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祥瑞的瑞鳥!百鳥之王,鳳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鳳凰,亦作「鳳皇」,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

雄的叫「鳳」,雌的叫「凰」,總稱為鳳凰,亦稱為丹鳥、火鳥、鶤雞、威鳳等。

常用來象徵祥瑞,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自古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鳳凰和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複雜,最初在《山海經》中的記載僅僅是「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甚至還有食用的記載,《大荒西經》:「沃之野,鳳鳥之卵是食, 甘露是飲」, 《證類本草》雲「諸天國食鳳卵,如此土人食雞卵也」, 宋代鳳髓被列為八珍之一。

而到最後卻有了麟前鹿後,蛇頭魚尾,龍文龜背,燕頜雞喙,成了多種鳥獸集合而成的一種神物。

自秦漢以後,龍逐漸成為帝王的象徵,帝后妃嬪們開始稱鳳比鳳,鳳凰的形象逐漸雌雄不分,整體被「雌」化。

鳳凰共有五種,即五鳳,《小學紺珠》卷十:「鳳象者五,五色而赤者鳳;黃者鵷鶵;青者鸞;紫者鸑鷟,白者鴻鵠」,現代網絡有為今人謊造、訛傳的版本,以朱雀為鳳凰中赤者,實為大錯。

《淮南子》:「羽嘉生飛龍,飛龍生鳳皇,鳳皇生鸞鳥,鸞鳥生庶鳥,凡羽者生於庶鳥。

」認為鳳凰是飛龍之子,但《大藏經》有:「嘉羽生應龍。

應龍生鳳皇」,認為鳳凰是應龍後裔。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外形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

《說文解字》載:「鳳之象也,麟前鹿後,蛇頭魚尾,龍文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

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崑崙、飲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

鳳凰性格高潔,「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山海經·圖贊》載,鳳凰身負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抱朴子》對此解釋:「夫木行為仁,為青。

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為義,為白。

鳳頸白,故曰纓義也。

火行為禮,為赤。

鳳嘴赤,故曰負禮也。

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為信,為黃。

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

南宋地理學家周去非編纂的地理名著《嶺外代答》,對鳳凰所做的記述非常詳細:鳳凰生於南方的丹穴,在邕州(今廣西南寧)人跡不至的高崖之上才會築巢。

鳳凰身披五彩羽毛,大如孔雀,百鳥遇之必然圍繞站立。

頭頂上的羽冠常盛水,雌雄輪流進食,從不接近人間。

還有記錄,鳳凰在兩江地區的深林築巢,產卵以後,雄鳳用木枝混合桃膠,將雌凰封閉在巢穴里,只留下一個很小的氣孔。

然後雄鳳尋找食物飼養雌凰,如果得到食物就拆除封蓋,得不到食物就會封堵孔洞將雌凰窒息而死。

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裡生存,還不能獨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釋自身來源,對自然界充滿幻想、憧憬乃至畏懼,崇拜各種比人類更強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這就是圖騰和鬼神產生的社會基礎。

鳥圖騰崇拜多和太陽崇拜相聯繫。

廣為人知的三足烏,原本就是「日中陽鳥」;中國文化遺產標誌所採用的四川金沙「太陽神鳥」金飾也是四隻神鳥圍繞太陽旋轉飛翔的造型。

這種對太陽和鳥的雙重崇拜,促生了中國文化一個重要形象——鳳凰的誕生。

《白虎通·五行》記載:「其帝炎帝者,太陽也。

其神祝融,祝融者,屬續。

其精為鳥,離為鸞,分三事也。

由是可知,在楚人眼中,鳥鸞是他們祖先的使者,而對這二者的崇拜都來源於鳥圖騰信仰。

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陶器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

1977年,在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了「雙鳥朝陽紋象牙碟形器」。

這件器物兩側各有一展翅欲飛的鳳鳥,圓眼,鉤喙,伸頸昂首相望,擁戴著太陽,形象地反映了原始農業發明以後先民對知時鳥和照耀萬物的太陽的崇拜。

河姆渡鳳凰一度被考古界認為是中國最早的鳳凰圖案。

1991年,湖南省洪江市高廟文化遺址出土了一件高直領白陶罐,上面戳印鳳凰圖案,距今已有7400年的歷史。

經專家鑑定,沅水鳳凰早於河姆渡鳳凰約四百年,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這一發現為揭開鳳凰「誕生」之謎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沅水鳳凰

