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淮河流域早期文化的印記雙墩遺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新社蚌埠12月14日電 題:探訪淮河流域早期文化的印記雙墩遺址

作者 趙強 潘利威

「雙墩遺址二次發掘目前已完成了2014年秋季、2015年春季發掘,2015年秋冬季發掘正在進行之中,發掘面積已達近千平方米,已有多項重要發現尚未公布。

」安徽省蚌埠市博物館館長辛禮學13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整個挖掘過程將持續3至5年時間。

今年9月19日,蚌埠市雙墩遺址第二次考古發掘再次啟動,中國社科院考古所負責對遺址進行全面發掘,進一步追溯淮河文化的源頭,探究雙墩文化的內涵。

目前,發掘工作進展順利,已進入文化層,出土的遺物非常豐富。

「通過發掘、研究遺址,搞清楚這個部落的功能區域布局,對當時的社會生活場景進行復原,了解周圍的環境和遺址的變遷。

如果發掘理想的話還可以了解社會組織結構。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負責人張東介紹。

據蚌埠博物館第二次雙墩遺址發掘信息顯示,本次發掘最重要的突破是找到了和雙墩古人類居住場所相關的遺蹟。

考古隊通過鑽探發現,此次發掘區域的東部有紅燒土跡象,這是人類居住的建築的典型特徵,對於了解聚落的結構形態、整體面貌,及展現當時生活環境有重大意義。

今年年底能夠完成400平方米區域的發掘,此後還將在遺址東部選擇適當的地點進行發掘。

如果能把整個遺址之內的文化跡象分布範圍搞清楚,將是雙墩遺址二次發掘的最大收穫。

本次發掘出土的遺物有夾砂陶、泥質陶等大量陶片,口大底小的大型炊器以及支腳、支座,形式各異的平底釜,大量的獸骨、魚骨、貝殼,形似靴子的用鹿角製成的器物、網墜,還有最能體現雙墩文化典型特徵的刻劃符號,這些符號一般在器物底部,呈網狀和十字型。

基於對這些遺物的分析研究,可以推斷出先民們的生活以漁獵為主。

與以往搶救性發掘不同的是,本次發掘不再單純地對一處遺蹟進行集中清理,而是更關注面上的、與遺物有關聯的信息。

目前已經發掘到了新石器時代的地層,發現了大量的陶片和螺螄殼、蚌殼等遺物,鑽探還發現遺址曾經三面環水。

張東介紹說,十二月底,中國社會科學院將聯合蚌埠博物館成立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在這個中心成立時會公布更多關於雙墩遺址第二次發掘的成果。

雙墩文化新石器時代遺址坐落在蚌埠市淮上區小蚌埠鎮雙墩村。

在1985年11月全國文物大普查時,該遺址被蚌埠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發現,從採集到的陶片、石斧等文物標本看,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心面積達12000平方米左右。

在對雙墩遺址的第一次發掘中,出土了600多件有刻畫符號的古陶器,這些陶器距今約7000年左右,其紋飾簡練,製作手法粗獷,多數刻有符號、圖畫,或者含有符號的組合圖畫。

符號基本上都刻畫在陶碗的圈足內,僅有少數符號刻畫在碗的腹部或其他器物的不同部位,其中有大量逼真的象形動物刻畫符號,以魚紋、豬紋為多,還有鹿、蠶、鳥等。

淮河文化、廬州文化、新安文化、皖江文化是因歷史和地形、地貌等特點形成的安徽省四大文化圈。

淮河文化大部分分布在安徽淮河兩岸,作為區域文化,淮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根據考古發現,早在舊石器時代,淮河流域就有人類活動。

(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