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收藏屬暴富幻想精品意識是不敗妙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李可染 《萬山紅遍》(2012年成交價為2.9325億元)

清乾隆 琺瑯彩「吉慶有餘」紋鏤空內青花轉心套瓶(2010年成交價為5.5億元)

尚濤 《靜夜思》尚濤 《靜夜思》

專題策劃吳聿立 文、圖/ 廣州日報記者劉麗琴

  回顧2014年的內地藝術品市場,意料之中的結果出現了:諸多畫廊、拍賣行的成交額下降,拍品「徵集難」的問題日益凸顯。

  但是,在頹勢之中,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就是天價拍品仍聚焦在高端精品力作上。

這是否釋放出這樣一個信號:當藝術品市場越來越大眾化之時,不管是歡迎、讚嘆這是黃金時代來臨還是憂慮、嘆息將是文化災難,精英化、精品化路線才是收藏、投資顛撲不破的硬道理呢?

  三彩畫廊總經理 海生

  幻想「撿漏」

  不如量力而行收名家力作

  我認為,在收藏市場上,首先是精英收藏,然後才是大眾收藏。

  收藏的範圍很廣泛,有藝術的收藏,有民間的收藏,但前提都是社會穩定,人們物質生活提高了,精神生活變得迫切才談得上收藏。

其次,收藏需要成本,要有膽略和財力。

我想,去年拍賣市場的成交情況或許會對藏家有些警示作用:切莫抱著貪便宜、「撿漏」的心理玩收藏;藝術家、名家出精品不多,反而應酬作品會很多,這兩者的價值可謂天壤之別,購買時要鍛鍊好自己的眼力。

  精英化的收藏,要求藏家素質、文化修養高,學術背景深厚,對藝術的判斷比普通人準確,有前瞻性。

但隨著一波波行情的更替,當收藏從投資性慢慢轉變為實用性時,也就從精英化逐漸轉向了大眾化的收藏。

大眾化趨勢說明,國民素質不斷提高,對精神的需求不斷增加,以前屬於精英的東西也慢慢變成大眾的了,以前拿來投資的現在變成實用的。

這一潛移默化的過程也有前提,就是藝術和藝術品得到普及。

你想,藝術不是雷同的流水線操作,不是無限量的下單產品,那些凝結了真情實感、一閃而過的靈感火花、偶然天成的作品能有多少?隨著藝術家的創作狀態變化,這種產品有可能就斷貨了,自然而然它會得到升值。

  雖然我們追求名家的收藏方向是不錯的,但名家精品是不多的,反而應酬作品會很多,特別是在當下的中國內地,很多場合都喜歡搞「揮毫」助興,書畫家的那種「揮毫」之作,與其嚴肅的作品、成熟的作品以及留在美術史里的作品的價值,有天壤之別。

  因此我們的收藏者、消費者一定要戒貪念,多到美術館、專業畫廊去學習,提高鑑賞力,陶冶真性情,一定要避免還沒有做好功課、沒有來得及提高自己的修養和鑑賞水平就想著去拍賣場「撿漏」,因為急功近利的態度必然會讓你遭遇挫折。

藝術品消費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東西,量力而行,追求慢一點,那種好高騖遠甚至貸款來收藏的,有很大風險。

  北京天問拍賣總經理 季濤

  頂級藏家永久收藏難得一見的精品

  現在的收藏是一個泛收藏概念,我們的全民收藏熱也是概念混淆、面目不清,導致了收藏、投資和拍賣三者的混亂。

  首先,普通藏家與大收藏家的概念是不一樣的。

收藏是一個非常普及的大眾行為,和投資不一樣,也不要與拍賣緊緊聯繫在一起。

富豪一擲千金地買唐卡、買雞缸杯是收藏家的行為—那些在拍賣市場買精品的人,可能一件東西就能使其成為收藏家或頂級收藏家,比如連北京故宮、台北故宮或大英博物館等都沒有的國寶級孤品。

而對普通藏家來說,做何種收藏、何時開始收藏,都無特別限制,喜歡就好;其次,要區分收藏與投資的概念。

雖然收藏的過程中可能會起到投資的效果,比如以藏養藏、留好出次等,在逐漸優化藏品的構成中成功地賺一筆,讓投資成為收藏的副產品。

而藝術品投資就是為了盈利、買賣,先買後賣、低買高賣,總在等候一個好價格,一個出手的時機。

因此,買精品更利於投資,因為精品存世量少,保值、增值的效果非常明顯,投資風險也小。

  在古代,藏品多是用來把玩、學習的,有其精神需求、實用目的,投資是次要的。

然而,現在的全民收藏熱就比較混亂,我分不清楚哪些是收藏,哪些是投資:有些人說是收藏,實際直奔投資而去,所以會買錯東西;有些人說是投資,實際上是出於收藏,買的是由衷的喜歡。

在現在商業化的導向下,投資的人越來越多。

也只有到了現代,信息發達、拜金主義之下,才會出現這麼多的投資,且大多數的投資是不合理的、盲目的。

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金字塔中底部的拍賣品徵集難度不大,高(檔)、精(品)、新(貨)的文物藝術品則徵集困難。

究其原因,我認為一方面是現在處於市場低谷,投資者不出貨;二是許多在市場上摸爬滾打10多年的藝術品投資者都已掙到了錢,不再缺錢的狀況使他們逐漸轉向了收藏家的身份。

他們開始把買到的藝術品進行整理、分類,把確真無疑、難得一見的精品留下作為永久收藏;而把那些不成系列、風格重複、真精不足的藏品出手,掙出錢來再去購進自己喜歡的精品。

