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讀路上,華中農大學子探索敦煌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耕讀路上,敦煌印象 ——華中農業大學實踐隊千里敦煌行

實踐隊到達敦煌

加油向前吧願前路平安順遂又充滿燃燃希望

二零一七年七月八日六點四十分,華中農業大學植科院赴甘肅省敦煌市暑期社會實踐團在校集結完畢,整裝待發。

實踐隊此次將沿絲路前行,在甘肅省敦煌市開展對敦煌文化及文物景觀保護、宣傳工作現狀的調研活動。

來自三個省份的八位隊員,兩位先行到達,六位自武漢出發,穿過河南,陝西二省到達甘肅,途徑西安,蘭州,武威等絲路重鎮。

長江送我們遠行,黃河迎接我們到來,祁連山晚霞和大敦煌戈壁展現給我們有別於婉秀南方的大西北的壯美,敦煌越來越近,絲路的味道也越來越濃,我們腳下踏著的是古絲綢之路,也是當今的「一帶一路」,文化需要傳播,文明需要繼承,我們將在這裡稍作修整,然後繼續踏上我們未完的旅程。

一次暑期實踐,一群熱忱青年,四十度烈日炎炎依舊初心不變

實踐隊修改調查問卷,整理採訪記錄

七月十日,敦煌終於真真切切的展現在了我們眼前。

敦煌市旅遊局相關領導賀艷萍女士接待了實踐隊並與隊員們商討了相關事宜。

成功對接後,趕往了敦煌市博物館,40℃高溫下負重行走,灼熱的是烈日,不變的初心!

在敦煌博物館,實踐團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領略了千年敦煌文化的起源,興盛以及現狀。

講解員提到敦煌文化保護不易,希望各位遊客珍惜保護,將其長久的傳承下去。

接下來,實踐隊實地參觀參觀了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中和莫高窟,並進行了學習和調研活動。

講解員詳細講述了敦煌莫高石窟藝術的起源,挖掘過程和保護工作。

陳列中心裡展出了部分一比一複製的莫高窟洞窟和壁畫完成,顏料製作以及佛像塑造過程圖。

走進這裡,大家立刻就被這些展覽品所吸引。

實踐團進入了莫高窟進行參觀。

莫高窟又稱為"千佛洞",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出於對文物的保護,景區只有少數洞窟對外開放。

實踐團一共參觀了四個洞窟,每個洞窟的壁畫和佛像都保存完整,線條清晰,其藝術成就和文化價值可見一斑。

這裡的專家幾十年如一日的修復、探索敦煌莫高窟的文化,致力於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這種精神令人敬佩。

經過了解與學習,方知是有一代代藝術家匠心製作,一代代研究人員費心保護,才有如今盛名遠揚的敦煌莫高窟。

「泉在流沙中,乾旱不枯竭,風吹沙不落。

實踐隊在鳴沙山成功觀賞日出

實踐隊分發問卷,進行採訪

敦煌的月牙泉,即藥泉,在敦煌文化中至關重要。

它歷來為文人雅客所稱讚,還是古絲綢之路商隊補充水源的生命之泉,而為何風吹沙不落,至今仍是人們在探索的一個未解之謎。

7月12日,實踐隊全體成員凌晨四點多起床趕往鳴沙山,爬上山頭看到了傳說中大漠的日出,翻過山頭,又尋到了千年不涸的月牙泉。

隊員們在鳴沙山分發調查問卷,隨機採訪遊客和工作人員,問卷和採訪內容涉及到對敦煌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對敦煌文物景觀的保護程度的看法以及他們是通過何種宣傳渠道了解並決定來到敦煌等等問題,待梳理數據,結合往年數據,便可生成報告。

實踐團負責人侯曉鈺表示,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更應該關注這些千年瑰寶,去了解、保護、傳承她。

而這一次暑期實踐,集結了一群熱忱青年,在40℃的烈日炎炎下依舊初心不變,實踐團對接下來的實踐活動充滿信心和期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大學生記者手記:悠悠千載莫高窟

編者按:7月24日,來自北大、清華、北航等高校的首都大學生採訪團,赴西安―楊凌―蘭州―敦煌―張掖進行「穿越千年絲路,尋找中國印記」集體採訪活動,探尋千年絲路中的往事,觸摸絲路的傳承和發展,於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