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墓在安徽發現,為什麼卻慘遭破壞?真相令人氣憤不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談起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清官,不知道大家腦海里最先會浮現出哪幾個人?但是我相信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答案,就是宋朝的一個清官包拯。

當時包拯做官得時候,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

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被稱為「包青天」,所以包拯一直以來都是被後世所稱頌,一些有關於包拯得故事也是在民間廣為流傳。


因為包拯不畏權貴,執法嚴明,所以在生前得罪了很多達官顯貴。

因此在死後就很害怕這些人會在找他的麻煩。

據說,包拯於嘉祐七年去世後,家人為了防止墓地被仇家破壞,同時用了21口同樣的棺木,從廬州七個城門出發,布下疑冢,只有一口棺材是真的,以求躲過盜墓賊和仇家的騷擾。



也正是因為這21口棺材使得包拯墓的所在地撲朔迷離,歷代以來包拯死後的埋葬地點一直存有爭議。

一些人認為包拯死後被葬在了河南鞏縣,而安徽考古界認定包拯死後被埋葬在了安徽合肥,關於包拯墳墓的史料記載也說法不一,河南和安徽也經常爭得面紅耳赤。

這一度成為歷史上的一個未解之謎。


​​

真假包拯墓爭辯了千年後,考古家終於給出了準確的答案,因為直到1973年,合肥市要在包拯墓所在處修建石灰窯,要將包拯按無主墳墓遷走。

為了保護這位忠臣遺骨,當時省博物館著手對包拯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

經過四個月的緊張發掘,共發掘包拯家族墓12座,4座磚室墓,8座土坑墓。

出土墓誌、瓷器、銀器、銅器、陶器共計50餘件。

其中,包括包拯及夫人董氏、大兒媳崔氏、次子包綬、次兒媳文氏和長孫包永年六座墓葬都有墓誌。

尤其是包公墓誌上,洋洋洒洒3000多字,不僅記錄了包公一生的生平事跡,而且其死亡時間及死亡後由河南運回合肥的經過都有著詳盡的敘述。

這些史料的出現,終於結束了河南和安徽多年的「包公之爭」。


​​

當時在挖掘包拯墓時,所有考古家都被鎮住了。

包拯墓總共只有不到30平方米,墓室的格局早就已經破敗不堪了,古墓的墓門後面出現一堆屍骨,這堆屍骨非常的散亂,而且棺蓋已經被丟在一邊,考古家一看就知道是盜墓賊盜掘過的。

令人氣憤的是,盜墓賊盜掘文物後還「挫骨揚灰」,這是對古人極大的不敬。

這個場景實在讓人心痛,曾經心心念念為百姓的一個好官,身後卻落得如此的結果。

考古家看到這一幕後除了震驚還非常的氣憤,大怒的說「官盜啊」。

這是為何呢?考古家怎麼知道是誰盜的墓?原來啊,這座古墓雖說不上特別大型,但結構還是比較完整,如此古墓要是個人盜墓賊盜掘的話是不可能成功的,況且此墓還是被遭瘋狂盜掘,根據古代盜墓者的習慣,考古家自然知道這是官盜。

而且包拯一生為民,盜墓賊也是不會盜取他的墳墓的。


後來在該墓葬發現了一個十二時神傭,才確定了我們的判斷。

」宋代官員陪葬有嚴格規定,只有二品以上官員才能陪葬十二時神傭,這正好和包公的身份相吻合。

而且根據史料記載,當年金兵侵入廬州時,曾對一些墓葬區進行瘋狂盜掘,尤其是對他們痛恨的宋代一些高官墓葬更是變本加厲。

所以,雖然文獻上並沒有明確說是包公墓,但從該墓葬的破壞情況看,應該是金兵所為。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家在墓門後面發現的包拯屍骨經過清理已經被出土,但由於保護不當,只有35塊屍骨被保留了下來,其餘的被毀。

而這35塊屍骨有20塊被重新下葬,1987年重建包公墓葬時,都放在了包公墓園內的棺木中。

剩下的15塊被藏於保存於博物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詳解中國古代盜墓歷史

盜墓,是淵源古遠的社會文化現象。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已經可以看到有意識的墓葬破壞現象的遺存。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益為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