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保所、文保志願者赴班莊洪福寺遺址開展拓片工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為繼續豐富與完善我所的文物檔案。

7月5日上午,由市文保所副所長駱琳帶隊,市文物保護學會志願者陳貴洲、劉洪雨、張彥江、朱孔英、盧文婷、王紅川、石晶等一行八人組成的西線拓片小組前往贛榆區班莊鎮,對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洪福寺遺址中的四通古代碑刻開展了拓片工作。

洪福寺遺址地處班莊鎮班東村南,現存石碑四通。

據碑文記載,洪福寺始建於元延祐六年(1319),為當地望族楊、王、宋三大家出資創建。

廟宇規模較小,由於歲月久遠,歷經兵燹匪殆,曾幾度傾圯。

直至明朝末年,徐氏兄弟四人自城東灣逃荒至此定居,在幾十年內人口繁衍興盛,成為當地名門望族,因而更名為徐班莊,並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重修洪福寺。

寺內僧人主持數十名,廟產百餘畝。

整個建築面積達十餘畝,規模之大,氣勢之雄偉,使洪福寺成為方圓數百里內知名的叢林之一。

直至1942年,侵華日軍占領贛榆,國民政府實施焦土政策,在撤退前拆毀了洪福寺,只留下寺院前的兩通石碑。

其中鐫刻於元延祐六年(1319)的《創建洪福院記》尤為引人注目。

由於元朝政權存在時間相對較短,相關史料文獻有限,加之元朝統治者大多輕視中原文化,因此元代碑刻在我市眾多的石刻文物中較為罕見。

龍紋是古代碑刻中出現在碑頭上的常見紋飾。

宋代的龍紋由於受到唐代的龍的影響,其形象更趨向於獸,它的身形通常較短,顯得雄壯有力。

相比之下,元代的龍就顯得比較兇猛。

龍頭小、身細長,有背鰭(脊),有三爪、四爪、五爪幾種爪、鹿角、方格鱗、龍身矯鍵靈活,充滿生機。

這與元朝豪放粗獷的民族性格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創建洪福院記》的碑頭上盤踞著的兩條外形兇猛的蛟龍,具有典型的元代風格,堪稱我市元代石刻中的精品。

[責任編輯] 王思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研究會」私搬文物是破壞還是保護?

最近,一個由文物考古愛好者組成的「走陵」組織,因私自搬運唐朝崇陵石刻文物陷入爭議。該組織名為「帝王陵文化研究會」。5月2日,同名微博發消息稱,為更好地保護文物,組織志願者將崇陵石刻移位,配發圖片...

常寧開展保護石刻文物專題行動

近日,常寧市開展了石刻文物調查與拓片、收集整理石刻文物資料專題行動,為下一步保護石刻文物提供依據,也是常寧市落實湘文物保【2017】78號文件精神的具體行動。此次調查拓片的範圍涵蓋常寧市已經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