棺槨葬得比較淺,盜掘起來很容易。

盜掘南宋皇陵的是叫楊輦真珈的西域和尚(蕃僧),作為一個出家僧人,本該好好修行,但他不事佛法,毫無道行,壞事做盡,是出家人和盜墓者里的雙重敗類。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深受忽必烈青睞的楊輦真珈被任命為江南釋教總攝(總管江南地區佛教事務的官員)。

宋末元初人周密所著《癸辛雜識》、元末明初黃岩人陶宗儀所著《輟耕錄》,均記載有楊輦真珈盜墓一事:至元二十二年九月,楊輦真珈夥同僧人允澤等人,帶人到陵區。

當時負責護陵的羅銑堅決阻止,允澤竟然抽出刀來,當場殺了羅銑。

南宋這段歷史是很糟糕的。

1127年5月,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稱帝,至1279年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趙_爵跳海滅亡,共歷152年。

南宋先後有九位皇帝,六位葬於浙江紹興寶山,分別是宋高宗趙構的永思陵、宋孝宗趙奮的永阜陵、宋光宗的永紹陵。

末三帝葬在哪,要麼失考,要麼在異地。

由於南宋朝廷希望有朝一日打回北方,相比於北宋皇陵,南宋帝王陵更為簡單了。

楊輦真珈沒有放過一座帝王陵,連后妃大臣墓都未能倖免,全部掘開,盜掠去了無數財寶。

史書上記載被楊輦真珈盜走的寶物有,徽宗陵的「馬烏玉筆箱」、「銅涼撥銹管」,高宗陵的「真珠戲馬鞍」,光宗陵的「交加白齒梳」、「香骨案」,理宗陵的「伏虎枕」、「穿雲琴」、「金獵晴」,度宗陵的「玉色藤絲盤」、「魚景瓊扇柄」,還有大量的黃金、白銀。

在毀陵盜物之外,還有最令人髮指的事情。

楊輦真珈將帝、後們的骨骸全部掘出,棄之荒野。

理宗趙昀是大頭,楊輦真珈將他的頭顱從屍身上取下來帶回北方,鑲銀塗漆,製成盛酒的器具使用。

又將帝後的屍骨收集於臨安皇宮中,上築高13丈的白塔壓之,名日「鎮本」。

對這段歷史,《明史》有詳細記載,「至元間,西僧嗣古妙高欲毀宋會稽諸陵。

夏人楊輦真珈為江南總攝,悉掘徽宗以下諸陵,攫取金寶,裒帝後遺骨,瘞於杭之故宮,築浮屠其上,名曰鎮南,以示厭勝,又截理宗顱骨為飲器。

真珈敗,其資皆籍於官,顱骨亦入宣政院,以賜所謂帝師者……」

南宋皇帝至死也無一人能回到祖陵處,反而遭陵毀屍拋。

時人唐珏看不下去,召集鄉人用獸骨置換收藏了帝後的屍骨。

最後還是明太祖朱元璋做了一回善事,將南宋帝王的屍骨重新歸葬原處,重修了皇陵。

史書記載了此事,根據《南宋諸陵圖》記載,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詔將遺留在元宮中趙昀的頭顱送回南方,並將其他五帝遺骸遷回攢宮。

陳奉:最荒唐的盜墓者

盜墓盜到了自己主子身上,打起了當朝皇帝祖宗陵墓的主意,看起來不可思議,但這樣的荒唐事在明朝萬曆年間偏偏就發生了。

執行者是叫陳奉的宦官(太監),與劉豫、楊輦真珈的盜墓含有政治成份不同,陳奉盜墓純粹是為了財寶,真的是利令智昏。

陳奉,明湖廣承天(今湖北鍾祥)人。

本為御馬監奉御太監,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奉朱翊鈞旨意,去湖廣一帶徵收礦稅,官方身份是「稅監」。

