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奇古怪的出土怪物——怎麼古代人也在做假雞蛋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按常理出牌的古代人,所做的東西也讓人匪夷所思,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不可思議的文物!

1

首先超能科技篇

1環保第一燈——長信宮燈

長信宮燈 河北博物院 藏

國寶級文物。

竇綰墓出土。

通高48厘米。

造型為跪地執燈的年輕宮女,通體鎏金。

燈上刻有「長信尚浴」等銘文共65字,故名「長信宮燈」這件國寶乃是兩千年前西漢時期的宮廷之物,被譽為「天下第一燈」。

我們在這裡稱其為環保第一燈,因為這件國寶集實用性、藝術性與科學性於一體,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藝。

其蘊含的環保理念值得如今生活在「霾」空之下的我們深刻思考。

原理:造型為一宮女左手持燈盤,右臂上舉,袖口下垂成燈罩。

燈盤可以轉動,燈盤上的兩片弧形屏板可以推動開合,以調節燈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

宮女身體中空,菸灰經右臂進入體內,以保持室內清潔。

燈的各部分還可以拆卸,有利於清潔。

2現代冰箱的鼻祖——戰國青銅冰鑒

戰國 青銅冰鑒 中國國家博物館 藏

1978年湖北省隨縣曾侯乙楚墓出土的銅冰鑒是古人用來冰酒的,也可以說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

尊缶內裝酒,鑒、缶壁之間的空間放置冰塊,在春夏之季就可以喝到冰爽的酒。

當然亦可以在鑒腹內加入溫水,使缶內的美酒迅速增溫,成為冬天時飲用的溫酒。

看看它的工作原理您會發現,這款"冰箱"還是無氟的,冷暖兩用的,完全綠色的。

3被中香囊——唐代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深圳望野博物館藏

之所以叫它被中香囊,是因為這個香囊,不僅可以隨身佩戴,或掛在帷幔上,還可以放在被中焚香,使用非常便捷。

而它的神奇之處在於,不管怎樣晃動它,裡面的香灰都不會灑落在衣物或被中。

原來,香囊里有一個「陀螺儀」,就是外壁球體怎樣轉動,由於機環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始終保持重心向下,裡面的香料不致撒落於外。

讓世人為之驚訝的是,法國物理學家福柯(J. Foucault)在1850年才發現的陀螺儀原理,近代用於航海。

早在1400年前的唐人已經把它熟練的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了。

4漢代的Taxi——記里鼓車

漢代有種馬車,車上站有木人,手中握有鼓棰。

馬車每駛至一定里數,木人就會揮動鼓棰,敲響前方的小鼓,古代稱之為記里鼓車。

科技史學家王振鐸先生根據《宋史》的記載和張蔭麟的齒輪系的排列,經過研究,製得記里鼓車的復原的模型。

模型現陳列於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內。

記里鼓車是配有減速齒輪系的古代車輛,因車上木人擊鼓以示行進里數而得名,一般作為帝王出行儀仗車輛,最遲在漢代已問世。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車輪在地面的轉動帶動齒輪轉動,變換為凸輪槓桿作用使木人抬手擊鼓。

每行走一里擊鼓一次。

從它的內部構造來說,所應用的減速齒輪系統已相當複雜,可以說是現代車輛上計程儀的先驅。

結構示意圖

5照妖魔鏡——西漢透光鏡

西漢透光鏡上海博物館 藏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銅鏡超過一萬件,其中有4件西漢銅鏡最為奇特,至今難以複製。

