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景德鎮窯影青釉劃花委角枕: 古人的消暑「神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盛夏時節,人們動輒汗流浹背。

現代人可以躲在舒適的房間裡,享受空調、電扇、冰鎮飲料帶來的清涼,那麼古人如何抵禦炎炎酷暑呢?其實,古人也有消暑納涼的方法。

今天將要介紹的這件文物,正是古人盛夏消暑的重要「神器」,它就是目前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院的宋景德鎮窯影青釉劃花委角枕。

初見這件文物,記者首先便被其材質的質感所打動。

以白為底的釉色上,若隱若現地呈現出一些青色,仿佛上好的白玉一般。

據介紹,正是因為這種奇特的釉色,所以青白釉的瓷枕在宋代也被稱作「玉枕」,南宋著名詞人李清照在《醉花蔭》中有「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的名句。

宋景德鎮窯影青釉劃花委角枕整體為長方形,中部略低,兩端略高,方便人枕著安睡。

同時,此枕的四角都較為圓潤,這也是其「委角枕」之稱的由來。

瓷枕在宋代被稱為玉枕,除了顏色相似外,還因為瓷枕如玉一般給人清涼的感覺。

在沒有空調的古代,為了能得一日清夢,古人也想出了各種高招,瓷枕就是讓古人在炎炎夏日安然入睡的「神器」之一。

這是因為瓷枕的釉面具有清涼、去熱的物理特性,枕在瓷枕上,體會它帶來的冰涼感覺,不但有助於納涼去暑,更有助於睡臥者獲得安樂祥和的心境而酣然入夢。

古代不少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有關瓷枕消暑的名篇,清朝皇帝乾隆就曾寫道「瓷枕通靈氣,全勝玳與珊。

眠雲渾不覺,夢蝶更應安。

忘機堪畫寢,一枕最幽宜」,表達了瓷枕帶給自己的喜悅感覺。

瓷枕成為古人的納涼「神器」,青白釉面是其中的關鍵。

其實,我國從商代開始便已創燒出了原始的青釉。

到了宋代,青白瓷更是成為宋瓷的一種特色,其中景德鎮燒制的青白瓷更是其中的翹楚。

據介紹,公元11世紀末到12世紀初,由於戰事頻起,北方諸名窯相繼陷落。

宋室南遷之後,政治、經濟重心南移,制瓷技藝更向景德鎮集中,在瓷業生產上集南北名窯之大成,工藝水平有突破性進展,生產規模也越來越大,從而使景德鎮制瓷業進入大發展時期,成為「業陶都會」。

當時,景德鎮有窯300餘座,形成全鎮「村村陶埏,處處窯火」的盛景。

值得一提的是,景德鎮的繁盛與安徽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由於景德鎮毗鄰安徽,因此安徽境內的繁昌窯對景德鎮窯青瓷的燒制有著重要影響。

同時,皖江是古代景德鎮瓷器輸出的重要通道,因此景德鎮青瓷大量出現在安徽境內,目前存世的也有不少。

·本報記者朱震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