陳奉每到一地都劫掠行商,欺壓官民,所求稍有不遂,官吏即遭鞭笞等。

陳奉及其手下剖孕婦,溺嬰兒,無惡不作。

哪家有錢敲詐哪家,弄得眾多殷實人家傾家蕩產。

陳奉最讓人痛恨的行為是挖墳掘墓,《明史》對他的評價是八個字,「剽劫行旅,恣行威虐」。

陳奉的盜墓歪念是受到了武昌境內發生的鄉民盜掘李林甫之妻楊氏墓「得黃金巨萬」一事啟發,而「悉發境內諸墓」,走上盜墓之絕途的。

當時在他權力範圍內荊州境內的大大小小、有名沒名的墳墓全都讓他派人盜掘了。

巡按御史玉立賢上奏,請當朝皇帝朱翊鈞下旨停止陳奉的盜掘行為,未被理睬。

萬曆二十八年十二月,武昌發生民變,時南京吏部主事吳中明再向朱翊鈞上奏,揭露陳奉「威嚇詐騙官民,犯上違制自稱千歲」等罪行。

大學士沈一貫也上言,請求將激起民變的陳奉撤回,「以此收攏湖廣百姓之心」。

朱翊鈞全都置之不理,這大大助長了陳奉的惡念野心,導致發生了陳奉盜掘顯陵的事件。

顯陵位於今湖北省鍾祥市境內,是朱翊鈞自己的曾祖父、恭睿獻皇帝朱祜杭和曾祖母蔣氏的合葬墓。

顯陵本為王陵,營建斷斷續續長達47年,規模宏大,陪葬不薄。

陳奉借顯陵在棗陽礦山旁邊的便利,以開礦作掩護,進行盜掘。

知縣王之翰探知陳奉用心不良,進言阻攔,結果反遭陳奉的誣陷,遭逮捕。

老百姓對陳奉恨得咬牙切齒,要誅殺他,陳奉嚇得躲藏了起來。

史稱,陳奉兩年之後離開湖廣時,搜刮來的金銀財寶貨物數以萬計,運載財寶的舟船首尾相連,長達數里,為確保萬無一失,陳奉增派了大量士兵護衛。

從這裡可以知道,一個宦官敢盜掘當朝皇陵,當然這是得到了朱翊鈞的默許,為皇帝斂財的,不然陳奉的荒唐行為是不可能發生的。

所以現在人稱,朱翊鈞的定陵被發掘掉,也是一種報應,活該。

乾隆:權力最大的盜墓者

盜墓與一朝之君聯繫到一塊,或許不少人都可得覺得意外,這怎麼可能呢?但為了一己之利、出於壞人風水的考慮,皇帝也不能免俗,做起偷盜勾當,歷史上這樣的皇帝並不缺少。

大清王朝鼎盛時期的皇帝、中國歷史上頗有作為之君乾隆就干過這種事情。

在古今盜墓者中,乾隆該算是權力最大的一位盜墓者。

乾隆盜墓對象是明「十三陵」,其公開理由卻不是盜,而是頗討漢人喜歡的說法:修葺明皇陵,與他人的野蠻盜掘相比,乾隆的行為顯得很文明。

乾隆盜墓堪稱一奇,據說僅是為了盜取陵中楠木大柱。

乾隆是雍正的第四個兒子,雍正死後繼承大位,改元乾隆,為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繼位時,清王朝已經過康熙,雍正兩代70多年的治理,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社會穩定,百姓安康。

乾隆勵精圖治,促進了發展,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絕唱出現了,此即「康乾盛世」。

乾隆在位六十年,享年89歲,加上三年太上皇,為中國帝王中實際在位時間最長、年壽最大的皇帝,自號「十全老人」。

史載,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公元1785年),開始對明陵進行一次較大規模的修葺,乾隆就利用這次機會盜墓的,偷梁換柱。

這次修葺,項目不全,且未尊原制,有的建築還被拆除或縮建,「拆大改小十三陵」。

民間廣為流傳「乾隆盜木」的故事,就是這次修陵過程中發生的。

說是乾隆因為看上了朱棣長陵??恩殿的金絲楠木大柱,這才降旨修明陵的,企圖將長陵大殿拆毀。

經劉墉(劉羅鍋)、紀曉嵐等人的勸阻,乾隆皇帝才放棄了拆長陵的念頭。

但他不死心,仍命人拆毀了永陵的大殿,換下該殿的楠木,用於建設自己裕陵。

明永陵位於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屑俺率稀⒎絞稀⒍攀先?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從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破土動工,營建永陵花了10多年時間,規制僅次於長陵,與朱翊鈞的定陵不相上下,「但長陵規劃之心思不及也」。