那就是被民間稱為「照妖鏡」,西方稱為「魔鏡」的西漢透光鏡。

歷代以來一直將這種具有幻術般效應的「透光鏡」視為「神物」。

透光鏡的透光原理

為什麼這個銅鏡讓古今中外的人民為其痴迷呢?原來啊,它最大的神奇之處在於:當把銅鏡對準陽光,反射出來的光斑中,竟會出現鏡子背面的圖案、銘文,好像光線透過銅鏡一樣。

所以在歷代官方都稱「透光鏡」。

鏡的一面銘文為「內清質以昭明」,另一面銘文為「見日之光,天下大明」。

這件古物是被國家文物局規定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之一。

1969年周恩來總理來到上海博物館,當時博物館管理人員把這面能透光的鏡子拿給總理欣賞,總理百思不得其解。

遂命他們要趕緊搞清這個原理。

科學家們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更是用了十年時間。

2

古今穿越篇

1來自星星的——西漢青銅卡尺

江蘇省揚州市博物館藏

現代的遊標卡尺

看著上面這個青銅卡尺無論從原理、性能、用途看,同現代的遊標卡尺都驚人的相似!但是,誰能想到這件卡尺竟來自西漢的王莽時期。

青銅卡尺由固定尺和活動尺等部件構成,屬於一種測量工具,既可以測量物體的直徑,也 可以對深度、厚度等進行精確測量,堪稱當時的神器。

據西方歷史記載,世界上第一把遊標卡尺是法國數學家維尼爾.皮爾在1631年發明的。

而青銅卡尺的出土,說明早在東漢之前,王莽就發明和使用了遊標卡尺,比維尼爾.皮爾的發明早了一千六百多年。

穿越劇裡面,很多主人公是從古代穿越過來的,而王莽卻是像從八十年代穿越過去的。

他在位時期,負責牽頭實驗了很多被儒家稱之為 「奇技淫巧」 的新生事物,還曾接見並資助過一個飛行器發明人;親自解剖過人體;當然,最有力的證據就是他發明了遊標卡尺,意圖統一全國的度量。

看來,西漢末年,王莽已經懂得了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說起王莽的創新還有軍事、農業、科技等等,但無論哪一件事,似乎都不是那個時代的人能夠想到或者做到的,除非真的是今人穿越?

2最不正經——扯淡碑

此碑正因碑文刻有「扯淡」、「再不來了」而備受關注,引起眾人的不解和好奇,一度成為「網紅」碑。

如此不合常理的碑,加上如此白話的標題和行文,不得不讓我們對碑主人感到好奇。

碑文大意為:「再不來了,扯淡,人生沒意思。

我泰極仙翁姓沐是燕地人,明末甲申到雲蒙山修行。

我的事跡已詳細記載在甲申年的歷史,我輩是不敢再說了。

我仙翁生來不講自己的年齡,也沒有誰來考證,有人說我活了144歲,我說對,是這樣。

為明朝守著空門的人,我仙翁是高潔的。

每日與琴棋書畫為伴,不與清人為伍。

始終對明朝滅亡,心懷憤恨、羞辱之情的老人仙翁立。

碑主人姓沐,根據上述碑文分析,他應該是明朝末年的一名大臣。

明末甲申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後,他逃到淇縣雲蒙山棲身修煉,伺機東山再起。

但歷史的車輪不會倒轉,儘管他活了144歲也未能如願,最後只得發出「扯淡」徹底絕望的悲鳴。

據淇縣文物旅遊管理局文物管理所所長王小運王小運介紹,「扯淡碑」碑文是碑主自己撰寫,後人而立。

此碑的刻立年代應是清朝早期。

根據碑文顯示,「扯淡碑」沒有主人姓名,也沒有立碑時間。

不禁留給後人無盡的猜想。

3

無敵撞臉篇

1商代版憤怒的小鳥——鴞卣

鴞卣 山西博物院 藏

看了這個,我們不禁有個疑問,這麼現代版的造型、紋飾,這麼呆萌的表情,是商代的哪位大神想出來的呢!我們再來看看遊戲《憤怒的小鳥》,是否讓您眼熟呢?

