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澂篆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吳大澂(1835-1902)

初名大淳,為避清穆宗諱改名,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恆軒,又別號白雲山樵、愙齋、鄭 龕 、白雲病叟。

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同治七年(1868)進士。

歷任陝甘學政、左副都御史、廣東和湖南巡撫。

吳大澂出任外官多年,恪盡厥職,力行敬業,宦轍幾遍天下,其才幹得到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等朝廷重臣的賞識。

《清史稿》卷四百五十有傳。

他精於鑑別和古文字考釋,亦工篆刻和書畫。

吳大澂在清廷外交上值得大書一筆的事件,就是光緒十二年(1886)奉詔赴吉林琿春,與沙俄進行勘界談判,迫使對方歸還非法侵占我黑頂子一地,並於交界之地立碑建柱,自篆銘文勒於其銅柱上,曰:「疆域有表國有維,此柱可立不可移」,凸現出一股捍衛國土尊嚴的浩然之氣。

然而就在吳大澂功成名遂之際,恰逢甲午戰事,他躊躇滿志,請纓出征,卻因運籌不當,折戟遼東,被革職回籍,也讓他嘗到了國力積弱、外侮侵凌及宦海沉浮苦澀的滋味。

平生致力於古器物研究,為清著名金石考古學家,在古器物學、古文字學和古璽印研究上獲得了卓越的成就。

著有《愙齋詩文集》、《愙齋集古錄》、《說文古籀補》、《恆軒吉金錄》、《權衡度量考》等,都是在清代金石學與印學史上以廣博、專業著稱的扛鼎之作。

其中《說文古籀補》輯錄的四千七百餘個先秦銘文,皆由吳大澂從古器物墨拓原本中手摹而成,所收石鼓、古璽、泉幣、陶文等也均為許慎《說文解字》所未收者。

該書文字下注出處,考釋審慎,信而有徵,如一字多形也逐個錄出。

《說文古籀補》首次著錄戰國古璽等文字,開闢了近代古文字研究新的領域,對篆刻家創作不啻為《說文解字》之外,一冊實用的金文參考字典。

後世丁佛言、強運開效其體例,補其不備,續作「補補」與「三補」之篇。

吳大澂書法以篆書最為著名。

他學秦代小篆刻石,書法酷似李陽冰。

後受楊沂孫的啟示,將小篆與金文相結合,並用這種方法書寫《論語》《孝經》以及信札。

他的篆書大小參差、淵雅朴茂,在當時是一種創造。

他對金石文字頗有精深的研究,開拓了對先秦文字的廣闊的視野,使他的篆書從中汲取了不少的營養。

吳大澂寫篆書,喜用隸書書款。

他的隸書橫平豎直,亦取法漢碑。

行書學曾國藩,又頗有黃庭堅的趣味。

吳大澂《臨段敦(簋)》

釋文:唯王十又四祀,十又一月

丁卯,王真畢,烝。

戊辰,曾(贈)。

王蔑段曆,念畢中(仲)孫子,

令(命)龔?(劃)饋大則於段,敢

對揚王休,用乍(作)簋,孫孫子子

萬年用享祀。

孫子?(目又)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