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掘一古代貴族大墓中棺材時出現反常天氣,雨雪不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老子太清宮考古發掘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河南鹿邑太清宮遺址的考古發掘,在當年是一件轟動的事情(見上面「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文章《10年前河南尋找老子遺蹟,意外挖出一西周貴族大墓》。

這裡是傳說中的道家鼻祖老子出生地,在聖地上動土還是引發關注的。

(太清宮遺址)

考古從1997年5月開始,先期打了探方,由於遺址上早被民房、學校等占著,在不能拆房子的情況下,只能「見空插針」,在房屋之間的空地上開挖。

國內考古界流行打5米×5米的正方形探方,因為沒有空間,有的只能挖溝。

從後來出版的厚厚的《鹿邑太清宮長子口墓》考古報告中,可以知道,當年太清宮遺址上被挖得這一塊那一塊。

這次本為尋找「老子遺蹟」的考古收穫相當大,雖然沒有幾件與老子相關的,但從上到下,戰國、春秋、西周、商代、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等時期的文化地層相互疊壓,還發現了西周馬坑2個,每個坑殉馬4匹,兩兩相向,頭向東南。

(西周殉馬坑,與本文無關)

最令人驚喜的是在1997年9月。

當時在遺址中心南側供銷社院內開探方2個,發現有墓葬跡象,經過向南、東、西二個方向擴方,找出了東西兩側的墓邊,但南北兩側繼續伸延,根據形狀判斷確定是一個墓葬。

當時上面的房屋,經動員交涉,作了相應經濟補償後,才將房子拆除,方便了全面發掘。

這座墓葬埋的很深,還在地下水位之下,新挖的坑很快就積滿了水,從水面到墓底有3.2米深。

怎麼辦?據考古報告,專家想出了在周邊打井,降低地下水位的辦法。

共在四周打了7口井,用了7台抽水機,晝夜不停往外抽水,才把地下水位降下去,槨室得到全面暴露出來。

(抽水機抽水,與本文無關)

這種「抽水降水」方式,在考古工作中時常使用,盜墓者也常常如此,史料中記載的盜墓事跡多有類似說法。

如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石季龍,他在盜挖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簡子墓時,便出現了這一幕。

據《晉書·石季龍載記》:「邯鄲城西石子岡上有趙簡子墓,至是季龍令發之。

」但石季龍的盜墓計劃,最後並沒有能成功實施,為什麼就是因為地下水太豐富。

當時,石季派了很多士兵,從墓上封土層往下硬挖。

不久即挖到春秋大墓中常見的「積炭層」,各炭層有1丈多厚度。

再往下挖,全是巨型大石板,有8尺多厚。

將石板弄開以後,已很深了,但還沒有見到棺槨,地下泉水大量上涌,水質清澈,冰涼冰涼。

(現代考古現場,棺槨積於水中)

盜坑內很快就積滿了水,無從下鏟。

石季龍便派人找來絞水車,用北方特有的牛皮囊,往外抽水。

但抽了一個多月,都沒有辦法將水弄乾,邊抽邊涌,眼睜睜趙簡子的棺槨就在下面,卻無法盜掘。

最後,石季龍只得放棄盜墓。

考古工作是相當辛苦的,無論寒暑,只要需要就得干。

在正式發掘棺槨(棺材)和隨葬品時,正值隆冬,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那幾天的天氣有點反常,雨雪不止,雖然北方中原地區這個時候有雨雪很正常,但這麼下總讓人感到怪怪的,如果在過去,這又是迷信了。

這種天氣對考古最為不利,對考古人員的安全也是一大威脅。

為了防止塌方,避免被「活埋」,更是為了保護棺槨和隨葬器物,趕緊在墓室上面搭起了帳篷。

(現代考古,建蓋大棚,防雨雪)

從揭露出槨室到發掘結束,共花了20天時間,到當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七(1998年1月26日),就要過年了,整個大墓的考古方宣告結束。

這是一座西周時期的貴族墓,為一槨重棺,皆為木質。

槨為「亞」字形,槨板已朽,僅留少量灰痕。

據考古報告,由於墓內填土為灰土,與木灰顏色相近,大部分已無跡可尋,惟墓室四角與木灰顏色差別較大,仍有清晰的灰痕。

遺憾的是,由於墓內積水較多,填土鬆軟,清理時僅見棺底,棺的高度已不詳。

在棺室東西兩側的東槨室和西槨室內,各有殉人一具,南北向,頭向北。

(長子口墓考古發掘現場)

這是誰的墓?肯定不是老子的。

長子口墓出土青銅禮器54件,其中有銘文的39器件,上面多有「長子口」3字銘文,另有「子」與「子口」,主持這次考古發掘的時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志清,據此推斷其墓主人叫「長子口」,這座貴族墓也因此被考古界稱為「長子口墓」。

要提一下的是,因為那一年中國考古界的重大發現太多了,有重要價值的長子口墓未能評上「1998年十大考古發現」,最後給了「1998年全國重大考古新發現提名榮譽獎」,也算一個安慰吧。

(長子口墓出土銅簋形觥,上有「長子口」銘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河南鹿邑竟存有老子墓?這究竟是真是假?

1997年,河南考古所接到上級命令,對鹿邑太清宮遺址進行深入挖掘。太清宮是用來祭祀和供奉老子的地方,而鹿邑正是古文獻中記載的老子的出生地,這也就造就了鹿邑太清宮遺址的特殊性。正當考古隊對遺址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