當年建陵時,每月花費白銀不下於30萬兩。

經過乾隆這次「修葺」,永陵,恩殿確實縮小了,現代考古已證實了這一點。

《大明會典》記載,恩殿重檐7間,左右配殿各9間,恩門面闊5間。

乾隆重建後,恩殿變為5間,恩門減為3間,柱網分布也與舊制不同。

清朝皇帝自順治始,多有「盜木」的習慣,用於修築宮殿、陵,康熙、雍正都干過拆毀明代建築建陵的事情。

但打起前朝皇陵主意的,則只有乾隆。

遺憾的是,乾隆的裕陵後來遭到孫殿英的盜掘,不知是不是一種報應。

孫殿英:最現代的盜墓者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盜墓之事也是層出不窮,特別是在民國初年出現的軍閥盜墓,加重了這股盜墓之風,形成新一輪盜墓高潮。

其中,以孫連仲盜掘茂陵、孫殿盜掘清東陵這「二孫」為代表。

「二孫」之中,則以孫殿英為甚,他使用了破壞性極大、用於現代軍事用途的炸藥,炸開了慈禧的定東陵、乾隆的裕陵,三天盜得寶物無數,共裝了30車。

僅從慈禧陵中盜得的兩個綠皮紅瓤、黑子白絲「翡翠西瓜」,估價在白銀500萬兩。

孫殿英,名魁元,字殿英,乳名金貴,人稱「孫老殿」,河南永城縣小馬牧集孫家莊人。

孫殿英是土匪出身,大字不識一個,戰功也無,但賭技超群,盜墓時和身份是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後被譏為「盜墓將軍」。

當時,殿英以剿匪換防為名,進入清東陵搞「軍事演習」,暗中連夜行動,盜掘清東陵。

據已公開的史料,孫盜清東陵分工嚴明,準備充分。

其部將潭溫江師一部負責盜掘慈禧陵、柴雲升師一部盜掘乾隆陵、丁庭師一部負責盜掘康熙陵(關於康熙陵的盜掘情況,一說孫部因地下積水作罷,免遭掘難;另一說實際上已被掘開,民國政府調查時有意隱瞞,減輕孫罪過。

1945年,康熙陵最終還是讓匪兵掘炸開,盜走了大量財寶)。

負責盜掘慈禧陵的官兵最為順利,現場負責的是潭溫江師工兵營營長顓孫子瑜,經晚清遺老蘇必脫林指點,找到慈禧陵的地宮入口。

炸開通往地宮的金剛牆後,陪葬品被士兵搬取一空。

連慈禧的金絲楠木棺槨也未放過,被劈開,棺內珠寶一掃而空。

尚未腐爛的屍體被拖出棺外後又把棺槨移開,盜取「風水穴」中的寶物。

生前不可一世的慈禧屍首被扔在角落裡,臉朝下趴著,左手扭轉到後背上,頭髮散亂。

聽說慈禧身上穿的戴的藏的都是寶,結果上衣被撕開,襪子、繡鞋被脫下。

士兵從她口中取寶珠時,一時性急,將她的嘴都撕裂了。

乾隆陵寢更慘,後來重新收斂時發現,帝、後、妃共6具屍體僅一具完整,殘骨混亂一處,無法辨認。

可憐的「十全老人」,下頦碎裂為二,髮辮及肋骨等皆被拋置在墓門外。

清帝王陵,中國封建帝王中最後一座皇家陵??,文物寶庫,本可避遭劫難的,完好保留給後代子孫,竟然讓一介武夫給毀了。

孫殿英的劣行傳出後,舉國震驚,各界強烈譴責,要求追究其法律責任。

為逃脫罪行,孫殿英「花錢消災」,用盜得的珠寶上下打點。

從乾隆墓中盜得的九龍寶劍、慈禧口中的夜明珠、一批名貴的古玩、字畫等,分別送給了蔣介石、宋美齡;慈禧的枕頭「金玉西瓜」送給了宋子文;另一枚寶劍送給了何應欽;閻錫山則得到了50萬兩黃金。

