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文山廣南牡宜遺址漢文化與土著文化融合 極可能是句町縣治所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6號區域發掘點航拍圖 4號區域1號墓出土的串珠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近期完成了對文山廣南牡宜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
發掘證實,牡宜遺址是東漢至魏晉時期句町貴族活動的遺留,表現出土著文化和漢文化融合的特點,遺址內各個區域不僅有功能上分區,年代上也有差異。
本次考古發掘分兩個階段
9月至12月對6號和9號區域進行發掘
2016年6月至7月對4號區域的墓葬進行發掘
兩次發掘總面積1000平方米
4號區域
位置:位於牡宜遺址中部,為貴族墓葬區,小地名叫對門山
年代:東漢時期
初步分析:積炭和合葬兩種喪葬習俗在該遺址首次發現
該區域發掘的1號墓位於區域中部,該墓早年被盜,盜洞位於墓室西北部,隨葬品蕩然無存,僅從墓葬底部填土水洗出大量用作「珠襦」的串珠、鐵斧等器物。
串珠材質以琉璃為主,另有綠松石、方解石、瑪瑙等。
從殘留的葬具痕跡分析,該墓為同穴合葬。
該墓時代與2011年發掘的墓葬相同,為東漢時期的墓葬,雖然早年被盜,但積炭和合葬這兩種喪葬習俗在該遺址為首次發現,依然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6號區域
位置:位於牡宜遺址東部,小地名叫馬馱子
年代:漢晉時期
初步分析:古時候也許是手工業作坊
6號區域發現的遺蹟現象主要為柱洞、灰坑和灰溝。
發掘出土遺物主要為數量較多的陶瓷片、少量銅箭鏃和銅器上的殘件、礪石和一塊疑似煉渣。
出土的陶瓷片均能和以往發掘墓葬出土的同類器物對應,時代相仿。
陶片有兩大類,一類是夾砂陶,陶色有褐色、紅色等;另一類是硬陶,火候極高,陶色有灰、紅等,某些表面施青釉。
從發掘情況分析,該區域的文化遺存同以往發掘的貴族墓葬區聯繫較大,時代相近。
以往調勘認為6號區域為居住型遺存,但本次發掘的區域更多是與手工業相關的遺存,而且只是某類手工業其中一個環節。
9號區域
位置:位於牡宜遺址最西端,小地名叫白墳
年代:推測為青銅時代(至少早於東漢)
初步分析:既是手工作坊又是住所
9號區域發現的遺蹟現象主要為柱洞、灰坑和灰溝。
出土遺物主要為數量較多的陶片、少量石范和紡輪、一定數量有人工使用痕跡的石塊、紅燒土塊、疑似煉渣和疑似礦石。
石範數量較少,僅有1件可以判定鑄造器型,為靴形鉞。
陶紡輪僅發現3件,形制相同,呈圓餅狀,中間穿孔。
有人工使用痕跡的石塊形狀多不規整,表面有磨製面、條狀磨槽、圓形坑槽、砸擊面等人工痕跡。
紅燒土塊的數量也較多,某些呈土坯狀,應該是爐壁或窯壁的殘留。
從本次發掘的情況分析,該區域的文化遺存同以往發掘的貴族墓葬區和4號區域截然不同。
與之前的調勘結論有差異,其時代當早於後兩者,推測為青銅時代的遺存(至少早於東漢),初步判定其性質是手工業和居住並存的綜合性遺存。
分析
東漢至魏晉時期 漢文化就與土著文化融合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萬楊說,本次發掘基本上弄清了6號區域與9號區域發掘位置遺存的年代關係和功能性質。
4號區域發掘墓葬的積炭、合葬現象在此該遺址屬首次發現,為漢代句町貴族墓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另外,還進一步證實牡宜遺址是東漢至魏晉時期句町貴族活動的遺留,表現出土著文化和漢文化融合的特點,是上述時間段句町文化的政治中心,極有可能是句町縣在這段時期的縣治所在。
遺址內各個區域除了功能上的分區外,還存在時代差異,某些區域可能和句町文化早期有關。
雲報全媒體 記者 楊質高 文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巫山大水田遺址現多項新收穫
新華社重慶10月24日專電(記者劉恩黎、陳舒)記者從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獲悉,近期三峽庫區考古工作取得新進展,巫山大水田遺址大溪文化遺存現多項收穫。大水田遺址地處三峽水庫消落區,東面緊鄰長江,西...
中烏聯合考古發現兩千年前中亞康居貴族墓葬
新華社西安9月29日專電(記者馮國)自2014年以來,我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的專家們展開聯合考古,在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地區發現了一些古代遊牧文化的大型聚落遺址,並於今年7月底成功發掘一座距今兩千年前的...
考古奧斯卡︱國博學者評點2017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
【編者按】2017年度的十大考古新發現於4月10日在京揭曉,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特邀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霍宏偉對最終入圍的十個項目進行介紹和點評,以饗讀者。1. 新疆吉木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