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者精準挖開唐太宗最疼愛女兒墓室,翻撬棺床,把棺材板當劈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唐長樂公主墓發掘記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前面的「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中,我聊了唐高祖李淵的陪葬墓房陵大長公主墓。

房陵大長公主是李淵第六個女兒。

這篇文章要說的是長樂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第五個女兒,及其墓的發現。

(唐太宗昭陵廣場,現代建築)

長樂公主,是李世民第五個女兒,為長孫皇后所生,名「麗質」。

李世民對這個女兒特別喜愛,《舊唐書·后妃列傳上》是這樣說的:「後所生長樂公主,太宗特所鍾愛,及將出降,敕所司資送倍於長公主。

意思是,唐太宗非常喜愛皇后所生的長樂公主,到她準備出嫁時,遂下令有關部門給她準備嫁妝陪送,數量要比長公主多一倍。

這位「長公主」就是李淵的女兒房陵大長公主,又叫「永嘉長公主」,是長樂公主的姑媽。

這事還引出了「臣上諫」與「君納諫」的故事。

(魏徵畫像,古代繪畫)

曾任諫議大夫的魏徵聽說後,上諫表示不妥。

理由是,長公主應比公主的地位尊貴,情份雖然有差別,禮儀上卻沒有等級之別。

假如讓公主的陪嫁待遇超過長公主,道理上恐怕講不通,希望陛下考慮。

李世民回去後,把這些話告訴了老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對魏徵的言行,大為感慨,認為魏徵能以大義克制君主的感情,可以稱得上是正直的國家棟樑之臣,她勸李世民接受這一意見,還派人給魏徵家送去了五百匹帛,以示賞賜。

長孫皇后這個反應和舉動,不只魏徵沒想到,也大出大家的意外。

(長孫皇后,現代影視形象)

李淵有19個女兒,李世民有21個女兒,對長樂公主還是偏心的,在封號中使用了「長」,這是很尊貴的字,是長樂公主姑媽的封號用字,按照道理不宜用的。

長樂公主下嫁時,嫁妝到底陪了多少,史書上沒有交代,嫁給了誰有說法。

雖然李世民極喜愛這個女兒,但史家並沒有如李世民那樣偏心而對她多用筆墨,《舊唐書》無傳,《新唐書·諸帝公主列傳》提到了,但也極簡短,記載稱:「長樂公主,下嫁長孫沖。

(長樂公主老婦壁畫,應該是長樂公主的侍婦)

長樂公主生在帝王家,生前享受殊榮,但她沒有多少福命,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八月就死了,時年僅23歲,並於同年九月,陪葬於昭陵。

2009年長樂公主墓我曾去考察過(這次考察很難忘,因為我當時花三四千元新買的手機被偷了),該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煙霞鄉陵光村,西北距昭陵陵山僅約1000米。

在考古發掘前並不知道是長樂公主之墓,發掘後才弄清楚的。

(長樂公主墓)

怎麼想起發掘長樂公主墓?緣於盜墓事件。

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大陸文物市場興起,也催生了盜墓者。

當時全國各地都有盜墓活動,陝西自古就是盜墓者的天堂,那麼多漢唐帝王陵附近自然少不了盜墓者的身影。

1986年2月,盜墓者將長樂公主墓精準挖開了。

盜墓者從墓室頂部撬開券磚,從穹隆頂下沿西南角入墓室,這伙盜墓者業務水平不一般。

(長樂公主墓盜洞之一)

在這種情況下,經報上級批准,於1986年8月至11月,由昭陵博物館對該墓進行了清理髮掘。

在發掘過程中發現,長樂公主墓古今多次被盜。

在墓道東北角有一處明顯盜洞,盜洞直下;在第一、二天井和第一、二過洞東西兩壁,均留下尋找壁龕而挖掘的痕跡,可見盜墓者是老手,對唐墓結構和隨葬品擺放位置很了解。

(長樂公主石棺床,上面的東西為後擺放,供遊客參觀)

盜墓者曾打開了第二天井,在天井口向下1米處的西南角,墓壁破壞嚴重,下面還有堆有不少殘磚碎瓦。

再往下3米多,還發現釉陶豬殘片和墓誌的右上角。

令人不解的是,在甬道口和第四天井,都有大火焚燒的痕跡,這是為什麼?至今是謎。

從地宮現場遺蹟分析,這把火是古代盜墓者乾的。

那燃料哪來的?從第一道石門附近出現一些棺木朽塊來分析,盜墓者應該是就地取材,把長樂公墓的棺材當劈柴燒了。

(長樂公主墓幽深墓道)

(長樂公主墓道與石封門)

這把大火的直接後果是,把第四天井填土燒塌了。

因為多次被盜墓者光顧,考古人員進入棺材所在的墓室後發現,寬大的石棺床上不見棺材,長樂公主的遺骸也早已不存。

如今遊客參觀時看到的人骨,那是不是長樂公主的,應該是從外面弄來做「道具」給大家看的。

棺床位於墓室的西半側,由12塊青石砌成,長約3.8米,寬約2.1米,厚約0.17米。

(考古出土古代棺材,與本文無涉)

當年考古挖掘時,除東邊兩大塊石條在原位以外,其他石條均被撬起或砸碎,雜放於亂磚之中,亂磚中發現有幾塊腐朽的棺材板。

盜墓者為什麼這麼狠?這伙盜墓者太精了,他們並不是想破壞棺床,而是想尋找下面可能存在的隨葬寶物。

(長樂公主墓壁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唐太宗之女長樂公主的墓在哪?

李麗質(621年-643年),唐朝公主,封號長樂公主。中國古代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五女,母長孫皇后,因此以嫡庶而言則為嫡長女。13歲下嫁長孫沖,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八月十日,因氣疾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