孔祥熙、戴笠等關鍵人物也都分別得了孫殿行賄的寶物,從而得以逍遙法外。

孫殿英後來當了漢奸,其部變身「和平救國軍」,任偽軍副司令。

日本投降後,又變回了,成了「國民黨先譴軍」。

作惡多端的孫殿英未得好死,1947年解放戰爭中,孫在河南湯陰戰場上被解放軍俘虜,一年後病死於獄中。

與同有盜墓前科的孫連仲的結局是天壤之別,孫連鍾得善終,1990年才病逝台灣,享年97歲。

這與兩人選擇的人生道路不同有很大的關係,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後,孫連仲以第二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一軍團軍團長率部星夜馳援,在竇店、良鄉、房山、保定等地進行對日阻擊戰,打死打傷日軍5400人,一舉成就了中華「抗日名將」的歷史定位。

據說在孫殿英被俘後,解放軍從他隨身帶的兩隻箱子裡發現了價值連城的珠寶:一個箱裡收藏的玉石西瓜,全是由珍寶玉石做成;另一箱裡收藏的寶劍,劍柄鏤金雕玉,傳是三國時名將趙子龍的遺物……這些都是從清東陵內盜來的。

電影《尋龍訣》里有句台詞:「尋龍分金看纏山,一重纏是一重關。

」其實原文出自《撼龍經》。

在風水學裡,「尋龍」,尋的也不是龍,而是山的主脈。

現今,盜墓題材的小說和影視作品很受熱捧,但在真正的盜墓者看來,那都有點兒扯。

姚玉忠在被捕之後,對這些風水書籍有些不屑,三十多年前他就讀過。

姚玉忠做的事,驚動了整個考古界。

他所涉的案子囊括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盜墓案幾個之最:單案控制犯罪嫌疑人數、追繳被盜文物數量最多的案件,打掉盜掘犯罪團伙12個,控制犯罪嫌疑人225名,追回文物2063件,價值逾5億元。

被稱為「共和國涉文物第一大案」。

53歲的姚玉忠是頭號主犯,12個犯罪團伙中,至少有9個和他有聯繫。

大部分盜墓團伙的頭目,以前都在他手下干過活,因此都把姚奉為「盜墓界的祖師爺」、「關外第 一盜墓高手 。

從盜墓到被捕,姚玉忠都有很多傳奇色彩。

易方興命中注定被抓之後,姚玉忠覺得冥冥中自有天定。

為了偵辦這起「涉文物第一大案」,公安部督辦成立了「11 26」專案組,沒想到專案組成立的這天,也是姚玉忠的生日。

警方抓捕他是在凌晨3點,這是他降生的時辰;抓捕地點是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天義鎮的天義賓館。

「天義」與「天意」諧音。

「為什麼我會選擇紅山文化盜墓?因為我是6000年前那個挖墓人的轉世,我轉世盜墓,就是想讓紅山文化重見天日。

」被捕之後,姚玉忠這樣向警方「交待」。

「轉世」一說不過是姚玉忠自我神化的伎倆。

但坊間對於他的「神技」卻廣為流傳。

甚至有網友搜集整理了「盜墓界祖師爺」的本事:祖傳的「摸金校尉」,從父親那裡學得「尋龍點穴,求風問水」的絕技;會看天象,能根據星斗的位置、手中的羅盤在方圓百里內確定一塊墓穴的位置。

在赤峰周邊,墓穴通常就在這樣的山中 事實上,姚家「祖傳」的是篾匠,也就是古人常說的織席販履。

1962年11月26日,姚玉忠生於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新房村,那時三年自然災害饑荒剛過,姚家住在簡陋的土房裡,家境貧困。