白色陶罐的頸部和肩部,有兩隻飛翔的神鳥鳳凰,一隻正面,一隻側面回首,姿態雄健。

它們具有神話傳說中鳳凰的鮮明特徵:有冠,有非常長的喙,長頸,有漂亮的長尾。

最為奇特的是,兩隻鳳凰的食囊部位還戳印有獠牙、吐舌的獸面紋,顯然此時就已經是一種組合式的神物了。

鳳凰在歷史上、現實生活中,和龍一樣,是人與神之間的一座橋樑。

人類藉助於龍、鳳,溝通和大自然的聯繫。

鳳凰是原始社會的人類對神靈的虔誠、崇仰、頂禮膜拜而創造出來的一種神性的動物。

龍、鳳同為中華民族兩大圖騰系統,崇鳳是一種濃厚的民族情結。

中國人賦予了鳳凰很多美好的特徵:美麗、吉祥、善良、寧靜、有德、自然。

但鳳凰也不是憑空創造,從高廟文化遺址發現的鳳凰圖案來看,它的原形和孔雀有很大關係。

鳳凰的動物學原型,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混合體。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何新1987年和2004年發表的《談龍說風》一書列舉的證據和論證論述,鳳凰的原型動物是大型鳥類,主要是大鴕鳥。

戰國秦漢以後,鳳凰完全被神化成一種靈異之鳥,但關於鳳凰出現的記載卻仍然時有所見。

例如《左傳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我商祖少吳摯之立地,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師而鳥名。

戰國時期是百家諸子爭鳴,新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鳳紋展現了新的風貌。

鳳紋開始變得婉曲秀麗,嫵媚多姿,姿態柔美。

收藏於湖北省荊州市博物館的虎座鳥架鼓,兩隻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臥虎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隻長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鳴鳳,背向而立的鳴鳳中間,一面大鼓用紅繩帶懸於鳳冠之上。

通體髹黑漆為地,以紅、黃、金、藍等色繪出虎斑紋和鳳的羽毛。

全器造型逼真,彩繪絢麗輝煌,既是鼓樂,也是藝術佳作。

值得指出的是,在這一鳳與虎的組合形象中,鳳高大軒昂,傲視蒼穹,虎卻矮小瑟縮趴伏於地,反映了楚人崇鳴鳳、嚮往安詳的意識和征服猛獸、不畏強暴的精神。

秦代

秦代時期鳳紋氣質剛健,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其形象或高傲闊步、或氣宇軒昂、或挺胸展翅、表現出的是一種流動的、健壯的、生機勃勃的活力。

從過去以抽象線條為主逐漸發展為形象的具體刻畫,所以日益趨向寫實;從過去神秘色彩較濃厚的形式,增添了不少生活情趣和裝飾性。

因此,從藝術價值來說,已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1975年雲夢睡虎地11號墓出土了秦代彩繪鳳魚紋漆盂,內底繪兩條遊動自如的魚與一隻單足佇立的鳳鳥,紋樣宛轉奔放,富有動感,畫面運用了三足鼎立的構成方法,通過對不同動物紋樣的「經營位置」,使畫面力場在觀者心理上達到平衡。

和戰國時期的虎座鳥架鼓相比,彩繪鳳魚紋漆盂的鳳紋更具裝飾性,鳳鳥不再像戰國時期鳳虎對比那樣具有壓倒性的對比優勢,其體量與兩條游魚相差不多,但鳳鳥的頭部位於漆盂中心,誇張的頭冠橫穿內底,動靜之間顯示其處於絕對的重心地位。

《漢書》載,漢宣帝時「鳳皇神爵數集」 ,鳥身「高五、六尺」。

《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第一》載:「建武十七年,有五鳳皇見於穎川之陝縣」 。

注引《東觀漢記》曰:「鳳高八尺」。

而據《京房易傳》:「鳳皇高丈二。

」漢代人所描繪的鳳凰形體特徵,有一個共同之處,這就是鳳凰體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以上。

漢代對於「四靈」,有兩個說法:一個是麟、鳳、龜、龍;另一個為天之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

又《拾遺記》記述:「堯在位七十年……有祗支之國,獻重明之鳥,……狀如雞,鳴似鳳,能摶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害……其未至之時,國人或刻木,或鑄金,為此鳥之狀,置於門戶之間,則魑魅醜類自然退。

