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武威市,是漢武帝為彰顯大漢帝國軍隊的「武功軍威」而得名,中國地級市。
位於甘肅省中部,是河西走廊的門戶,古時素有「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之重地。
武威歷史悠久,古稱涼州,歷史上曾經是著名的"絲綢之路"要衝,也是著名的河西四郡之一,境內有著豐富的歷史遺蹟,見證了武威當年的繁華昌盛,歷史興衰。
現已普查清楚的文物保護單位54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8處,館藏文物4.7萬多件,其中國寶級文物3件,一級文物177件,二級文物346件,三級文物758件,突出的特色是「一馬」、「一碑」、「一寺」、「一窟」、「一塔」、「一廟」是武威的代表。
「一馬」
銅奔馬
銅奔馬又名馬踏飛燕、馬超龍雀、凌雲奔馬等。
1969年出土於武威市雷台漢墓。
銅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
「馬踏飛燕」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被譽為「古典藝術品的最高峰」。
1983年10月,銅奔馬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
1985年銅奔馬以「馬超龍雀」這個名稱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並一直被沿用至今。
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一碑
西夏碑
西夏碑是獨一無二的稀世珍寶,全稱「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
西夏碑是用西夏文和漢文分別記述重修涼州護國寺塔的經過,是現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西夏碑刻,對研究西夏歷史和文化有重要價值,碑文記錄了西夏天祐民安三年(1092)涼州大地震以及許多史籍缺載的有關西夏社會經濟、階級關係、官制、民族關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珍貴史料。
一寺
白塔寺
白塔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威市東南20公里白塔村,始建於西夏以前,是我國歷史上民族團結的象徵。
1239年,闊端駐涼州,邀西藏喇嘛教薩迦派四祖薩迦·班智達來涼和談。
1247年,薩班作為西藏代表與闊端舉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涼州和談"。
至此,西藏歸順於元,使西藏結束了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正式納入祖國版圖。
一塔
羅什寺塔
全稱鳩摩羅什塔,已有1600年的歷史,位於武威市北大街,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西域高僧、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初入內地弘法演教之處。
寺內雄立的寶塔是為紀念鳩摩羅什而修建的,塔內供奉鳩摩羅什的舌舍利。
鳩摩羅什寺是研究五涼文化的珍貴遺存,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武威的一大奇觀。
古人曾經盛讚羅什寺是"由來僧寶搖籃地",因"弘法利生集英"而"天下名"。
一廟
文廟
武威文廟位於武威市涼州區東南隅,坐北向南,由三部分組成,東為文昌官,中為文廟,西屬涼州府儒學院。
占地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98米,東西寬152米,占地面積30096平方米。
整個建築布局對稱,結構嚴謹,是一組造型雄偉的宮闕式建築群,規模宏大,氣勢雄壯,明清之際被謄為「隴右學宮之冠」,是涼州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的聖地,是目前西北地區建築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廟,屬全國三大孔廟之一。
一窟
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位於武威市城南50公里處的中路鄉燈山村,始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00年歷史。
天梯山石窟是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國早起石窟藝術的代表,是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的源頭,在我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喻為「石窟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