父輩除了種地,還有編竹筐的手藝,在七個孩子裡,排行老三的姚玉忠學得最好。

姚玉忠的弟弟姚玉飛說,「三哥經常把編好的竹筐,騎自行車到其他村子販賣,還倒騰過羊絨、皮子、豬鬃,那會兒屬於村裡頭腦活絡的。

」那時,村裡人眼中的小篾匠「姚老三」聰明、機靈,與眾不同的是,他喜歡看書。

姚玉飛回憶,有段時間,字都認不全的三哥買了一堆書回家,都是「風水、易經」之類的,天天在那看。

姚玉忠曾簡單提起,「如果在一處山脈上,左有青龍,右有白虎,上有靠,下有照,就是一個典型的風水寶地,也是適合埋葬的地方。

」但別人一般找不出來這樣的地點在哪裡,姚玉忠到山上一看就能找出來。

他能自幼看風水書,成為盜墓高手,也和當地特殊的地緣文化有關。

被暴雨衝出的古董新房村的老輩人回憶,當年姚玉忠和小孩子們在山上放牛的時候,一個孩子趴在山包這邊,耳朵貼著地面,另一個孩子在幾十步外跺腳,趴在地上的孩子能聽到土層里傳來空洞的「咚咚」聲。

孩子們當時不明白,只覺得神奇,長大了一回想,那不就是下面有古墓嘛!姚玉忠的家鄉赤峰,顧名思義,也就是「紅山」。

相傳紅山原名「九女山」,遠古時,九個仙女犯了天規,西王母大怒,九仙女驚慌失措,打翻了胭脂盒,胭脂灑落此處,因此出現了九個紅色的山峰。

1930年冬,梁啓超的兒子梁思永在紅山一帶考古,發現了許多陶片和古代文明的痕跡。

解放後,他為當時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尹達先生的《中國新石器文化》作序,尹達和梁思永提出,將長城南北接觸產生的這種新文化現象,命名為「紅山文化」。

這意味著,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前,遼河流域出現的一個高度發達的史前文明。

1971年,當地發掘出土的「紅山玉豬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龍的形象,被稱為「中華第一龍」。

所以專家稱紅山文化是華夏文明的「第一縷曙光」。

在赤峰市博物館,標註的列有紅山文化遺址的小箭頭,幾乎遍布了整張地圖。

在姚玉忠生長的村莊,有時候下場暴雨,第二天到山上,就能撿到陶片、石器,運氣好的還能撿到完整的器皿,甚至是玉器。

都是距今幾千年之久的老古董。

紅山文化的埋葬特點,氏族墓地一般都選擇在高山上,多為積石冢,墓地內部分區,結構為土坑豎穴或洞穴,並有束髮、佩戴項環和臂環的習俗。

紅山

幾千年下來,墓室表層土壤經過風化、開墾或水土流失,導致很多墓葬埋藏得很淺,一般只有一兩米深。

但早年村民們意識不到古董的珍貴。

四十多年前,村裡人在地里挖到一個白色的碗,平常看起來普通,但倒水進去,碗底會浮現出一條紅色的魚,後來失手把碗摔了;還有人用撿到的玉器換兩袋米麵,心裡還覺得賺了;堆砌墓地的青色磚石,肯定沒法蓋房子,村民們就把這幾千年前的磚拿回來蓋茅房……自從紅山文化的名氣變大,越來越多的人來村裡收古董,出價從最早的50塊、100塊,變得越來越高。

「頭腦活絡」的姚玉忠意識到了一種比當篾匠來錢快百倍千倍的辦法——盜墓。

關外盜墓第一高手在村民們眼中,後來的姚玉忠完全換了一副形象。

他不再像一個農民或者小販,而是戴上了一副金絲邊的眼鏡,衣著也改成有藝術氣息的中山裝、長褂,那張國字臉雖然不苟言笑,但談吐比以前更儒雅了。

赤峰市博物館,姚玉忠等盜墓賊也喜歡到博物館中看文物他去有名的博物館和墓葬群「實地考察」,不知道的鄉親,還以為那段時間他迷上了旅遊。

故宮、清東陵、紅山墓葬群、博物館都是姚玉忠重點考察的目標,一方面可以結合書本,研究墓穴的埋葬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多看看實物,提高鑑別能力。

