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民間博物館裡的「鄉村文化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半月里自然村隸屬於福建省霞浦縣溪南鎮白露坑畲族行政村,境內山清水秀,濃郁的風俗人情和自然風光在這裡交相輝映。

由於村寨恰好位於古官道溪南至水朝段的中點上,故稱「半路里」。

雍正年間,雷氏先祖雷志茂根據村寨地形猶如半月形,改稱為「半月里」。

經歷了歷史的風風雨雨和自然的侵蝕,半月里村寨古建築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許多文物散失。

近年來,在當地有關部門和村民的支持下,這一民族文化的瑰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提到半月里,就不能不說到雷其松。

雖然家庭不富裕,他卻建立了一座私人「畲族民間博物館」,收藏了600多件文物。

雖然初中未畢業,他卻孜孜不倦弘揚畲族文化,成為名副其實的畲族文化專家;作為赤腳醫生,他還主動擔任文化協管員,投入到鄉村文化事業中……

保護「老宅」

43歲的雷其松兄弟5人,身為家中的長子,他初中沒畢業,就跟著爺爺學醫,並從爺爺那裡傳承了畲族醫藥技術和畲族武術。

身為道光年間武舉人雷光華後人,雷其松從小就跟隨爺爺學醫習武。

每天一兩個小時的畲家牛家拳和七家法棍術刀書,是他十年如一日的必修課。

1991年,雷其松在溪南鎮開了一家畲族草藥店。

過去一些年裡,當地村民對畲族文物的保護意識淡薄,導致村裡的古民居和文物,包括當地畲族村民使用的器皿、家具及首飾等遭到盜賣、破壞。

看到祖輩留下來的「遺產」遭到破壞,雷其松時常感覺心痛不已。

於是,雷其松走上了一條保護畲族文物及弘揚傳播畲族文化之路。

15年前的一天,雷其松從報紙上看到一篇關於「搶救畲族文化」的報導,馬上聯想到自己村子的老宅子也就是古民居,以及許多祖上傳承下來的「老物件」應該好好地保護起來。

「當時要保護古民居很難,整村開始拆老房子,拆下來的木料,有的賣到茶廠當柴火燒。

」想起當年的場景,雷其松至今仍痛惜不已。

1999年下半年,考慮到僅憑一己之力,難以留住不斷流失的畲族文物,於是雷其松便到各個畲族村落,通過牆報、傳單、口頭宣傳等方式向村民宣傳畲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

