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渝中:讓歷史文化資源「活起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經過修繕後的重慶藥材公會舊址。

本報記者 吳陸牧攝

各種磚砌圖案、灰塑吉祥雜寶、拱形西式門窗……走進位於重慶市渝中區的白象街傳統風貌區,一棟巴洛克風格的三層洋房首先出現在眼前。

「這裡是修繕後的重慶藥材同業公會舊址,也是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建築。

」渝中區歷史文化街區建設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謝果介紹,藥材公會始建於1926年,該舊址外觀原有的侵蝕、變色部分都已經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了復原。

白象街是重慶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歷史上一度是重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如今,這裡依舊保存著包括重慶海關監督公署舊址、江全泰號、李耀庭公館在內的11處文物古蹟。

怎樣才能讓這條歷史老街重新綻放光芒?渝中區的做法是,以保護修繕復建結合、文商旅融合、業態業種複合的思路,在不改變建築主體和形態的前提下,對老建築遺址進行修繕,恢復其原來的肌理和風貌。

同時,結合商貿業發展,對街區的定位和業態布局進行重新設計,推進文脈傳承與商業繁榮的雙贏。

白象街的保護性修復建設僅僅是渝中區傳承歷史文脈的一個剪影。

渝中是重慶的「母城」,是巴渝文化、抗戰文化、紅岩文化的發源地,歷史悠久、文脈厚重。

在這塊面積不足1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不可移動文物200多處。

平均算下來,在渝中區,每平方公里範圍內就有超過10處的歷史遺存。

一邊是文物密集,一邊是老舊城區改造亟需加速推進。

如何統籌好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的關係,在城市改造中更好地改善民生、保護傳承歷史文化?

「保用並重、傳承創新,這是不變的原則。

」渝中區文物保護管理所綜合部部長唐嵩說。

據介紹,渝中區近年來投入財政資金超過7億元,先後完成狀元府舊址、鵝嶺抗戰遺址群、中共南方局舊址等20多處文物修繕,打造出了湖廣會館、李子壩抗戰遺址公園、中四路民國風情街等亮點工程。

在渝中區傳承復興傳統歷史的行動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下半城」的建設。

「下半城」是重慶「母城」所在地,也是整個重慶古建築群落和歷史文物遺存最集中的區域。

受發展條件制約,「下半城」發展相對滯後,一直存在城市基礎設施「老」,社會公共服務配套「弱」,產業能級「低」等問題。

2015年年初,渝中區正式設立歷史文化街區建設管理委員會,整合資源協同推進「下半城」區域文物保護、歷史文化街區開發建設等工作。

謝果告訴記者,歷史文化資源是「下半城」最大的優勢,「以文為魂、以文建城、以文聚商、以文興旅」是「下半城」的發展主線。

據介紹,「下半城」建設發展規劃已經出台,將在對區域內61處文物進行修復與保護的基礎上,重點打造十八梯、白象街等6處傳統風貌區和湖廣會館歷史文化街區。

渝中區委書記陶長海表示,保護好母城歷史文化和傳統風貌,讓市民記得住鄉愁、留得住記憶,不僅是歷史責任,更是渝中區落實重慶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的擔當與實踐。

據了解,渝中區當前正在全力打造20個傳統老街區和10個特色老社區,把渝中帶有歷史文化符號的資源充分保護和利用起來,讓現代與傳統相得益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