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文物繼續亮相《國家寶藏》,國之重器「大克鼎」引出家族傳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最新一期的《國家寶藏》舞台上,易烊千璽守護的大克鼎壓軸亮相上海博物館專場。

他演繹了大克鼎的前世故事,大克鼎的捐贈者潘達於的孫子則講述了它的今生傳奇。

內有銘文290字,與大盂鼎、毛公鼎並成為「海內三寶」。

大克鼎是西周青銅文明與禮樂文化的代表,鼎上的銘文,體現出敬天法祖、自強不息的意識和觀念。


大克鼎

大克鼎又稱膳夫克鼎,西周晚期一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的青銅器。

光緒十六年,一位名叫任致遠的陝西扶風任家村農民,在取土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座埋有大克鼎等多件青銅器的西周窖藏。

大克鼎鼎身有銘文,銘文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為克對祖父功績的追溯,一部分為周王對克賞賜的記載。

除了大克鼎之外,當時還發現了小克鼎7件。

鼎在西周時是用來盛放肉食等祭祀品,作為膳夫(西周時掌管天子飲食和祭祀食品的一種官職),克卻能享受諸侯級別的列鼎,可見其極受周王器重。

鼎腹內壁亦鑄有銘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記錄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的內容。

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 ,口徑75.6厘米。

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

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


潘家得寶

大克鼎

咸豐九年,左宗棠被永州總兵樊燮讒言所傷,遭朝廷議罪。

幸得時任侍讀學士的潘祖蔭援手,上奏咸豐皇帝力保宗棠,且多方打點,上下疏通,左才獲脫免。

潘乃當時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左宗棠得大盂鼎後遂以相贈,以謝當年搭救之恩。

而大克鼎於1890年出土於陝西扶風縣法門寺任村。

出土後,首先被天津人柯劭態買下,潘祖蔭又用重金從柯氏手裡購得,成為大克鼎的主人。

從此,大盂鼎、大克鼎這兩件周朝時期最大的青銅器齊聚潘府,成為當時京城的一大新聞。

民國初年,曾有美籍人士專程來華找潘氏商談求讓大鼎,出價達數百兩黃金之巨。

但終為潘家所回絕。

三十年代中葉,國民黨當局在蘇州新建一幢大樓。

黨國大員忽發奇想,要在大樓落成後以紀念為名辦一展覽會,邀潘家以大鼎參展。

以圖無限期占有大鼎。

然此拙劣伎倆為潘氏識破,婉言拒絕了參展。


埋寶地下

大克鼎

抗戰時,潘達於請家人和兩個木匠師傅幫忙,連夜把克鼎、盂鼎和一批青銅器裝箱深藏到屋子底下,書畫和小件古董三十幾箱藏進夾壁。

城陷後,她家前後闖進7批日本強盜,一遍遍搜刮,財產什物損失殆盡,連日軍司令松井都查問潘家收藏,卻到底沒有發現蹤跡。

抗戰勝利後,寶藏再次「出土」。

潘達於把它們藏在一間屋裡,用舊家具破雜物覆蓋,再將整進房屋釘斷,既不住人也不走人,直到解放之後。


贈寶於國

潘達於

1951年7月,移居上海的潘達於寄出一封信:「竊念盂克二大鼎為具有全國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貯藏得所,克保永久。

誠願將兩大鼎呈獻」。

剛剛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以隆重的授獎典禮表彰潘氏捐獻之舉。

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文物處處長唐弢主持,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部長陳望道致辭,頒發的文化部褒獎狀上落著部長沈雁冰的大名:「潘達於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為祖國歷史名器,六十年來迭經兵火,保存無恙,今舉以捐獻政府,公諸人民,其愛護民族文化遺產及發揚新愛國主義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揚,此狀。

」潘老臥室里,家具簡樸,別無裝飾,這張獎狀,卻一掛就是50年。

1952年,上海博物館開館,二鼎如願入館,使市民第一次飽覽了這聞名半個多世紀的「國之重器」。

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開館,大盂鼎等125件珍貴文物應徵北上。

兩件巨鼎自此各鎮一方。

大克鼎此後收藏於上海博物館至今。


華夏正禮

大克鼎的銘文是研究西周歷史重要文獻,對於研究西周時期的職官、禮儀、土地制度等都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鐘鼎之家經百代而不衰,鐘鼎之國曆萬世而不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