起初,很多人都不理解。

有的人說,「現在都21世紀了,還留著那些舊東西幹嘛」。

有些村民想把古民居拆了建新房,還有些人燒了沒用的舊物。

每每遇到這種情況,雷其松都會一家家地去做思想工作。

2000年後,雷其鬆開始想方設法勸阻老宅拆遷,有時甚至引起衝突。

有一次,發生衝突後,他竟拿出自己寨外的宅基地送給對方建房子,才保住了老宅。

2002年,他自薦擔任村裡的文化協管員,更加用心地去搶救古民居和各類文物,並大力宣傳文物保護意義和知識。

雷其松的堅持,漸漸喚醒了村民保護古建築的意識,大家紛紛加入到保護古民居的行列中,承擔起維護古建築周邊環境的義務。

雷其松指著倖存的「一門五秀才」老宅說:「我覺得這拆的不僅是房子,而是毀掉了歷史。

2012年,霞浦縣的一棟舊地主的三層大屋,屋主打算將其拆除,舊房梁以每擔80元的價格賣給別人當柴火。

雷其松聽說後,就去看了看,覺得是一棟不錯的老房子,毀了太可惜,於是向家人請求支持,借款湊齊16萬元買下了這些木料。

雷其松把自家前半部分土房拆了,請來專門的師傅,在騰出的地上復原了那棟木屋。

「畲族民間博物館」

在雷其松收集的文物中,有不少是關於禮儀民俗、醫書武術等畲族文化資料,這為他研究畲族文化提供了大量原始素材。

為讓這些畲族文物有更好的落腳點,2002年,雷其松向村委自薦,擔任白露坑村文化協管員。

上任後,他就一心投入到半月里古民居、文物的搶救工作,並把在溪南的畲族草藥店關閉了。

雷其松將自己開店掙的錢,大部分都花到文物的搶救工作中,由於沒有工作收入,一度出現資金短缺的情況,不得不向親朋好友借錢求助。

雷其松走遍閩東畲族村落,收集、整理流傳下來的畲族文物,並將這些收集來的文物暫時放在自己簡陋的土坯房子裡。

事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

由於欠親朋好友的錢久未歸還,不斷地被催促,無奈之下,他決定重新開藥店。

2006年,妻子告訴他,由於自家土房子太陰暗潮濕,很多木質的物品都被蟲子啃噬了。

由於文物較多,房子空間狹小,有些來訪的客人不小心也會打碎幾件。

有時颱風一來,這些文物的安全就無法保障了。

於是,他決定將家中的牆拆了,買了玻璃將其鑲起。

後來,一些有關部門領導得知了這個消息之後,經過商討決定建一棟文物陳列館將其安置,但選址成了村兩委的頭疼之事。

雷其松提出將自己房子的後一半拆下來建,得到了村兩委的認可。

雷其松家的廳堂後間就是他的「畲族民間博物館」,這裡收藏著他收集來的600多件文物,有年代久遠的畲編草帽、龍頭熨斗等勞動用具,也有技藝幾乎失傳的秀才床、新嫁娘頭飾等生活用品,還有各類契約、清朝秀才考卷等書籍證件。

收藏保護文物花錢又花精力。

多年來,他去過閩浙兩省許多畲族聚居的村莊,耗資逾百萬元,不僅欠下不少債,也沒空去行醫了,日子過得越來越緊。

他一度想到放棄,將收藏保護的文物捐給政府,把精力轉回開店賣藥行醫,賺錢養家。

但最終他還是選擇讓開藥店行醫和辦博物館「兩不誤」。

後來,他的事跡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關注,特別是福建省民宗廳、文化廳有關負責人的多次造訪,給予他精神鼓勵和資金支持,讓他更加堅定了信心。

2008年,在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雷其松既當工人又當監工,建起了私人民間博物館。

以前這些文物都堆在地上,後來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文物都放在定做的柜子里。

「要每一個物件都活起來,讓它能『說話』!」雷其松說。

如今,儘管村裡旅遊經濟越來越發達,但雷其松的「畲族民間博物館」仍沒賣門票,免費對外開放。

包括美國、日本、韓國在內,有20多個國家的人都來過,許多人給他提供了保護文物的辦法。

雷其松算過一筆帳:包括水電費、衛生費、維修費用等,博物館的運營,每年要投入近3萬元。

有時,颱風一來,「屋上的瓦都會飛起來」。

「這條路,我會一直走下去」

擔任文化協管員後,雷其松深深意識到鄉村文化的重要性,並積極投身於鄉村文化教育事業建設中。

為了保住學生數量逐年劇減的白露坑小學,他多次向上級反映、爭取支持。

2006年至2007年,先後爭取到資金15萬多元用於校園建設。

200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雷其松聽說寧德市要開展「原生態歌會」比賽,他想這是一個發揚畲族文化的好機會,於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報名參加了,選了一首「二十四節氣歌」作為比賽曲目。

他組織了多位歌手,進行了準備和排練,獲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這讓他對畲族文化的弘揚更加充滿了信心。

隨後,雷其松向當地學校負責人建議,讓學校開辦畲歌、畲族武術、畲族舞蹈等課程。

雷其松還自籌資金開辦畲歌「原生態哎嚕調」傳習所,目前發展成員20多名。

「當時也想著利用當地的自然風光和畲族文化發展旅遊,開展畲族各種習俗活動,讓國內外遊客領略畲族風情,了解畲族文化」。

2009年,雷其松自願擔任農村書屋管理員,每天起早貪黑管理書屋,自己沒空就叫妻子頂替。

同時,利用節假日,組織開展知識競賽、書謎競猜等文化活動。

在自己傳承畲族文化的同時,他還積極向年輕人滲透畲族文化,在白露坑民族小學開辦畲歌課程,親自教導畲族學生學畲歌、習畲禮,並免費收文、武徒弟數十人,培養新一代傳承人。

讓雷其松深感欣慰的是,在他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半月里村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務院第一批國家級傳統村落」「國家民委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寧德市畲族文化重點村」「寧德市十大最美鄉村」等榮譽稱號。

2008年11月,雷其松被寧德市人民政府授予「閩東畲族婚俗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9月被福建省文化廳授予「優秀村級文化協管員」榮譽稱號;2010年8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閩東畲族婚俗代表性傳承人」;2013年3月被授予「寧德市十佳宣傳文化志願者」;2013年8月被授予寧德市「十佳鄉村文化員」。

近年來,隨著畲族文化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來村裡參觀、旅遊,雷其松也義務當起了村裡的招待員和解說員。

遊客中,既有來自北京、上海、浙江等地來學習畲族繪畫、畲族服飾刺繡、婚俗音樂的研究人員,也有來自湖北武當山的武術高手來和他學習切磋畲族武術等。

「感謝那些一直支持我的人。

畲族文化事業已成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只要我的心在跳動,這條路,我就會一直走下去!」談及今後的打算,雷其松堅定地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