尤其近些年,國內的企業收藏日盛,每年都有眾多的民營、國有企業投入到藝術品市場中來。

他們實力雄厚,購買挑剔、理性,尤其喜歡選擇那些真、精、新的拍賣品。

而那些為了建立企業博物館或美術館的投資者和收藏者,也勢必將其買進的藝術品精品進一步沉澱下來,使得它們在一定時期內難以再現拍賣場。

  那麼,未來藝術品市場上的精品從何而來呢?隨著我國收藏群體不斷擴大,供求關係逐漸緊張,不同收藏層級的投資者,出於不同的收藏目的和各種資金需求,將自己的藏品有選擇地投向市場,這依然會支撐起拍賣市場金字塔的中底部。

此外,等待文物藝術品的海外回流,尤其隨著海外早期老收藏家的越來越老齡或離世,當他們的後代對於藝術品收藏興趣不大或興趣點不同時,將父輩的收藏品整體拿出來進行拍賣,促使那些高檔、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物藝術品重新回到世人面前。

  知名文化學者、《誰在收藏中國》作者 吳樹

  「全民收藏」建立在

  追求暴利的幻想上

  縱觀中國歷史,幾個時期的收藏(文物收藏)高峰特點雖不同,但共通的一點是收藏者都保持著某種精神層面上的需求。

唯獨當下的「全民收藏」自始至終都建立在追求暴利的幻想上。

全民化、大眾化、商業化的收藏對於文物的保護和傳承造成了許多弊端,相較而言,我主張、強調高素質的收藏。

  本來,收藏作為愛好,成為某一個階層的壟斷顯然不公平。

但目前,文物收藏市場表面繁榮,實際亂象叢生,這主要是由於收藏商業化造成了文化缺位,絕大部分的收藏都不是發自內心對文化、文物的偏愛,而是出於投資的商業目的。

混亂之下,制假、賣假,走私、「三盜」(盜墓、盜撈、盜竊)都出來了。

從歷次的收藏熱來講,比如宋代作為第一次成規模的收藏熱,純粹是作為愛好,文化色彩濃厚;宋代的玉器也有作假,做一些假的沁色,但這種作假純粹是在文化審美的角度滿足一些人的好古之風,是公開的,即便是帶有商業目的的介入,賣的人不是故意做舊冒充文物,買的人也心知肚明,不存在欺騙和偽裝。

  基於此,我覺得高素質的收藏,還是在「精英階層」。

所謂的精英階層,取決於三點:有足夠的歷史知識、常識等知識儲備;對文物有一定的鑑賞能力、審美能力;商業運作功利性比較弱。

  我一直「攻擊」所謂的明清官窯瓷器,一個雞缸杯竟炒到了2.8億元,而那些真正具有收藏價值的文物卻得不到應有的體現。

何謂文物價值?我衡量的角度有三個:歷史價值—歷史悠久,特別是在沒有文字記載的部分,文物就是歷史信物;審美價值—牽涉藝術含量的高低;科學研究價值—對某個朝代、文化、自然科學有研究價值。

三者兼而有之構成其文物價值,體現這些價值的就是精英收藏,否則拍出再高的天價也只能算是商人的行為。

  我一直強調,文化收藏不等於收藏文化:文化收藏是在藏家主觀意識的藝術欣賞,以及為了保護他喜歡的藝術的前提之下;而收藏文化則是各式各樣的,有的完全以商業利潤為目的。

所以,現在的大收藏家和以前的收藏家也有非常大的區別,如民國時的大收藏家張伯駒,落魄時賣田賣地都不賣收藏,最後還都捐給了國家。

  總之,純商業化的全民收藏,既不利於文物傳承和保護,還會導致方方面面的損失:真假混雜的文物,體現不出本身的文物價值;大量的文物走私、違法買賣,讓文物得不到保護;近億人聚集的古玩市場上,幾乎只能見到上家與下家,找不到幾個真的收藏家。

文化和道德的缺失,倘若使收藏變成了遊戲和賭博,肯定是有害的。

  藏家 顏明

  收藏就是要買能留得住的東西

  大眾化收藏和精英化收藏各玩各的:老百姓收藏自己喜聞樂見的東西;有經濟實力的藏家玩精品、掐尖,追逐名氣,二者和而不同,交相輝映。

但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收藏不要去跟風追熱點,還是要挖掘那些有深厚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蘊、能夠留得住的東西,不要跟風那些炒作得很熱的板塊,比如當代水墨、當代藝術。

  收藏是小眾的,拍賣場也就靠幾樣高、精、尖的大東西來聚集人氣,和老百姓沒關係,即便在古代,收藏也要講經濟實力,包括民國時期的收藏熱也是一些民族資本家和有錢有權的人搞起來的,只不過比現在的人在人文情懷和文化修養上要高一點。

對於當下老百姓的大眾化收藏,不要刻意地去扶持和反對,不能過分渲染投資回報,不要抱著一夜暴富的心態,而是要量力而行,因為收藏也是一種文化傳承,只要精神上得到愉悅和滿足,就是最大的收穫。

一般來說,大眾化收藏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開始玩普通的、低價位的藏品,隨著常識、知識的提高、閱歷的增加,收藏的品味會逐步地上升,買越來越好的東西,淘汰差的東西。

總之,一切順其自然、去掉貪念和一夜暴富的心態,扎紮實實地增強自己的知識面和鑑定方面的常識。

  其實,進入精品的高端收藏人群,也是小眾的,比如上市公司老總有很多,但玩收藏的很少,層次也是參差不齊。

精英化收藏與大眾化收藏在平台、理念、商業運作上肯定是有極大的差異,他們肯定就是以精品、代表作為主,因此不能以大眾觀念、思想去衡量這些追求高端的、追求精品的頂級買家的思想。

他們肯定要的是掐尖的東西。

加公眾微信:古玩收藏 學習交流交易古玩古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