考察歸來,他養成了一個「爬山」的愛好。

警方在後來的調查中發現,姚玉忠特別喜歡爬山,沒事兒就到附近山上轉悠,有時一轉就是一天。

就在警方決定收網的前一天,姚玉忠還去山裡看了一次。

盜墓行話管這叫「踩點兒」或「點穴」。

「姚玉忠懂得在哪兒能找到『活土』,他能根據星象、地形和地圖,準確地找到古墓墓室的位置。

我們很多次都請他來幫忙踩點兒,經他踩點兒,我們每次都能成功挖到東西。

」被捕之後,二號團伙的核心成員馮傑說。

一位熟悉案情的人士透露,「紅山這邊的墓,從南方來的盜墓者搞不定,不是說他們水平不行,而是不同的地方,喪葬的特點不同,姚玉忠已經把紅山墓葬的特點吃透了,所以叫他關外盜墓第一人。

」一般的盜墓賊,到山上能找到墓的位置就不錯了,但姚玉忠不光能準確定位,還知道埋的是什麼身份的人,是上等階層還是平民。

紅山文化出土的碧玉雕龍,這是華夏文明最早的龍形象紅山有玉葬的傳統,但不是每個墓里都能出貨,一般一個墓里就能出兩三件玉器,大部分都是石器、陶器為主。

普通的盜墓賊,挖出來石器也賣不到錢,但姚玉忠專門找能出貨的墓挖。

一塊風水寶地,很多墓葬是層疊埋葬的。

所以姚玉忠打盜洞,經常垂直往下打下去,然後向墓葬的地方平行挖掘,所以挖出來的東西也比其他盜墓賊多。

其他的盜墓團伙,有的使用了很多高科技工具,比如「三維立體成像儀」、「金屬探測儀」,但姚玉忠不是,他的工具非常簡單:「扎子」、強光手電。

扎子是一種自製的工具,由多段鋼筋拼接,攜帶方便,可以現場組裝。

它比洛陽鏟性能要高,扎進土裡拔出後,通過觀察扎尖的顏色變化,可以判斷地下是否有墓葬。

比很多人高明的是,姚玉忠有時會帶上一包草籽。

夏秋草木生長,是他盜墓的最佳時機,臨走時,姚玉忠都會回填盜洞,以免被發現,有時會灑下一把草籽,用不了多久,挖開的土上就能長草了。

「祖師爺」的「黑手」從事盜墓30多年,姚玉忠漸漸成了盜墓界的「祖師爺」。

一位研究盜墓的人士介紹,據民間傳說,在中國的盜墓史上,出現過不少門派,其中最有名的是相傳曹操設立的摸金校尉,摸金校尉組成了摸金門,而後據傳還有發丘門、搬山門、卸嶺門等等,以上四者又被稱為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嶺力士、發丘將軍。