下面還是簡單給大家普及一下「鴞卣」這個器物吧:

1956年石樓縣二郎坡村出土,現存山西博物院,盛酒器,形如兩鴞相背而立。

蓋為雙鴞首,環目,尖喙,彎眉,蓋中央置四阿頂方柱鈕,飾雷紋。

腹作雙鴞身,子口微斂,垂鼓腹飾捲曲羽翼紋。

身下為四爪,兩兩相背。

蓋腹相合,兩鴞昂首背立。

商代晚期青銅器精品。

不僅實用,也是精美的藝術品。

鴞是我國古代對貓頭鷹一類鳥的統稱。

2西周版路由器——雲紋五柱器

安徽省博物館藏

想想古埃及壁畫上曾經發現過類似今天wifi一樣的圖案,那我們西周的祖先就更牛了,連「路由器」都裝上了,還是五根天線信號加強型的。

要說這個逆天的撞臉也確實是夠雷人的了,因為這件文物的用途,至今都讓文物專家摸不著頭腦,在所有出土的青銅器中也是獨一無二的器型,史書上更是從未見過著錄。

整個器物通高31厘米,重5.25公斤。

多少年來,人們對於這件約2700年前的青銅文物,曾作過多次的研究和探討,各有說法:有人說可能是樂器,有人認為是器物底座。

曾有音樂工作者對五柱器作過試敲測音,結果是「演奏」起來不但十分彆扭不便,而且究其五柱本身,並不具樂器發音效果,從而否定這是樂器。

認為器物之座的說它是奏樂用具,脊上矗立五柱,就是插置吹奏管樂器的。

但可惜的是考古人員在發掘清理時,並沒有見到五柱器附近有管樂器,或遺留有管樂器腐朽殘跡為之佐證。

後來請出了考古學大家郭沫若仔細端詳鑑定,也是一樣毫無結果。

於是這件迷一樣的器物,前所未見,順理成章的成為全國的「獨一無二」,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陳列在安徽省博物館,至於它的用途,我們還是期待考古發掘的新發現吧!

3稀世國寶——戰國水晶杯

杭州博物館藏

看著這個杯子的造型是不是覺得有點太現代了。

不!不!不!,這不就是我們平時用的玻璃杯嗎?

不是很多飯店都在用嗎?

喝啤酒的。





你們家喝牛奶的杯子是不是跟這個也差不多。







然而,這隻看起來不起眼的杯子,卻是用優質天然水晶製成的實用器皿,而且還是戰國時期的!

在燈光的照射下,透明水晶泛著淡粉色。

近距離觀察這個杯子,它並不是純白色的,而是略帶一點淡琥珀色,外表沒有什麼紋路,表面看得出是經過拋光處理的,杯身上有一些自然的裂紋,底部和中部可以看到一些絮狀的自然結晶。

它是杭州博物館這座省會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是2002年國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之一。

簡單地說,它就是絕世、罕有的頂級國寶珍品。

4

時尚起源篇

1唐代的LV——佩囊: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唐代佩囊

今天我們提出的全球化概念、貿易一體化命題似乎顯得很有時代感,很新潮。

但你可知道這些都是我們漢唐帝國祖先早就玩剩下的概念了。

當年的絲綢之路,不僅早已把中西方的貿易連接在一起,我大唐朝也更是通過絲綢之路一度引領了當時世界的時尚。

看看上面這款唐代貴族女士的包包,在當時也只有貴族才能使用。

簡直就是唐代的LV。

嚴格來說,佩囊,又稱荷囊,是荷包的前身。

荷者,負荷;囊者,袋也。

所謂"荷囊",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時間最久的包,像鑰匙、印章、憑證、手巾一類必須隨身帶的東西,大都放在這種囊內。

因為外出時多將其佩戴於腰間,故謂之「佩囊」。

在古代,皮包大多是男性使用的,而布包才是女性用包。

《禮記·內則》有這種說法:「男鞶革,女鞶絲」,漢鄭玄註:「鞶,小囊,盛帨巾者。

男用韋,女用繒,有飾緣之。

」到後來,男包也可以用布帛製作。

唐朝女性的包最新潮華貴。

如在敦煌莫高窟第17窟北壁有一幅壁畫,畫面上一位侍女頭梳雙丫髻,一手執杖,一手持巾,身邊的樹枝上也掛著這樣一隻豪華女包。

2最早的高爾夫——捶丸

藏於北京首都博物館的捶丸

相傳在明朝,皇室有一種類似高爾夫運動的遊戲,叫「捶丸」,明朝時期所繪的「宣宗行樂圖」也印證了此觀點。

它被描述為:在走路的過程中用棍子擊球的運動。

宣宗行樂圖局部

明代很多繪畫作品上也都有對這項運動的詳細描繪,與我們今天看到的高爾夫運動相差無幾。

宣宗的《行樂圖》上,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與現代高爾夫差不多的場地、球桿、甚至擊球的握杆姿勢。

