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勢恢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陽陵,又稱漢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塬上,地跨咸陽市渭城區、涇陽縣和西安市高陵區三縣區。

作為西漢帝國的第四位皇帝,漢景帝劉啟和其父漢文帝劉恆共同創造了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

「微笑俑」和「裸體俑」

據歷史記載,漢朝文景二帝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

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

漢陽陵博物館李舉綱館長介紹說,當時朝廷還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

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

「文景之治」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與秦始皇兵馬俑冷酷的臉部表情比較,漢陽陵的陶俑個個面帶微笑。

這或許與『文景之治』的盛世背景有關聯。

」李舉綱說,達·文西的傳世名作《蒙娜麗莎》以神秘的微笑傾倒世人,而漢陽陵出土了大量微笑陶俑,堪稱東方「蒙娜麗莎」。

漢陽陵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莫過於一個個高約60厘米、赤身斷臂的「裸俑」。

這些「裸俑」雖然只有真人1/3大小,但造型準確、做工細膩,身體各部分無不精雕細琢,符合人體結構比例,甚至連毛髮竅孔等細微之處也毫不含糊。

「其實,這些裸俑準確應稱為『著衣式裸體陶俑』,這些人物陶俑早年埋葬時裝有木質的臂膀,穿著代表各自不同身份的衣服。

但經過2000多年地下環境的腐蝕,衣物和木臂腐朽殆盡,發掘出土時就成了缺臂的『裸體俑』。

今天,它們失去了當年華麗的衣服,呈現在世人眼前的卻正是人體美的藝術本色,所以有人將其稱作『東方大衛』和『東方維納斯』。

」李舉綱說。

千姿百態的人物陶俑展示了西漢王朝的「帝國表情」,尤其讓人驚嘆的是,「裸俑」還揭開了宦官的神秘面紗。

「從來都無人見過古代真實的宦官模樣,漢陽陵卻給世人一個最直觀的答案。

」據漢陽陵博物館的考古專家介紹,漢陽陵從葬坑出土的宦官俑,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宦官的實物裸體陶俑。

他們身形比一般的男俑要矮小,而且面容陰柔、神情羞澀,生殖器的塑造也與常人顯然有別,也清晰顯明漢代被閹割的程度。

另外,漢陽陵發現了大批伎樂俑,這些陶俑有男有女,造型生動、神情浪漫飛揚。

在漢代,樂舞者的身份和僕人一樣,都是主人的奴僕。

漢陽陵陵園裡,考古人員發現了漢景帝龐大的「安保部隊」。

數以萬計的武士俑從漢陽陵南區葬坑神采奕奕列隊而出,出土時他們環甲、執戟,持劍、擁盾,人馬威武,軍容整肅。

專家研究認為,它們應當是皇帝的侍衛部隊或宿衛軍。

漢陽陵修了28年

考古工作者從漢陽陵發掘出的累累白骨證明,以輕徭薄賦、減除苛刑而開創了「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劉啟,生前曾驅使大批帶著刑具的犯人,為自己修建陵園達28年之久。

這是西漢11個帝陵中已發現的唯一一個動用大量囚徒從事苦役、完成其規模罕見的「地下王國」的帝陵。

據歷史文獻記載,劉啟當上皇帝後繼承父志,多次減輕刑罰,「令治獄者務先寬」,並對老、孕、盲、啞等人不用刑具。

對於老百姓生產生活,則獎勵農耕,盡力減輕民眾勞役負擔,使生產得到發展,財政收入大增,國家倉庫的糧食多得存不下,形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文景之治」。

但是,他在給自己建造死後的「地下安樂窩」時,仍舊走上大興土木鋪張厚葬的老路。

他在登上皇帝寶座的第四年,就派朝廷的「將作大匠」開進經過眾多風水先生三選七遷後定下的好地方——漢長安城東北的咸陽塬,動工興修這項當時全國最大的建設工程,而其主要勞動力就是從全國徵發來的囚犯。

陽陵陵園工程量極大,僅以現存地面的覆斗狀封土來說,如按每人每天完成1立方米夯土計算,即需要30萬個勞動日。

在漫長的28年中,囚徒們或被累死或因反抗而被殺,均被草草地埋入巨大的「萬人坑」中。

可以說,陽陵這座規模宏大的地下文物寶庫,是建造在上萬囚犯的累累白骨之上的。

地面地下保護

漢陽陵陵園地面建築曾幾次遭受過自然或是人為災害,損失相當嚴重。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全面科學的考古發掘揭開陽陵神秘的面紗——近20平方公里的陵區內分布有帝後陵園、陪葬墓園、陵邑以及近200座外藏坑、10餘處建築遺址、5000餘座陪葬墓,出土文物10萬餘件,是20世紀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1998年陝西省政府在漢陽陵遺址核心區域徵用土地2894畝,對漢陽陵予以整體保護。

1999年,以集中保護展示漢陽陵考古成果為目的的漢陽陵考古陳列館應運而生。

該館是一座建築風格獨特、陳列手段新穎的綜合展館。

別具一格的殘垣斷壁建築外觀結構,營造出漢陽陵2000多年的歷史滄桑景象,與陵園整體古樸的歷史環境風貌相協調。

上下兩層的展廳內,密集陳列著30多年來考古發掘出土的1700餘件精品文物,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2003年,在帝陵陵城南闕門遺址上建造了一座仿漢闕樓——南闕門遺址保護展示廳,將這一漢代門闕遺址置於室內加以保護,不但使這座歷經千年風雨的土遺址受到了科學保護,也局部再現了2000多年前漢陽陵帝陵陵園的恢弘氣勢。

2005年,對漢陽陵宗廟遺址採取了原址展示與保護性回填水平抬高復原展示相結合的方式,這是我國大遺址保護利用方面的又一種積極探索和實踐。

李舉綱介紹,上世紀9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對帝陵東北處的11條外藏坑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不同身份的裸體陶俑,各類陶塑家畜,各種質地的生活器具和兵器以及木車馬、糧食、肉類、紡織品等遺蹟。

尤其是「宗正之印」「大官之印」「永巷丞印」「宦者丞印」等帶有文字的印章、封泥的出土,證明這些外藏坑極有可能象徵著當時西漢王朝中央官署的「九卿」 機構。

面對這些珍貴的文化遺存,應該採取什麼方式來展現文物遺址的原真性呢?經過反覆實驗,最終決定採用特殊玻璃將遺址封閉保護起來。

這樣,世界上第一座採用現代化先進文物保護理念和技術的全地下遺址博物館便於2006年3月誕生了。

館內的中空鍍膜電加熱玻璃幕牆和通道,將文物和遊客分隔在兩個截然不同的溫濕度環境中,在最大限度科學保護文物遺存的前提下,使遊客在充滿神秘感的環境中近距離、多角度欣賞大量的文物遺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