有「發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術,卸嶺有甲」之說。

這些門派各有特點,有根據風水星象定位的,也有暴力破壞古墓的方式。

而處在關外的紅山文化,以前不被重視,盜墓的人相對較少,直到姚玉忠為代表的團伙出現。

他可以說是自成一派。

這次被捕的12個團伙,至少有9個都跟他有聯繫,其中大部分盜墓團伙的頭目,都在他手下干過活兒,因此才把姚玉忠稱奉為「祖師爺」。

用熟悉他的人和熟悉案情的人總結,這個「祖師爺」貪、精、狠、毒。

姚玉忠作案頻率非常高,從2013年到2014年的一年多里,他們作案達200多次。

盜墓賊盜挖的盜洞每次去「踩點」,姚玉忠都是獨自一人,從不許別人跟隨。

私下閒聊也絕口不提「踩點」的竅門。

連對弟弟姚玉飛都所言甚少。

在快要挖出文物時,姚玉忠會把人都支開,讓他們喝水抽菸休息,自己獨自下坑,挖開最後一層土取走文物。

跟著他挖的人就連到底出了什麼東西都不知道,他說分多少就是多少。

「姚玉忠不信任誰就讓誰去放風,真正參與盜掘的都是他的同鄉、親戚,挖多深他都心中有數。

挖完以後,他會很仔細地回填,想盡各種方法將盜掘現場掩蓋起來,別人很難發現。

」一名辦案民警說。

姚玉忠狡猾,警方在前幾個月的調查中,只知道有個「老姚」的存在,說這個老姚很神,出貨很快,但沒有更進一步的細節。

要不是弟弟姚玉飛被發現,姚玉忠可能更難被抓住。

這種狡猾也體現在對自己的狠勁上。

在之前的一次上山抓捕中,警方發現,有個盜墓賊寧可跳崖,也不願被抓,後來才知道,這個跳崖的人就是姚玉忠。

跳崖摔壞了腰,姚玉忠怕警方懷疑,專門去賭場惹事找人打了一架,見人就說是賭場打架把腰打壞的。

姚玉忠嗜賭如命,數十年晝伏夜出的盜墓,熟悉他的人說,姚玉忠一到晚上眼睛就特別亮,不盜墓時,晚上他們就經常聚在一起賭博,一賭就是一個通宵。

盜墓雖然高明,但賭技卻不高超,甚至被人詐過。

警方在調查中發現,一個瘸子曾經在賭博時出老千,讓姚玉忠下重注,輸了個精光,最後不得不抵押自己盜來的玉器。

僅在河北一家地下賭場,姚玉忠就欠下7000多萬元的賭債,他來不及出售文物換錢,直接拿文物抵押,原本值100萬元的他要50萬元,甚至直接以10萬一件的價格當場抵押,鮮有贖回。

被警方查繳的文物儘管如此,姚玉忠仍然覺得「賭場才是最真實的地方」。

姚被控制後,警方發現,他的帳戶里一分錢都沒有。

警方查證,2014年11月初,在姚玉忠的授意下,一伙人還將駕車回家的馮傑控制在車內,拉到凌源和寧城交界的一僻靜處,威脅、毆打,迫使他交出自己經營的文物店鑰匙,搶走了8件紅山玉器。

馮傑是另一個盜墓團伙的核心人物,以前曾是姚玉忠親密的合作夥伴。

從眾多同案供詞上看,馮傑對姚玉忠憑星象和山川走勢分金定穴的本事描繪得最生動。

也是他,無意間放大了姚玉忠的神話。

對同行和合作者下毒手,一是因為姚玉忠缺錢用,二是馮傑的團伙在盜墓的地盤上觸犯了他的利益。

姚家兄弟這一代恰逢「玉」字輩,沒想到他們和「玉」結下了因果——根據紅山文化的獨特特點,追回的2063件文物中,很大一部分是玉器。

其中一件玉豬龍,被以320萬元的價格賣到了黑市。

「文物的價值,不光體現在文物本身,一塊玉,怎麼擺放的,是放在腰上,還是戴在脖子上,擺放的位置如何,都有講究,但盜墓賊破壞之後,這些都沒法還原了。

所以希望姚玉忠能夠把當年盜墓的現場還原出來,這些對於研究文化都有很大價值。

」一位考古專家說。

2016年4月14日,遼寧省朝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姚玉忠因犯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搶劫罪,倒賣文物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

但姚玉忠並不打算認帳。

被捕之後,他對於很多事情都不承認。

直到現在,在姚玉忠的老家,一位姚家親戚甚至沒有意識到這是犯法的事,「姚玉忠被抓,太可惜了,他的本事就是能看山,這個現在的人想學都沒地方學。

」姚玉忠沒有把盜墓的技術「祖傳」給兒子,但一些痕跡已經輻射到後代的生活里——正在讀大學的兒子學的是瓷器鑑定專業,在兒子書櫃里的夾層中,還放進了一些遼代的青銅器。

文物乃國家歷史文明的瑰寶,褻瀆、盜竊、販賣文物乃國之恥辱也。

望大家要做有道德的公民,來保護我們的歷史遺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淺談中國十大「特色」盜墓人

盜墓,是淵源古遠的社會文化現象。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已經可以看到有意識的墓葬破壞現象的遺存。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益為盛行。1、伍子胥——最毒的盜墓者 ...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十大盜墓高手

盜墓,是淵源古遠的社會文化現象。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已經可以看到有意識的墓葬破壞現象的遺存。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益為盛行。1、伍子胥——最毒的盜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