」據此,考古學家認為,漢畫像石墓中,墓門鋪首之上所刻對稱鳥獸,其鳥具冠展翼,若鳳凰者,即取意於重明鳥也,認為她能驅退鬼蜮魑魅,故用以裝飾拱衛墓門和龍紋一樣。

漢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形成時期,鳳文化在這一時期獲得了較大發展。

在漢代各種工藝品和建築裝飾上,自然界的鳥,幾乎都用作圖案題材。

如雁、燕、鷹、鳧、鶴、鸚鵡、孔雀、錦雞、喜鵲、烏鴉、麻雀、鷺、鸛、鴛鴦、鴟梟等等。

但是,最鮮明而富有時代特徵的是鳳凰一類神化的瑞鳥紋樣。

這些能給人們帶來祥瑞和兆慶的神鳥,在裝飾物上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這些鳳鳥形體大方,挺胸展翅,高視闊步,氣宇軒昂。

漢代的鳳鳥圖案,充分流露出形象的動態與氣勢,處處表現出整體的容量感、線形的速度,以及變化的力量。

大概由於「五彩大鳥」的高度理想化,漢代的鳳鳥紋樣雄偉而不強悍。

漢代鳳紋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是,按不同的裝飾物應用而採用適合的造型,如漢代漆器上的鳳紋樣、漢代瓦當、畫像石上的鳳鳥紋樣、與漢代青銅器上的鳳紋樣都具有不同的個性特色。

即使是一方小小的「肖形印」鳳紋圖案也別具風韻,其簡潔、拙樸、渾厚的形式美至今仍為人們讚賞和樂道。

漢代的鳳紋大都按不同的裝飾物應用而採用適合的造型,從風格特徵上看,漢代玉鳳紋既穩定了戰國時期玉鳳紋的典型特徵,又在造型、紋飾上打破陳規,巧妙地將漢代的藝術風格滲透其中。

具象鳳紋穩中有變,多元並存;抽象鳳紋大膽創新,更加寫意。

二者之間虛實相應、相輔相成。

漢代玉鳳紋的三期發展,反映了典型漢代風格的玉鳳紋是形成於西漢中後期的。

從文化上看,獨尊儒術、漢繼楚緒和道家思想的瀰漫,使漢代的精神文化中帶有貴玉、崇鳳的文化基因,這成為漢代玉鳳紋流行的動因。

「引魂升天之使者」、「有德君子之指代」、「辟邪壓勝之靈物」,「權力威儀之象徵」、「靈與美之化身」這五大文化內涵反映了玉鳳紋的使用功能、社會意義及審美情趣,體現了現實主義與宗教主義的契合。

鳳凰是「華貴、偉岸、進取、太平」的象徵

鳳凰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象徵。

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風的甲骨文字和鳳的甲骨文相同,即代表具有風的無所不在和靈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為至高至上之意。

鳳能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吉祥,自然也包含了愛情的幸福。

於是,鳳有了象徵愛情的涵義。

後來就被人們用來祝賀婚姻美滿,比喻夫妻和諧。

在唐代,銅鏡有《美鳳銜同心結圖》,即鳳嘴上銜同心結象徵幸福的愛情,以示夫妻同心相愛。

由此可見,隋唐時期已較普遍地將同心結象徵夫妻恩愛。

到北宋,還流行以贈送鳳釵來定情,而鳳釵是婦女的一種首飾。

男女訂婚,女方多以鳳釵贈與男方,以表示自己對「到了明代,男女結婚時,女方穿的禮服也配有鳳冠,鳳冠上點綴著鳳凰,並掛有珠寶等。

到了現代,人們仍把鳳作為愛情的象徵,結婚點鳳龍花燭,剪貼鳳形圖案等。

在中國文化中,鳳凰形象不僅表示自然物之「和」,也表示人類社會之「和」。

「鳳凰「五色」後來就被看成是古代社會和諧安定的「德、義、禮、仁、信」五條倫理的象徵。

」其次,鳳凰在民間自古就代表著和美、和諧。

愛情的忠貞。

此外,鳳凰作為一種和諧觀念的精神與物質載體。

從發展上來看,它又是一個多元化的產物,是建立在巫術與鳥圖騰的結合之上,融合各個時代與不同部落所崇拜的圖騰。

其次,它是一個「二合一」的對立統一體,同時可以說,鳳凰文化的和諧理念涵蓋了生活的社會與物質生活的方方面面。

對「和」的這種鳳凰形象特性的運用,在有關鳳凰的成語中也被經常運用。

和龍一樣,鳳凰也是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隨著社會的進步,鳳的象徵意義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人們不再把鳳當作專制皇權的象徵,而是把它當作民族文化的象徵。

在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中國原始彩陶文化中,就有鳳形象的雛形。

在距今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商代青銅器上也出現了鳳紋。

以致在以後中國歷代的裝飾藝術中,都創造出許多以鳳為題材的藝術珍品。

這些以鳳紋為題材的藝術作品是傳統藝術的代表,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趣味。

從龍鳳藝術的角度來看,鳳的藝術形象給人們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與龍一樣,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即可以說,華夏民族也是鳳的傳人。