沒準那時候人們的技術也能隨便打出個老鷹或者Birdie,雖然高爾夫的起源說很多,但現在看來,如果說高爾夫不是起源於中國,都很難讓人信服。

3三國時期的飯盒--越窯青瓷方格盒

上世紀八十年代,考古學家在安徽馬鞍山發現了一座被盜的古墓,並搶救性發掘出了100多件文物。

通過對墓志銘的解讀,得知墓主人是三國時期的一位名將,他的名字叫朱然。

在這些文物當中,有一件則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它就是「越窯青瓷方格盒」,其外表與現在的飯盒幾乎一模一樣,瞬間把我們的記憶拉回了曾經熟悉的大學食堂,然而,這竟然是三國時期的文物! 有人戲言:三國時期的「白領」真夠時尚的,居然能製造出如此精美的飯盒。

不過,這個盒子在三國時期卻是用來放乾果點心的。

5

神秘預言篇

1神秘的預言——「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

很多人以為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故事情節是虛構出來的,然而,新疆尼雅遺址出土的一件「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實物,卻告訴人們:《漢武大帝》中的這一故事情節並非「空穴來風」。

1995年,考古學者在對尼雅遺址發現一塊織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文字的錦護膊,隨後其寓意被人們很快「破解」了出來,即是中國古代星占用語,主要表達的是天象占星術和祈求強盛吉利的思想意識。

很多人便將這當成一個千年以前的偉大預言,用以表達大國征服的偉大霸氣。

沒想到,早在1800年前,中國古人就知道「五星出東方利中國」,並將這一流行於中原一帶的星占文化傳播到了西域。

美國學者、天文考古學家班大為(David W.Pankenier)在他研究中國古代五星聚的重要論文里也曾激情地說過,伴隨2040年9月五星聚會奇觀同時到來的,很可能是中國再次走向繁榮和富強。

6

惟妙仿生篇

1仿生西瓜——唐三彩西瓜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三彩西瓜」的發現,說明唐代人已吃西瓜了:此「瓜」呈圓形,上端略小,放在一個敞口淺腹盤內,瓜與盤連體。

瓜高13.5厘米、徑14厘米,盤徑23厘米。

西瓜頂端的瓜蒂做成一環鈕狀,瓜皮上以綠釉繪出自然紋理,形象逼真。

其文飾和風格,與唐代永泰公主墓所出的唐三彩器物裝飾風格相近。

學者由此推斷,「三彩西瓜」的年齡當在公元七世紀末到八世紀初,因為絲綢之路背景下,西瓜傳入中土,並放在王公貴族的餐桌上是極有可能的。

之所以沒有被相關史書記載,也是因為安史之亂後絲路的沒落和中國人對胡人的排斥與隔絕。

胡風胡物也就日漸退出人們的視野。

2仿生雞蛋——唐代蛋型器

此蛋型器,型如雞蛋,形象逼真。

整體呈橢圓形,一頭尖,一頭圓,表面光滑、整潔。

蛋形器(一組) 望野博物館 藏

蛋形器(陶制) 望野博物館 藏

不知唐代人是出去何等興致造出這麼形象逼真的雞蛋,看上面兩個雞蛋,均為陶制而成,一個紅皮雞蛋,一個白皮雞蛋,隱隱還能看到蛋殼上附著一些孵化的雜質,如果不標明是唐代文物,還以為是真的雞蛋呢!

蛋形器(石制)望野博物館藏

上面這個石制的雞蛋就更有意思了,表面光滑瑩潤,白里透青,活脫一個煮熟了剛剝好皮的雞蛋,馬上就可以吃了!

河南鞏義黃治窯出土的蛋形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