鳳棲於梧

梧桐為樹中之王,相傳是靈樹,能知時知令。

《聞見錄》:「梧桐百鳥不敢棲,止避鳳凰也」。

作為百鳥之王的鳳凰身懷宇宙,非梧桐不棲。

《魏書·王勰傳》「鳳凰非梧桐不棲」,鳳凰擇木而棲,後比喻賢才擇主而侍。

得鳳之象

相傳鳳能知天下治亂興衰,是中國歷史上王道仁政的最好體現,是亂世興衰的晴雨表,成為神學政治的「形象大使」,古人曾分出五個等級,以鳳凰的五種行止標誌政治上的清明程度,於是歷代帝王都把「鳳鳴朝陽」「百鳥朝鳳」當成盛世太平的象徵。

南齊·謝兆《永明樂十首》:「彩鳳鳴朝陽,元鶴舞清商;瑞此永明曲,千載為全皇。

鳳育九雛

龍生九子,鳳育九雛。

「九雛」出自《晉書·帝紀第八·穆帝哀帝廢帝海西公紀》:「(昇平四年)二月,鳳凰將九雛見於豐城。

」後以「鳳引九雛」為天下太平、社會繁榮的吉兆。

「九雛」的具體類別名稱以及形象並未提及。

之後隨著各種宗教信仰與民間傳說不斷演繹融合,九雛的說法不斷豐富,未有定論。

百鳥朝鳳

黃帝即位,自覺天下太平,想親眼看看傳說中的鳳凰。

為此,他請教天老。

天老回答:鳳凰顯形,乃是祥瑞的預兆,只有在太平盛世才出現。

見到它一掠而過已是很不容易,如果能看到它在百鳥群里飛舞那就是千載難逢的祥瑞了。

黃帝聽後很不高興,他說:我即位以來,天下太平,為什麼連鳳凰的影子都沒有看見?天老說:東有蚩尤、西有少昊、南有炎帝、北有顓頊,四方強敵虎視眈眈,何來太平?黃帝聽罷便率兵討伐,於是天下一統。

他看見一隻帶有五彩翎毛的大鳥在天空翱翔,而數不清的奇珍異鳥圍著它翩翩起舞。

黃帝知道,這隻大鳥就是鳳凰,也是他想看到的瑞象—百鳥朝鳳(《韓詩外傳》)。

鳳凰來儀

鳳凰飛來起舞,儀態優美。

古代用以比喻吉祥的徵兆和祥瑞的感應。

《尚書·益稷》:「《蕭韶》九成,鳳凰來儀。

」《漢書·王莽傳上》:「甘露從天下,醴泉自地出,鳳凰來儀,神爵降集。

鳳鳴岐山

《國語·周語上》上就有周朝興起之時,有鳳凰一類的鳥在陝西寶雞岐山上鳴叫的記載。

而西周晚期的《詩經·大雅·卷阿》也有句曰:「鳳凰于飛,亦傅於天……鳳凰鳴矣,於彼高崗。

」也是講鳳鳴岐山之事,因此西周之時將鳳鳥視為神奇的吉祥生物,器物之上頗重鳳鳥紋。

吹簫引鳳

相傳春秋時,秦穆公有一個女兒,名叫弄玉,姿容絕世,聰明無比,喜好音律,善於吹笙。

她吹起玉笙來,聲如鳳凰啼鳴。

秦穆公在宮內築鳳樓讓她居住,樓前築有高台,名叫鳳台。

秦穆公想為女兒擇婿,弄玉發誓說:「必須選擇一個善於吹笙的人。

」穆公派人四處尋訪善於吹笙的人,都不能如願。

一天,弄玉夢見一個美男子說:「我是太華山(即華山)的主人,上帝命我與你締結姻緣。

」並以玉笙為之吹奏《華山吟》第一弄。

弄玉遂將夢中情景告訴穆公,穆公遂派大臣孟明到華山尋訪。

孟明在華山找到一位擅長吹簫的人,名叫蕭史,同載而歸。

孟明引蕭史拜見穆公,穆公讓他吹奏。

蕭史奏第一曲,清風習習而來;奏第二曲,彩雲四合;奏第三曲,見白鶴成對,翔舞於空中,孔雀數雙,棲集於林際,一時百鳥和鳴,經時方散。

穆公遂將女兒弄玉嫁給他,夫妻和睦,恩愛甚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